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裘斯華裔,或稱華裔毛里裘斯人,是指生活在毛里裘斯華人。毛里裘斯華裔在毛里裘斯總人口中佔3%之多。

Quick Facts 華裔毛里裘斯人, 總人口 ...
華裔毛里裘斯人
總人口
35,000
占毛里裘斯總人口的3%(2010)[1]
分佈地區
半數在路易港,其餘少數分佈全島[2][3]
語言
毛里裘斯克里奧爾語
法語英語[4]
漢語(主要為客家話閩台片閩南話及少數粵語[2][5]
宗教信仰
天主教道教佛教及其他[6]
相關族群
馬達加斯加華裔, 留尼旺華人, 塞舌爾華人, 華裔南非人[7]
Close

移民史

與島上其他民族一樣,最早來到毛里裘斯的華人並非自願,而是在18世紀40年代從蘇門答臘被「拐騙」至毛里裘斯的。法國海軍將領德斯坦伯爵夏爾·埃克托英語Charles Hector, comte d'Estaing炮製了該項計劃,然而,被誘拐的華人們很快便罷工抗議。他們幸運地未被屠殺,只是被送回了蘇門答臘[8]。18世紀80年代,數千華工乘坐英、法、丹等國的船隻自願從廣州移居至路易港,從事鐵匠、木匠、鞋匠、裁縫等職業,並迅速在路易港形成一個小唐人街,名為中國營法語:camp des Chinois)。即便在英國1810年佔領該島後,華人向該島的移民亦未有衰減[9]。僅1840-1843年間,便有3000華人合同工來到該島。19世紀中期,該島的華人居民達到了五千之多[10]

最早期移民為操廣州話廣府人,但後來梅縣客家人開始佔多數。和其他海外華人社區一樣,客家人與廣府人的對立成了普遍的社會現象[11]。到了19世紀60年代,全島都可見到華人開設的店鋪。殖民政府的一些人認為應當禁止華人的進一步移民,但總督軒尼詩拒絕了這些限制主義者的遊說,理由是華人在向社會中富裕階層提供便宜貨物上扮演着重要角色[11]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華人開始娶印度裔的老婆,因為島上華人婦女稀少同時又有許多適齡印度婦女[12][13]。1881年,華裔婦女只有9人,1901年,華裔婦女也只有58人[14]。1921年的普查中,印裔婦女與華裔所生的孩子共有148人[15][16][17]

19世紀80年代,儘管華人移民穩步流入,但毛里裘斯的華人數量卻減少了。根據資料,1881年華人數量為3558人,而1891年華人數量卻只有3515人[14]。因為華商在法律上不能在毛里裘斯購置土地,因此他們將在中國的親戚帶來毛里裘斯,在經過數年的訓練之後,這些親戚可以在西方殖民地社會生活下去的時候,華商便準備好資本和介紹信,把他們送到附近的國家做生意。比如,1888-1898年間,約1800名華人離開路易港移往非洲大陸,主要是南非的伊利沙伯港德班[18]。因此到了1901年 ,華人的數量減少至了3515人,其中2585人為商戶[10]。到20世紀30年代為止,華人移民持續來到路易港,但因當地經濟瓶頸已吸收不下他們,他們才發現毛里裘斯只是他們移民的第一站。他們後來大都去了非洲大陸(特別是南非)及馬達加斯加留尼旺塞舌爾等地[5]。二戰後,大數量的華人移民停止了[19]

但是,毛里裘斯華裔依然維持着他們與大中華地區的個人關係網,在20世紀80年代毛里裘斯出口加工區建立之後起了極大作用。來自香港及台灣的投資者在出口加工區建立工廠,幫助毛里裘斯一躍成為毛織物出口的第三大國[20]。隨着投資者們,新一波中國民工開始來到毛里裘斯,他們大多與服裝廠簽了三年合約[21]

人口分佈及職業

現在,毛里裘斯華裔大多是商人,他們「實質上壟斷」了零售貿易[22]。他們是島上第二富裕的民族,第一是法裔毛里裘斯人[23]。他們經營餐館、零售或批發商店及進出口公司。中國餐館對毛里裘斯文化影響極大,島上所有居民無論任何背景都有吃中餐炒麵最受歡迎。島上所有民族、職業的居民都喜歡吃梅縣起源的肉圓燒賣粄圓、燴丸等丸子。

一份2001年的商業雜誌調查中,毛里裘斯50家大企業中有10家為華人企業[24]

語言

大部分毛里裘斯華裔至少是三語者:他們日常交流用語為毛里裘斯克里奧爾語法語,行政和教育中使用的英語則是他們主要的書面語言[4][25]。1990年的普查中,約三分之一的毛里裘斯華裔宣稱他們的祖語和現用語為毛里裘斯克里奧爾語。另三分之二則說他們的祖語為某種漢語方言[26],但在調查中只有不足四分之一的人不但認為他們祖語為漢語而且在家裏使用漢語[27]。華裔毛里裘斯人中少量年輕人使用漢語,他們使用漢語主要是為了和長輩交流,特別是長輩中受教育較少故而很少接觸英語及法語的人[28]。年輕人中沒有人使用漢語與他們兄弟姐妹或表兄妹交流[29]

