日本國,通稱日本,是位於東亞島嶼國家,由約14,125座等眾多島嶼組成[11],總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12]。國土全境被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東海陸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東北接千島群島,西南面臺灣中國大陸人口達1.241億[7],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人居住於首都東京及周邊數構成的首都圈,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13]政治上施行單一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14],君主天皇國家及國民團結的象徵[15],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以及內閣總理大臣所領導的內閣掌管[16]

Quick Facts 日本國日本国(日語), 首都暨最大城市 ...
日本國
日本国日語
國歌:君が代
君之代
國璽
日本國璽

政府紋章
五七桐花紋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及行政機關紋章
Thumb
  深綠:實際管轄領土
  淺綠北方領土等主權聲索之領土
首都
暨最大城市
東京都事實上[1]
35°41′N 139°46′E
官方語言日語(事實上)a[2]
認可的地方語言阿伊努語琉球語,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語言
族群
(2019[3]
宗教
神道教(事實上)
佛教(事實上)
政府單一制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象徵天皇制
• 天皇
德仁
岸田文雄
額賀福志郎
尾辻秀久
戶倉三郎
立法機構國會
參議院
眾議院
現役軍人255,135人
56,100人(後備役)[4](2021年)
形成歷史
西元前660年2月11日
• 大化改新
仿效中國唐朝制度
646年1月22日
1890年11月29日
• 戰後憲法生效
1947年5月3日
面積
• 總計
377,962平方公里[5]第63名
• 水域率
1.40[6]%
人口
• 2024年估計
124,090,000人(估計至2024年1月)[7]第11名
• 2015年[7]普查
127,094,745
• 密度
336.22/平方公里
GDPPPP2023年估計
• 總計
6.456萬億美元[8]第4名
• 人均
51,809美元[8]第36名
GDP(國際匯率)2023年估計
• 總計
4.21萬億美元[8]第4名
• 人均
33790美元[8]第34名
堅尼系數0.379[9](2011年)
 · 第74名
人類發展指數 0.925[10](2019年)
極高極高 · 第19名
貨幣日圓(¥)(JPY
時區UTC+9日本標準時間
日期格式
  • YYYY年M月D日
  • 令和YY年M月D日c
• 曆法
公曆
和曆
行駛方位靠左行駛
電話區號+81日語日本の電話番号
ISO 3166碼JP
互聯網頂級域.jp
  1. 日本沒有法定的官方語言,但是各種法律與政府文書均使用日文
  2. 包括混血兒
  3. 公曆年份減2018,2019年5月1日啟用。
Close
Quick Facts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日本国
假名にっぽんこく
にほんこく
平文式羅馬字Nippon-koku
Nihon-koku
日語舊字體日本國
Close
Quick Facts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日本
假名にっぽん
にほん
平文式羅馬字Nippon
Nihon
Close

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17],其皇室萬世一系」未曾更迭,正式有文字記錄則是在1世紀中期,由彌生時代邪馬台國卑彌呼女王為始。4世紀,關西地方出現了日本首個統一政權,在飛鳥時代奈良時代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效法隋朝唐朝的制度與文化,並於大化革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權體制。8世紀開始日本進入平安時代,脫離中國影響產生國風文化,創造了獨特的服裝建築、文字文化,確立以京都貴族(公家)為中心的生活模式。平安時代後期的12世紀末,武士武家)的力量超過了貴族;此後的600年間,日本由幕府等數個武家政權實際統治,武士階級主導國政,天皇淪為名義上的君主。武家政權的統治時期分為鎌倉室町江戶等3大時代,期間包含政治紛亂的南北朝戰國安土桃山時代。17世紀起,時處江戶時代的日本實行鎖國政策長達2百年,直到1854年被武力脅迫開港才結束。

進入近代的日本發生巨大轉折,在西方列強步步緊逼的時局下,部分武士(大名)發動武裝倒幕,幫助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政治實權,接着在19世紀中後期的明治維新進行了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施行天皇專權的君主立憲制廢除各地藩國將琉球納入版圖,師法西方實現工業化現代化[18],並且開始大規模開墾北海道;自19世紀末,日本國力大幅增強,先後擊敗清、俄兩國,將臺灣庫頁島南部朝鮮等地納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被認為是東方世界唯一能和西方列強爭霸的大國。日本後來在政治上被軍部控制,走向法西斯化,並在1931年開始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1940年與德意兩國結盟成為二戰軸心國,於1941年發動太平洋戰爭對英美荷法等國宣戰,最終於1945年投降。敗戰後,日本在盟軍主導下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君主立憲制政體,天皇成為虛位君主[16],同時在戰後憲法第九條中放棄發動戰爭的權利,僅擁有自衛隊做為被動防禦之武裝力量(國防軍[19]。戰後日本全力發展經濟,使其成為亞洲最早的發達國家之一,經濟體量在1980年代時達到世界第二。

日本現今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與美國同為僅有兩個人口過億的發達國家,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列[20],並為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21]。20世紀末日本GDP一度達到美國的7成,1990年代經歷經濟泡沫,被稱為「失落的十年」,面臨少子化老齡化等日益嚴重的人口問題。至2022年,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約4.1萬億美元人均國民收入在33,800美元左右,屬於發達國家人類發展指數亦在最高群組行列[22]

