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德語:Der Spiegel,英語:The Mirror[1]),常譯作《明鏡週刊[2],是一份在德國發行的中左翼(center-left)週刊[3],每週的平均發行量近110萬冊。該雜誌與《亮點》、《焦點》一起,是德國發行量最大的三份週刊[4]。自2019年4月16日起,克萊門斯·霍格斯(Clemens Höges)擔任該雜誌主編[5]

Quick Facts 明鏡Der Spiegel, 主編 ...
明鏡
Der Spiegel
Thumb
主編克萊門斯·霍格斯
類別新聞雜誌
發行周期每週(週六)
發行量1,050,000份/週
發行者明鏡出版社
首發日期1947年1月4日,​77年前​(1947-01-04
創刊地區德國
總部所在地漢堡
語言德語
網站www.spiegel.de
ISSN0038-7452
Close

《明鏡》首期於1947年1月4日出版發行[6],自稱是「德國最重要的且在歐洲發行量最大的新聞週刊[7],辦刊主旨是政治批評與嚴肅的政治評論[8]。該雜誌以時事新聞、圖片以及對不法行為以及政治醜聞的揭露而聞名於世[9],是德國最重要的時事政治週刊[10]英國經濟學人》稱《明鏡週刊》是歐洲大陸最具影響力的雜誌之一[11]

該雜誌創辦人魯道夫·奧格斯坦(Rudolf Karl Augstein)曾經表示,「明鏡」是民主社會的狂熱捍衛者[12]。英國《泰晤士報》稱《明鏡週刊》是「德意志民主堡壘[13]

發展歷史

《明鏡》雜誌於1946年由英國佔領軍漢諾威創辦,時名《本週》(Diese Woche)[9]。1947年,德國人接手這份雜誌,1月4日,《明鏡》借鑑英美的新聞雜誌,取代原來的《本週》,在德國漢諾威正式發行了第一版《明鏡》雜誌。奧格斯坦擔任該雜誌第一任主編[14]

雜誌創刊初期,年青的編輯們就確立了《明鏡》雜誌的主旨:政治批評與嚴肅的政治評論。當時,《明鏡》雜誌的主管駐紮在倫敦再加上週刊的政治傾向,當時德國的其它三個佔領國對週刊的發行給予了極大的壓力,所以雜誌不得已還是用以前的《本週》作為雜誌名出版發行。

從1947年1月4日第一版《明鏡》出版以來,奧格斯坦一直是週刊的總編輯發行人。即便過世之後,他依然掛名發行人。1952年,《明鏡》週刊遷至漢堡[15],並發行《經理雜誌》(Manager Magazin)。

Thumb
《明鏡》週刊出版社(漢堡

從《明鏡》創刊開始就充滿了壓力與爭論,其與英國的主管一直在發行權的問題上糾纏不清。當《明鏡》還沒有成為德國的大眾傳媒領導者之前,該雜誌就開始影響者公眾的觀點。經歷過1950年—1960年十年「民主突擊炮」事件之後,《明鏡》在德國傳媒界站穩腳跟,成為真正的主流雜誌。

之後,《明鏡》最大的競爭對手《焦點》雜誌開始出版,《焦點》以其中性的觀點贏得了不少的讀者群。但是即便這樣,《明鏡》雜誌自始以來都沒有改變自己的宗旨,還是以其批判性的特點擁有着大量的讀者群。

1994年10月25日,《明鏡》網絡版「明鏡在線」(Spiegel Online,簡作SPON[16])上線[17]。據SPIEGEL-Verlag Rudolf Augstein GmbH & Co. KG介紹,《明鏡》是世界上第一本網絡新聞雜誌,比《時代》週刊網絡版早上線一天[18]。讀者可以在該網站看到部分文章。

2002年起,如果讀者繳交一定的費用,就可以看到從第一版以來所有的《明鏡》。2004年10月,「明鏡國際」(Spiegel International)上線,它是「明鏡在線」的官方英語版本[19]

民主堡壘

在1950年到1960年的十年當中,作為與現有政治體制制衡的力量,由奧格斯坦率領的《明鏡》週刊首先批評政府,寫了大量十分尖銳的政治評論,奧格斯坦與聯邦政府抗爭的十年在德國歷史上被稱做後納粹德國(Post-Nazi Germany)的「民主突擊炮」(Sturmgeschuetz der Demokratiethe assault gun of democracy[20])。前德國副總理外交部長漢斯-迪特里希·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曾這樣評價奧格斯坦:「如果沒有他,我們國家會完全不同,絕對不會如此自由開放」[21]。《泰晤士報》稱《明鏡週刊》是「德意志的民主堡壘」。

