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此條目可參照泰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 page))標籤。
暹(泰語:สยาม,皇家拉丁音譯:Sayam)指泰國中部地區的地名,西方國家將這個詞翻譯作「Siam」。
漢字文化圈習慣把暹,與附近的國家羅斛合稱,也是漢字文化圈歷史上長期對泰國的稱呼。印光法師:「唐時亦無暹羅之名,彼系兩國:一暹國,一羅斛國,後並為一,遂名暹羅。」[1]
「暹」之名自素可泰王朝時期就已出現。此後的阿瑜陀耶王國、吞武里王國和拉達那哥欣王國數個時期都使用「暹」作為國名,並為周邊國家所知。至拉瑪四世王在位期間,「暹」被確定為這個國家的正式國號。在同西方列強簽訂條約的時候,使用的國號就是「暹」。
1939年6月23日,國號改為「泰王國」。此後曾於1945年9月8日改回「暹王國」,至1949年5月11日復改為「泰王國」並沿用至今。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暹羅部》,出自《古今圖書集成》
- ^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Text is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SA 4.0 licens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Images, videos and audio are available under their respective licenses.
Cover photo is available under {{::mainImage.info.license.name || 'Unknown'}} license.
Cover photo is available under {{::mainImage.info.license.name || 'Unknown'}} license.
Credit:
(see original 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