國名

日語中「日本」一詞有多種讀法,一般讀作「にっぽん Nippon」或「にほん Nihon[23]。時至今日,日本政府並無規定其標準讀音,因此兩種讀法並存[24]。日本的意思為「朝陽升起的地方」,泛指東方。在《萬葉集》及《源氏物語》中都有出現;後來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此名詞的發音由訓讀改為今日的音讀。由於日本國土地處中國東面的海洋上,故此中文使用上又稱其為「東瀛」或「東洋[25]。中國古籍亦以「扶桑」或「倭國」稱呼,當時日本以大和やまと)自稱。《舊唐書·東夷傳》《新唐書·日本傳》記載:咸亨元年(670年),日本遣使入唐,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一般學界普遍認為是從西元689年天武天皇的實驗性律法《飛鳥淨御原令》將國名正式從「倭國」改成「日本」,君主稱號從「大王」改成「天皇」才誕生。到了西元703年(大寶3年),國際正式承認國名。

歷史

史前及原始時代

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3萬年前。今日的考古學證據則表明,古代日本的原住民繩紋人[26],公元前三世紀,東北亞東亞遷徙而來的各民族與原住民融合,逐漸形成今天的大和民族[27][28]。大約在公元前一萬年開始,日本進入新石器時期,是為繩紋時代(公元前一萬年至公元前3世紀)和彌生時代(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29]

伴隨着從東亞遷入日本的渡來人,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出現陶器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30],同時一些如奴國等的小國也開始與中國發展外交關係[31]

古代

Thumb
神武天皇東征

在《日本書紀》中,依據神話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辛酉舊曆一月一日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即位為初代天皇、並建立日本國。現今日本國的建國紀念日即依此而定為2月11日[17]

三國志》記載三國時代日本古稱倭,當時與中國有朝見關係者有三十餘個部落,其中被推為共主最有聲望的是邪馬台國的女王卑彌呼。公元239年六月,倭女王遣使至帶方郡要求至京城朝獻魏國天子。[32]

日本朝廷一直透過朝鮮半島的諸國吸收來自於亞洲大陸的文化。587年,豪族蘇我氏的頭目蘇我馬子擊敗物部守屋,又在592年暗殺崇峻天皇、立女皇推古天皇為帝,聖德太子攝政[33],日本進入飛鳥時代。聖德太子制定官位十二階,並頒佈憲法十七條,嘗試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聖德太子過世後,蘇我氏長期掌權。645年,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暗殺蘇我入鹿,掌握政權,是為「乙巳之變[34]。中大兄皇子擁立孝德天皇即位,推動大化革新等改革,仿效中國唐朝政治制度,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君主制的國家。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35],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朝廷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36]

奈良時代後期,由於貴族權力超越皇權,政局動蕩,君主制鬆弛[37]。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府-京都[38],此後到1192年成立鎌倉幕府的這段期間是為平安時代日語假名以及國風文化在此時代成形。嵯峨天皇時期的《新撰姓氏錄》記錄居住在京都及畿內的1182個氏族,其中「漢」為163氏,「百濟」為104氏,「高句麗」為41氏,「新羅」為9氏,「伽倻」為9氏[39]

平安時代末期,本依附於貴族的武士階級迅速崛起,出現以東國為勢力范圍的源氏和以西國為勢力範圍的平氏兩個龐大的武家勢力,1159年,發生平治之亂,源氏實力雖遭遇很大削弱,但在東國仍擁有強大實力,國家內部因為割據有源平二氏及奧州藤原氏等勢力,加上各界不滿架空朝廷的太政大臣平清盛專橫擅政而內戰頻仍。經過長期的源平合戰,平氏被趕出京都,將朝廷遷往福原京,之後於1185年在壇之浦之戰中徹底覆滅[40]

幕府時代

Thumb
菊池容齋所繪《蒙古入侵圖》,展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1192年,武家首領源賴朝被封為征夷大將軍,建立鎌倉幕府,並展開幕府統治,標誌着日本軍事貴族掌握國家大權,開始了日本600多年的幕府時代。源賴朝過世後,其妻子北條政子的娘家北條氏實力擴大,其父北條時政、弟北條義時開始操縱、暗殺或廢立之後的繼位者,幕府大權旁落於世襲執權的北條氏得宗家之手[41]承久之亂後,北條氏的委員會制「執權-連署政治」達於全盛。1232年,北條泰時制訂法典《御成敗式目》(又稱《貞永式目》)[42]。該法典最初僅適用於武家內部,後來適用於全國。1274年與1281年,蒙古帝國兩次侵日都未能成功,而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無法恩賞抗元兵,導致御家人的貧困與御家人制度的解體[43]。北條氏實行一族獨裁,加深御家人和非御家人武士的反感,地方武士和農民積極進行反幕活動,幕府由盛轉衰。後醍醐天皇乘機發動正中之變元弘之變,倒幕號召得到各地武士響應。1333年5月新田義貞攻陷鎌倉,北條氏控制的鎌倉幕府滅亡[44]

後醍醐天皇掌握大權以後,並沒有滿足武士階層的期望。大軍閥足利尊氏成為所有武士的代表,於1336年攻陷京都,扶持兩統迭立中的持明院統光明天皇即位。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把持着皇室三神器逃到吉野山中,堅持自己才是正統[45],足利尊氏則在京都建立室町幕府,於是出現京都(北朝)和吉野(南朝)兩個對立的朝廷。南北朝的征戰持續將近60年,1392年,足利義滿逼南朝的後龜山天皇讓位,由室町幕府擁立的北朝後小松天皇成為天皇,也終止長達57年的南北朝時期[46]。1401年,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為了經濟利益和抗衡天皇而向明朝朝貢,大明皇帝遂封其為「日本國王」,但幕府於7年後與明朝斷交[47]