調查報導

《明鏡》雜誌在揭露政治不端行為和醜聞方面有着獨特的聲譽。《大英百科全書》網絡版認為,「該雜誌以其對政府瀆職和醜聞的積極、有力和精心撰寫的揭露而著稱」[22]。早在1950年,該雜誌便得到了德國聯邦議會的認可。該議會就對《明鏡》的指控——指控受賄的國會議員推動波恩而非法蘭克福成為西德政府所在地,進行了調查,並證實了它的指控屬實。

在1962年的「明鏡事件」中,《明鏡》對ZDF德國國防部]]進行報道,批評其應對蘇聯的軍事威脅準備不足。為此,時任德國國防部長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叛國罪動用執法力量拘捕多名明鏡記者編輯實施,並通過私人關係聯絡德國駐西班牙外交官將《明鏡》週刊創始人和總編奧格斯坦從西班牙跨國抓捕回國。這一事件引發西德民主危機。隨後,西德境內各界人士發動抗議,報界人士超越政見不同聯合表達抗議,逼迫康拉德·阿登納改組內閣,施特勞斯下台,使得德國戰後的民主制度經受住了首次重大考驗。這一事件被普遍認為是西德政府打壓新聞自由。此後,《明鏡週刊》多次在揭露包括「弗利克事件」(Flick affair)在內的政治冤情和不法行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3]

「明鏡醜聞事件」讓德國人尤其是西德人銘記於心,它是西德歷史上的一個根本轉折點,民眾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遊行示威與抗議,它改變了戰後德國的政治文化——順從公民溫順地聽從上級命令的傳統完全被打破,是西德從一個從舊的專制國家(old Obrigkeitsstaat;authoritarian state)到現代民主國家的轉折點[24]

2010年,《明鏡》雜誌與《衛報》、《紐約時報》、《國家報》、《世界報》一起支持維基解密公佈美國國務院的泄密材料[25],並於2013年10月在前美國國家安全局承包商愛德華·斯諾登的幫助下,揭露了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私人手機在10多年的時間裏被特殊搜集服務(Special Collection Service,SCS)系統性竊聽的真相[26]

隨着《南德意志報》、《圖片報》、ARDZDF等德國媒體開始涉足政治醜聞領域並有效處理此類新聞後,《明鏡》雜誌在調查報導(Investigative journalism)方面的領導角色與壟斷地位在2013年被打破[27]

批評與爭議

Thumb
《明鏡》週刊2018年第52期。該期雜誌中,《明鏡》對自家的假新聞事件進行了更詳細的報道。

2018年12月19日,《明鏡》週刊爆出醜聞,稱該雜誌社一名獲獎記者克拉斯·雷洛蒂斯英語Claas Relotius在過去數年大規模製造假新聞[28][29][30]該刊發現,最近數年由該名記者所撰寫的多篇新聞,內容都是假的[31]。《明鏡》向讀者道歉,自2011年由該記者所寫的大約60篇報道中,有一些是準確的,但其他都是杜撰、錯誤引述的。

自2011年起,雷洛蒂斯為《明鏡》工作,最初以自由記者身份為該雜誌供稿,2017年被聘為編輯,共有近60篇稿件在《明鏡》週刊上登載或在線發表,他承認當中最少有14篇含有部分虛假內容、虛構人物、對話和引述內容,部分報道曾經獲獎,包括2014年CNN年度最佳記者、德國記者協會舉辦的年度最佳記者。《明鏡》在網站發表聲明,宣佈革除記者雷洛蒂斯的職務。該事件也沉重打擊《明鏡》的聲譽,震動了德國新聞界。雜誌主編斯蒂芬·克魯斯曼(Steffen Klusmann)為首的總編部承認,這可能是《明鏡》最大的新聞危機[32]

中國大陸網絡封鎖

依據GreatFire測試,其網站在中國大陸被當局的網墻封鎖,即當地網民無法正常訪問該網站,2019年7月或更早起持續遭受封鎖至今。[33][34]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