Thumb
姫路城

室町幕府末期(1467年)發生應仁之亂,標誌着日本進入長達148年的戰國時代[48]。1573年,大名織田信長,亦是當時最強悍的諸侯,攻下室町幕府所在地二條御所,將足利義昭流放到河內國,室町幕府滅亡,日本進入安土桃山時代(1573年至1603年)。1582年,織田信長因家臣明智光秀發動兵變而被害[49]。信長重臣羽柴秀吉繼承其勢力,繼續進行統一日本的戰爭。1586年,秀吉受賜姓豐臣氏並就任太政大臣關白的最高官職,並於1590年擊敗北條氏統一全日本,隔年秀吉將關白一職讓與過繼來的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閤,以世襲的方式宣示豐臣政權的穩定[50]。秀吉統率大部分的大名諸侯,自1592年起發動文祿・慶長之役,攻打朝鮮[51]。1593年6月,日本因海戰失利,無法補給,加上朝鮮瘟疫流行,為保朝鮮南部四道的戰果,遂派使節隨同明使沈惟敬到北京議和,其間談判使者石星沈惟敬小西行長合謀欺瞞矇混中日雙方,使得明朝在冊封秀吉為日本國王時態度輕慢。9月,明朝賜封的使者抵達日本,豐臣秀吉因朝鮮王子不前來答謝而頓感大怒,拒絕受封,下令驅逐明朝使節,並將小西行長治罪,再次發兵攻打朝鮮[52]。1598年7月,豐臣秀吉在伏見城過世,日方於當年逐漸撤出朝鮮結束戰爭。

1600年,封地在關東地方的大名德川家康取得關原之戰的勝利[53],基本上獲得全國軍、政上的優勢。1603年,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開創江戶幕府[54]。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坂之役中完全消滅豐臣氏的勢力,實現了日本的統一,江戶幕府也成為日本實際上的統治者。江戶幕府實行日本獨特的封建體制「幕藩體制」,將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級及穢多、非人等賤民,基本上階級間的流動受到限制。在幕藩制之下,各藩領國在經濟上依賴中央政府的市場進行交易,幕府憑藉經濟上優勢確保其統治權;但隨着後期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藩際貿易大大減少各領國對中央的依附性,各藩表現出明顯的獨立傾向,瓦解了幕藩體制的政治基礎[55]

1543年,一艘葡萄牙船漂流到鹿兒島種子島[56]。時日本正值戰國紛擾,葡萄牙人將歐式火槍傳入日本,基督教也在這時進入日本[57]。然而,傳教活動與發達的貿易逐漸威脅到江戶幕府的統治,於是幕府在1641年把荷蘭商館遷移到長崎的出島,奉行保護主義(鎖國[58],這段期間日本只容許荷蘭清朝的商人來日貿易。在奉行保護主義的200多年間,荷蘭商人通過與日經商傳入蘭學蘭學因而在日本生根發芽[59][60][61]。1854年,美國海軍準將馬休·佩里率領黑船艦隊駛抵江戶附近的浦賀迫使日本開港通商,才一改日本的貿易保護主義作風[62][63]江戶幕府末年暴動頻繁,幕藩體制搖搖欲墜,在西南四藩(薩摩長州土佐肥前)為主的維新志士帶領下,一場全國性的倒幕運動正式開展[64]

明治維新

Thumb
帝國憲法的頒佈(1889年)

1867年,末代江戶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迫於情勢主動大政奉還,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正式成立[65]江戶時代結束。1867年開始的明治維新對日本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國家層面積極學習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社會結構,建立了以天皇為尊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在地方政治上廢藩置縣,廢除大名制度[66]。1889年,新政府頒佈了《大日本帝國憲法》(又稱《明治憲法》)。1890年舉行第一次帝國議會[67]。在整頓內政的同時,日本也積極對外擴張版圖。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國船隻於颱風後漂流至臺灣東南部[68],其中54名登島乘客被原住民出草殺害,史稱八瑤灣事件[69]。由於當時琉球國同時向清朝和日本朝貢,而清廷表示將事件交由日本處理[註 1],日本因而在1874年5月攻打臺灣南部排灣族部落,是為「牡丹社事件[70]。在駐華英國公使調停下,中日兩國簽訂《北京專約》,後來日本政府將條文中的「琉球人」詮釋為「日本國屬民」,因而在1879年以此為由吞併了琉球,琉球王國滅亡[71]

Thumb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向日本投降的中國指揮官

1894年,李朝統治下的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中日按《天津條約》同時出兵朝鮮,起義平息後日本要求繼續駐兵被拒,其後扣留高宗李熙,命大院君李昰應主國事,後日本稱發現李昰應曾要求東學黨與清軍一起驅逐日軍[72],於是不宣而戰,突襲駐守於朝鮮的大清海軍。隨後於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互相宣戰,甲午戰爭正式爆發[73],1895年2月,清軍潰敗,清廷被迫派李鴻章代表清廷向日本求和,並以戰敗國身份在日本威逼下簽訂了條件苛刻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日本在此條約中獲得了臺灣與澎湖群島、以及二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74],使日本成為廣泛認同的列強之一。

1900年,俄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單獨出兵佔據中國東北,但各國與清廷議和後俄國依然拒不撤兵,遂與日本交惡,最終在1904年爆發日俄戰爭,日本帝國重創俄羅斯,這次獲勝除了讓歐洲為之震撼,各殖民帝國更紛紛對日本刮目相看,日本也取得庫頁島(日本稱樺太)北緯50度以南的部分[75]。1910年,脅迫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併條約》,令朝鮮合併成為日本的一部分[76]

兩次世界大戰

日本於1910年將大韓帝國併入版圖[77],是為日韓合併;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投向協約國,向同盟國宣戰,以獲得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殖民地[78]。1914年9月,日本向德國宣戰,發動青島戰役,11月攻佔青島[79]。日本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一戰使軍需大幅增加,大戰景氣(又稱大正泡沫經濟)發生,日本經濟曾一度非常繁榮。日本進入短暫的「大正民主」時期。1918年,米價急漲,日本農村爆發米騒動事件,並演變成武裝衝突,參與者逾二百萬人;事後警方逮捕超過二萬五千人,其中八千二百人被判各項刑罰:輕則罰款,重則處死[80];此事亦使寺內內閣下台。由於當時日本內地的大米供不應求,因而增加生產朝鮮和臺灣的大米,並進口更多的外地屬地)大米至內地,以解內地缺米之憂;北韓和臺灣對內供米減少,北韓農民只能從滿洲進口雜糧充飢[81]。1923年9月,日本關東大地震[82],死亡人數達十三萬人,日本經濟遭遇重創;1927年4月,由於日本政府救濟臺灣銀行失敗,陷全國金融於險地,史稱「昭和金融恐慌[83]。1930年,世界經濟陷入嚴重經濟衰退,日本亦未能倖免。在此期間,濱口犬養岡田內閣為挽救經濟,主張削減軍費,使軍部右翼組織不滿,三人亦先後被暗殺[84],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白熱化並對外侵略,特別是好戰的陸軍即在控制的中國東北地區滋事。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中國東北,扶植傀儡國家滿洲國,作為中日全面戰爭的前哨戰;1932年,日軍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1936年2月26日,發生了二二六事件[85]岡田內閣倒台,廣田弘毅組閣、東條英機為軍部當權派閥領袖,建立以天皇及軍部統制派為本的法西斯體制[86]。1937年7月7日,日軍策動盧溝橋事變,大規模入侵中國,引發第二次中日戰爭日軍在開戰後一度佔領華東平原,包括中國首都南京,並試圖以南京大屠殺逼中國軍民屈服[87],估計被殺人數約為二十萬以上乃至三十萬人[88][註 2],中國國民政府拒絕投降,領導國民革命軍退守中國西南繼續抵抗[89]。由於後勤與地形原因,加上中國共產黨率領之游擊隊的抵抗,日軍難以繼續深入中國內地作戰,中國戰情僵持不下,日本陷入消耗戰;曠日持久,消耗日本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90],加上歐美對日本實行石油和鋼鐵禁運,若資源被切斷則無法打贏游擊戰。起初陸軍試圖攻打蘇聯以取得遠東的資源,但因諾門坎戰敗而最終作罷,因此軍方孤注一擲,以情勢說服對擴張不為所動的海軍動員,試圖發動「大東亞戰爭」,向東南亞的西方殖民地繼續擴張,引起太平洋戰爭[91]

1941年12月,日本海軍偷襲美軍位於夏威夷珍珠港的基地,並正式向美國英國荷蘭宣戰,同時開始進軍東南亞等太平洋地區,二戰亞洲戰場爆發。日軍起初連戰皆捷,然而大日本帝國海軍中途島戰役大敗,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92]。1938年以來,日軍以「掃蕩」、「三光作戰」等暴行,試圖消滅游擊隊,穩定中國的日佔區,但仍無法扭轉整體局勢,而將希望寄託於海軍。可是戰爭後期,美國海軍陸戰隊接連攻下硫磺島沖繩島,設下的海上防衛線接連遭到突破,美國可以從島嶼直攻日本本土,美軍B-29轟炸機隨即密集轟炸日本本土,許多城市遇襲,市民傷亡慘重、工業設施盡毀,並重創日本的飛機工廠和機場[93],敗相已明顯出現。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依次在廣島市長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蘇聯亦於8月8日對日本宣戰,在八月風暴行動中佔領日軍控制下的中國東北。8月15日,昭和天皇電台廣播宣佈投降,同日鈴木貫太郎內閣總辭,戰前昭和時代結束。9月2日,時任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時任日本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分別代表日本政府和日本帝國大本營簽署《降伏文書》,接受《波茨坦宣言》,並將領土範圍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以及其他指定島嶼,約佔1920年日本國土面積的54%[94]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95]

戰後

Thumb
1964年東京奧運開幕前夕通車的新幹線

從1945年9月2日戰敗到1952年4月28日《三藩市和約》生效期間,日本被盟軍軍事佔領,由美軍為首的駐日盟軍司令部(GHQ)統治,實行財閥解體政策,對壟斷資本進行大規模重組;日本失去所有屬地,也暫時被迫移交小笠原群島琉球(原沖繩縣)予美國軍政管理。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對日本的政策開始改變,包括單方面和日本議和並放棄戰勝國對日索賠的權利[96][97],允許日本設置自衛隊[98],同時向日本訂購大量軍火及軍需產品,帶動日本戰後軍工產業的發展[99][100]。美國亦在經濟、政治方面對日本提供援助,使其成為第一島鏈的一部分,遏制共產主義[101][102],由此而生的「特需繁榮」讓日本經濟進入日本戰後經濟奇蹟,並在隨後十年分別出現神武景氣岩戶景氣等多次經濟發展高潮。1956年12月18日,日本加入聯合國[103]。1964年,東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帶來奧林匹克景氣,同年日本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民生產總值在其後4年超越英國、法國、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式躋身於先進國家之列[104]。1972年,美國將琉球的行政權交還給日本[105]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日本經濟增長每年僅4%左右,低於1960年代初的9%,日本高速經濟成長時期宣告結束,但日本在世界經濟體中仍排第二位[106]。1991年,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經濟陷入長期不景氣階段。這一時期失業攀升,國債赤字龐大[107],加上1995年奧姆真理教發動的一系列恐怖攻擊與阪神大地震,社會陷入不安。1990年代,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歷史最高位。

戰後的日本自1955年起長期由自由民主黨執政,因而出現「55年體制[108],直至1993年由於部份自民黨黨員退黨,自民黨在該年國會眾議院選舉過後短暫失去組閣權約10個月,短短一年後自民黨與社會黨聯手,藉社會黨村山富市內閣的組建重返執政地位[109]

二十一世紀

Thumb
宣佈新年號「令和

進入二十一世紀初期,日本經濟利用往新興市場出口而出現小波段甦醒的伊邪那美景氣[110],但是2008年發生的全球金融海嘯索尼豐田等指標性大企業紛紛出現巨大虧損[111]

2009年,執政自民黨第45屆日本眾議院議員總選舉中慘敗,再次下台,首次失去共計長達54年眾議院第一大黨的地位。三年後,由於民主黨施政失當和在東日本大震災中救災不力[112]內閣總理大臣更換頻繁,加上福島核災使日本的經濟再次陷入困境,造就自民黨再次上台的機會[113]。2012年12月,自民黨取得壓制性勝利,黨總裁安倍晉三在上台後倡議修改憲法,取消當中否定的集體自衛權[114]以允許自衛隊到海外參與聯合國的維和反恐行動[115],同時將自衛隊的目標改為「本土防衛和國防保障」[115][116],透過自主制定的新憲法使日本成為一個正常的主權國家[117]。由於新憲法的部分字眼具爭議性,引發部分亞洲鄰國不安[118],其推出的秘密保護法案日語特定秘密保護法案在社會上亦引起一些疑慮[119]安倍晉三推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包括推動日圓貶值、實行量化寬鬆[120],被稱為「安倍經濟學[121]。縱使當中調高消費稅的措施可能會令部分國民的薪資追不上物價升幅[121][122],但由於日圓兌美元貶值,帶動日本產業出口量和國內消費需求攀升,使日本能夠擺脫長達15年之久的通縮陰影[123],亦令失業率創6年新低[124]日經平均指數升至近六年高位[125]

2018年12月26日,日本宣佈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重啟中斷30年商業捕鯨。日本從二次大戰後幾乎沒有退出國際機構的前例,這次退出極為罕見[126][127]。2019年,德仁天皇登基。平成時代結束,令和年代開始[128][129]。2021年舉行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因為福島核廢水排放問題,日本政府受到中國韓國等周邊國家政府和環保團體的強烈指責[130][131]。2022年7月8日,安倍晉三在奈良市參加競選活動期間被槍殺,成為自1936年二二六事件以來第一個遇刺身亡的前日本首相[132]

地理

Thumb
日本列島衛星圖

日本國土位於歐亞大陸以東,太平洋西部,由3個弧狀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伊豆-小笠原群島)組成。其中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的面積就佔了國土面積的99.37%。日本通常被歸劃於東亞東北亞的範疇[133],北與俄羅斯、西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西南與中國大陸東部及臺灣隔海相望、南與菲律賓隔海相望。國土由自然數約14,125個島嶼所組成[11],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12],75%屬山地丘陵地帶[134],森林覆蓋率高,不適合農耕,耕地面積僅佔日本國土的11.1%[135],也因此日本的人口多集中在沿海地區,日本的人口密度在世界排名第37位[136]。日本國土狹長,南北總長3,800公里,與澳洲馬達加斯加美國相近。

根據地理與人文、經濟特徵,日本通常被分為八大區域,包括北海道地方東北地方關東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中國地方四國地方以及九州・沖繩地方[137]

日本列島按照地質構造可分為東日本西日本兩大區域,其界線為位於本州中部,新潟縣糸魚川市靜岡縣靜岡市之間的糸魚川靜岡構造線[138]。日本列島附近是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太平洋板塊北美洲板塊的交界地[139],同時日本列島還處在環太平洋造山帶、火山帶、地震帶之上[140],故日本為一個經常發生地震、但同時也擁有許多火山溫泉的國家。日本最高的山峰──海拔3,776米的富士山,本身就是一座活火山。據統計,世界全部黎克特制震級6.0以上的地震中,超過20%都發生在日本[141];而日本發生的地震,釋放的地震能量就佔全球地震釋放能量的10%[142]

日本面積狹小多山,因此河流普遍長度不長但落差較大[143]。日本的河流在梅雨和颱風季節容易形成洪水,日本政府因而修築大量堤壩水庫用於防洪[144],同時實行水力發電[145]。日本最長的河川是發源於長野縣,並在新潟縣注入日本海信濃川[146],總長367公里;第二長的利根川也是日本流域面積最大的河川[147]。日本最大的湖泊是位於滋賀縣琵琶湖,面積670.25平方公里[148]

各地氣候

日本一年四季溫差很大。深受海洋影響,海洋性氣候明顯。日本國土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143][註 3],但由於日本的島嶼自西南向東北延伸得很長,南北跨越緯度約20度,因此全國各地的氣候仍然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可分為六個氣候區[149]

  • 北海道氣候:北海道不受梅雨的影響,降雨量較日本其他地方為少。夏季短暫且涼爽,冬季漫長而寒冷。
  • 日本海側氣候:範圍包括本州島西部的海岸地區。冬季受西伯利亞高氣壓所影響,吹西北風。同時由於暖流對馬海流在冬季通過日本海而帶來大量水汽,因而常有豪雪。夏季降水較少,因位於夏季風的背風地帶有時出現焚風而異常高溫。
  • 中央高地式氣候:典型的內陸性氣候,冬寒夏涼。冬季與夏季及晝夜之間溫差很大,降雨量少。
  • 太平洋側氣候:包括了本州東海岸、南四國和九州大部分地區。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梅雨強颱風多,冬季的降雪較少。
  • 瀨戶內海式氣候:包括了山陽地方、北四國、近畿與九州局部地區。天氣常是晴天,降雨量少,不時遭受熱浪侵襲[150]
  • 南西諸島式氣候:範圍為琉球群島。這里屬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暖,降雨量大,且常受颱風吹襲。

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較多的地區,主要包括日本海側地區的冬季降沖繩5至7月連綿不斷的颱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陸或接近日本的颱風[151]。日本有記載的最高溫度紀錄是攝氏41度,於2013年8月12日在高知縣四萬十市測得;有記載的最低溫度紀錄是攝氏-41.2度,於2016年1月25日在北海道上川町測得。

自然環境

Thumb
橫跨靜岡縣山梨縣界的富士山,為日本第一高峰

日本國土南北狹長,四季分明,也是一個多山國家。因為日本是島嶼國家,四面環海,所以來自外部新生物入侵的可能性也相對較低,離島地區更形成了獨自的生態系統,特別是小笠原群島琉球群島自古就形成了比日本本土更加孤立的生態系統,小笠原群島更有「東洋的加拉帕戈斯」之稱[152]

伴隨明治時代以後外來物種的進入,生態系統發生變化,日本的生物多樣性也受到影響,本地物種如朱䴉日本狼都在20世紀滅絕[153],但日本各地仍保留着大量珍貴的生態系統,如知床白神山地、小笠原群島和屋久島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154]。在環境保護方面,日本是世界上最早面臨大規模公害的國家,並在1960年代後期開始積極立法減排,至21世紀全國主要大氣污染物全部達到環境標準[155]。由於高度經濟成長期以後日本飲食文化的變化及海外農產品的輸入,日本的農林水產業在20世紀開始出現農田與人工林的閒置[156],漁業資源減少等問題[157]。自1970年代以來,相較於其他國家森林面積的持續萎縮,日本的森林覆蓋率一直保持在三分之二上下[158]。2012年,日本的森林面積達253,203平方公里[159]

日本列島位處數個板塊的交界和環太平洋火山帶之上[140],火山活動十分活躍,日本在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地震海嘯等災難[160][161]。20世紀以來,在日本造成重大損失的大地震有1923年導致超過10萬人死亡的關東大地震[162]、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和2011年引發海嘯和福島核事故東北地方太平洋地震。在沿海地區,地震之後引發的海嘯常帶來遠超過地震的影響,英語中的海嘯一詞就是來自於日語中的「津波」(津波つなみ Tsunami[163]。除了地震和海嘯之外,火山亦經常在日本引發災害。近年日本較為活躍的火山有有珠山[164]淺間山三宅島阿蘇山櫻島等。日本其他的主要自然災害還有山體滑坡泥石流洪災風災和雪災等。

主要城市

日本沒有法定首都,國家的行政中心位於東京都[165]。截至2012年,東京都區部(又稱為「東京23區」,即口語所稱的東京市區)人口中有900萬,全東京都的人口有1,323萬。以東京都為中心,包括神奈川縣埼玉縣千葉縣首都圏人口為3,670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與最大的都市圈[13]。日本的皇居國會議事堂、內閣、最高裁判所、各省廳、各國駐日大使館、大企業的本部、日本銀行、証券公司、百貨商店、報社及電視台大都集中在東京。目前在東京都區部內和東京周邊衛星郊縣已經形成了眾多副都心,亦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密度最高的郊區購物商圈及高效完善的城市軌道系統[166]。東京也是世界上擁有最多財富500強公司總部的城市[167]。如果將東京都區部視為一個都市的話,日本共有12個人口超過1百萬的城市,其中除了川崎市之外,其他都是都道府縣廳的所在地

政治

政府

Thumb
位於東京永田町國會議事堂

日本為君主立憲國家,日本國憲法訂明「主權在民」,而天皇則為「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的象徵」[168]。與世界上多數君主立憲國家相同,天皇在日本只有虛位元首名義,並無政治實權,只能進行禮儀性的事務,例如,簽署法律和行政命令、任命內閣總理大臣[16]、接受其他國家外交使節的國書[169]等。現任天皇為德仁,他在其父明仁退位後,於2019年5月1日即位。

日本政府的行政機關是指《國家行政組織法》以及《內閣府設置法》中規定的內閣府及其外局,並以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為首組成數個「中央省廳」。2001年實施的「中央省廳再編」改革措施以大部門體制為重點,按照職能優化的原則將原本的1府22省廳精簡成1府11省廳,此使日本的一級行政機關數量位居發達國家中最少[170]。現行日本的一級行政機關,有內閣府、總務省法務省外務省財務省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環境省防衛省警察廳數碼廳復興廳等1府13省廳。

日本古代的法律體制深受中國的中華法系影響,江戶時代制定的國家最高法律《公事方御定書》就是建基於其基礎之上[171]。 自18世紀末期,日本大部份的法律則是在歐洲法系的基礎上編寫,例如明治政府在1896年通過的民事法則參考了德國的《德國民法典》,此法律至今依然是日本民事法律的骨幹[172]。日本最高的法院是最高裁判所,下分三個不同等級的法院[173]。日本的主要法律被統稱為《六法[174]

日本現行憲法日本國憲法》是於1947年5月3日由當時佔領日本的美軍草擬,經過日本國會的審議後再由天皇頒行。日本國憲法最重要的三大原則是主權在民、基本人權的尊重以及和平主義,日本政治以這三大原則及其中最基本的、對個人尊嚴的尊重運行[175]。日本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立法權歸兩院制國會司法權歸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權則由內閣地方自治體中央省廳分別處理[176]。憲法規定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為國會。日本實行兩院制,眾議院有480席,參議院有242席,由18歲或以上的國民投票選出[177]。眾議院議員任期為四年,但由於眾議院可以在任期結束之前中途解散,所以實質上眾議院議員任期平均只有兩年多[178]。參議院議員任期為6年,每3年改選一半,不能中途解散[179]

1955年起,自由民主黨(自民黨)一直長期執政,只在1993年至1994年及2009年至2012年成為在野黨。其中1994年至1996年自民黨是作為聯合政權其中一黨,擁立日本社會黨委員長村山富市擔任首相,1996年初開始才重新掌握組閣權。2009年,時任首相麻生太郎宣佈提前舉行眾議院選舉,結果自民黨大敗,民主黨大勝。然而,由於民主黨在執政後遲遲未能兌現競選承諾[180],因此在執政僅僅三年多後的大選即慘敗下台,自民黨再次成為執政黨[113],黨總裁安倍晉三取代落敗的民主黨代表野田佳彥成為首相,執政至2020年9月16日,由自民黨第26任總裁菅義偉接任[181]。雖然所有內閣總理大臣均需由天皇任命,但是憲法已經規定無論任何人在選舉中勝出,天皇都必須予以任命[182]。目前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執政聯盟[183],主要在野黨包括立憲民主黨國民民主黨日本共產黨日本維新會令和新選組社民黨等。

外交

Thumb
伊拉克戰爭期間派遣至中東地區的日本自衛隊

日本目前與除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之外的聯合國會員國以及梵蒂岡科索沃庫克群島紐埃保持外交關係。日本現代在國際上最親密的盟友為美國[184],雙方在1960年簽署《美日安保條約》並生效至今。由於日本扼東北亞通往太平洋的門戶,在冷戰時期是美國抵禦共產主義於亞洲擴張的前線,即「島鏈[185]。日本亦同時是美國在亞洲的重要軍事據點,美軍在日本設有多處軍事基地,日本在美國的東亞外交策略中也有一定影響力[186]。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系,日本努力在世界舞台上爭取與之相等的角色。在除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外其餘的世界各國之中,日本擁有最多的駐外機構。 自1956年來,日本累計擔任了16年的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日本亦曾聯同德國巴西印度組成四國聯盟聯合國提交改革安全理事會建議,其中包括允許四國加入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由於受到中國和韓國的反對而未能成功[187]

日本是七大工業國組織八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國集團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APEC成員,同時也是東盟東盟十加三討論區的參與國成員[188][189][190]。日本的捕鯨活動偶爾令日本成為國際組織的批評對象[191],但日本與除北韓以外世界各國的關係基本上和諧。日本分別在2007年和2008年與澳洲印度簽訂安保條約[192][193]。根據美國馬里蘭大學英國廣播公司對全世界四萬人進行的民意調查,日本是給世界人民最佳印象的國家之一[194]

與此相對,由於日本和中國以及北韓韓國對歷史和領土等認知的分歧,故至今跟三國的關係仍較其他國家相對緊張。首爾日本駐韓大使館經常有示威者要求日本政府對韓國慰安婦問題作出賠償和道歉,中國民間也經常發生反日示威和抵制日貨運動[195]。而北韓與日本至今仍無外交關係,兩國之間也有綁架問題等爭端,日本並不承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合法性。日本目前與中俄韓三國存在領土糾紛的問題,包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爭議的東海油氣田;與台海兩岸政府之間所存在的尖閣諸島/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主權問題;與韓國的竹島(獨島)主權爭端和與俄羅斯之間的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主權問題,但是日本和俄羅斯的關係在近年已大幅改善,兩國在天然氣以及其他自然資源方面的合作亦越趨緊密[196]

日本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政府開發援助額為世界第二,大部分用於免於債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04年,日本政府的援助達2,000億美元,而最大的受益者包括中國大陸(14.4億美元)、印度尼西亞(8.6億美元)和菲律賓(8億美元)[197]

軍事

Thumb
陸上自衛隊演習

日本當今的國家防衛組織為自衛隊,成立於1954年7月1日,目的是維持日本的自我防衛能力。1945年,日本在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主導下制定日本國憲法,當中的第九條規定日本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來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被視為世界上最能落實和平主義的憲法[198]。因此,自衛隊在名義上不是軍事組織,但在實際上的功能等同其他國家軍隊[199][200]

自衛隊分為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等三大分支,由防衛省統籌管轄。在韓戰爆發後,日本政府在1950年成立警察預備隊本部,並在其後更名為防衛廳。防衛廳是根據日本《內閣府設置法》第49條第3項以及《防衛廳設置法》第2條的內容而設置的機關,屬內閣總理大臣管轄範圍之下設置的內閣府外局[201]。隨着《防衛廳設置法》的修改,防衛廳在2007年升格為防衛省,從內閣府獨立成為日本中央一級單位,升格爲與11個平級的單位,防衛廳長官晉升後的防衛大臣在制定政策和申請預算等方面享有更大的權限和獨立性[201],但總理大臣仍為自衛隊的最高指揮官,並保留着對自衛隊的最高指揮監督權和頒佈「防衛出動命令」權力。 另外,原本定義為「附屬任務」的國際緊急救援協助事務、聯合國維和事務以及根據《周邊事態法》的後方支援等事宜,亦不用再以個案的方式經國會兩院審議通過[202]

日本自衛隊的人數受到法律約束,現行編制為22.4萬人,編制常保持不整狀態,軍事人員中亦包括大量軍校士官以及軍校教師職工,以及4.3萬名具培訓新兵能力的幹部[4][203]。2010年,日本政府發表《防衛計劃大綱》,決定將陸上自衛隊的坦克數量削減到400輛,但為了對應巨大地震等大規模災害,陸上自衛隊的人數則保持不變[204]。自衛隊在踏入21世紀後開始進行海外軍事任務,參與了2002年阿富汗戰爭後的維和任務,也曾於2004年至2009年間向伊拉克派遣「自衛隊伊拉克復興支援群」,協助支援美伊戰爭後的基礎設施重建工程[205]。2009年3月,海上自衛隊首次向索馬里海域派遣了兩艘護衛艦打擊海盜[206],並在其後數月分別組成了三批艦隊互相接替。航空自衛隊於2009年向索馬里海域派遣兩批P-3C巡邏機部隊,為打擊海盜進行預警監視[207]自民黨在2012年上台後倡議修改憲法,將自衛隊的目標設置為「本土防衛和國防保障」[115][116],同時提出取消當中否定的集體自衛權允許自衛隊到海外參與聯合國的維和反恐行動[114][115]以及保護在公海上與日本共同聯合行動的船艦艇[208]。但修憲的內容具有爭議性[209],因此在社會上亦引起一些疑慮[118]。2020年,自衛隊成立宇宙作戰隊[210]

日本於2014年的國防預算總額為4.8928兆日圓,較去年增長2.9%[211],但因日圓美元大幅貶值,換算為美元後數值實際與去年同比下降近10%[212]。由於日本的軍購均依賴美國進口[212],預算中增加的款項將用在於彌補因日圓貶值而上升的進口武器裝備價格的費用、恢復東日本大震災減薪措施結束後的薪資增長以及搬遷沖繩普天間美軍基地。1976年,時任首相三木武夫訂立了防衛開支不得超過國民生產總值1%的限制,至今只曾於1986年超過限制,而在1980年代末經濟爆破後,自衛隊預算撥備在10多年間並無增加,故扣除通脹後實質是減少。日本軍事支出目前仍維持在GDP總值的1%[213],比例約為全球第134名,總支出位居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之後,為全球第7位[214]

自二戰以來,日本一直奉行武器出口三原則。2014年後,這項原則被防衛裝備轉讓三原則所取代。日本開始出口一些非致命性的軍事裝備,並在2023年12月批准了一項變更放寬防衛裝備品出口規則。2024年3月26日,日本內閣批准將未來下一代戰機出售給其他國家。[215]

行政區劃

Thumb
日本行政區劃一覽圖

日本政府在1947年根據《地方自治法》將全國分成47個一級行政區,稱為「都道府縣[216],分別為一、一、二、四十三[217]。部份市因人口較多,在當地影響較大,而被指定為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特例市。截止到2013年,日本全國共有20個政令指定都市、42個中核市和40個特例市[218]。都道府縣下的行政區劃為市町村[219],此外還有支廳、區、特別區等行政單位。根據地理與人文、經濟特徵,日本通常被分為八大區域,包括北海道地方東北地方關東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中國地方四國地方九州·沖繩地方[137]

日本自1888年起逐步實行市町村合併政策,町村數目大量減少[220]。踏入21世紀,為增進地方分權,政府開始檢討廢除都道府縣,改實行道州制的必要性,引起日本道州制議論。1968年,日本自治省匯入了地方公共團體編號制度,目前全日本的都道府縣與各市町村均有自己的編號,編號與ISO 3166-2:JP符合。

經濟

社會

文化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