客家話社群中,他們所說的客家話在語音及詞彙上已經與梅縣客家話有了一定的區別[30]。語音上與梅縣客家話的差別不是特別大,出現的差別主要是由於梅縣客家話的發展,如韻母的簡化等,而毛里裘斯客家話韻母簡化的速度則大大慢於梅縣客家話。另外舌根聲母在細音韻前顎化的程度毛里裘斯客家話則比梅縣客家話高得多,如「曉」、「熱」等字,梅縣客家話分別讀成[hiau][31][ŋiat][32],而毛里裘斯客家話則讀為[ɕiau](或[ʃ(i)au])及[ȵiat][33]

在詞彙方面,毛里裘斯客家話的一些特點是[34]

  • 受當地語言影響,數詞不用「萬」、「十萬」等而用「十千」、「百千」等代替。(比較東干語ШЫЧЯН(十千)[35]ЙИБЫЙЧЯН(一百千)[36][37]
  • 「申請」說成「問」,當是受英語「ask (for)」、法語「demander」或毛里裘斯克里奧爾語「dimander」影響。如:「申請營業執照」說成「問店紙」;「要求發給入境證」說成「問字紙」等。
  • 警察稱「衙門鬼」,警官稱「更頭」。(比較東干語:ЯЙИ衙役[38][39]
  • 汽車、汽油稱為「電車」、「電油」。
  • 汽水稱「糖水」。
  • 「權利」稱為「人情」。如:「你無權賣酒」說成「你麼人情賣酒」;「要求政府許可做(某事)」說成「向政府問人情做(某事)」。
  • 有一些音譯詞,如「符聲」(法語:pourcent,英語:percent)、「條存」(法語:douzaine,英語:dozen)、「新味史」(法語:chemise)、「墨」(法語:mètre)等。

身份認同

除了在傳統文化上有着一定的紐帶之外,毛里裘斯華裔本身並不認同中國大陸文化,可能是由於高漲的「毛里裘斯主義」(Mauritianism)和強大的毛里裘斯認同感[40]。如香港大學的Lemon Lau說,她在對華裔毛里裘斯人身份認同的研究中發現,「與美國的情況相反,如果你問一個長着華人面孔的人是否華裔,他們並不會給出一個肯定的答覆,而是更喜歡說他們是毛里裘斯人。如果我不深入詢問下去,他們便不會說他們是毛里裘斯的華裔。」[41]

華文學校

20世紀中葉建立了兩所華文中學:

華文學校(或稱新華中學或新華學校)建立於1912年11月10日,原為小學,後於1941年增設初中部。學生達1000餘人,鄰近的留尼汪馬達加斯加亦有華裔子弟前往就讀[42]

中華中學由中國國民黨駐模里斯黨支部於1941年10月20日建立,登記學生500餘人,但50年代末,學生人數縮小為300人。60年代停辦。但其校友會在毛里裘斯華人社會中仍有一定影響。[43]

新華學校亦面臨着生徒減少的問題,因為華裔子弟接受西式教育者日眾、生源枯竭。70年代停辦,僅保留一所新華周末補習班。1986年起,學生人數又逐年增加。90年代,補習班已恢復新華學校之名,並另設幼兒班。教師絕大多數為本地毛里裘斯華裔,亦有個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任務辦公室從中國大陸聘來。[42]

媒體

截至2014年,毛里裘斯仍有四家華文報紙發行[44]。2005年一份新聞雜誌亦開始發行[45]。華文報紙都在路易港印行,但很少發送到市外[26]

華僑商報

毛里裘斯最大最具影響的華文報紙[46]。於60年代停辦,合併至《中國時報》(現《華僑時報》)[46][47]

中華日報

1932年由《華民時報》改組而成,為國民黨駐毛里裘斯直屬支部所辦[48]。50年代,支持北京政府的《華僑商報》與支持台北政府的《中華日報》之間的對立達到了頂峰[48],《中華日報》主編To Wai Man甚至還收到過死亡恐嚇。[49]

華僑時報

原《中國時報》,創辦於1953年[46][50]。其主編吳隆祥1921年生於毛里裘斯,11歲時隨父母回到祖籍地廣東梅縣,並在此讀完高中。高中畢業後他成為廣西大學的學生。畢業後,他與《華僑商報》簽約並回到毛里裘斯。1952年他再次離開毛里裘斯,在印度一家華文報社工作。但《中國時報》的職位將他引誘了回來。[46]

原報僅有4頁,但後來增為全彩8頁。[50]

鏡報

1976年創辦[44],每周六發行。鼎盛時社員達8人。其主編黃基松於1942年成為《華僑商報》社員,時年25。18年後,該報被迫停辦。他及其他報社員一干人等又創辦了《新華商報》,他在該社認識了Chu Vee Tow及William Lau,他們幫他創辦了《鏡報》。[47] 另一編輯馮雲龍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法語系[44]。該報由Dawn Printing公司承印,現由黃基松之子David運營。[47]

華聲報

2005年創辦。其社論支持中國統一。最早本是一份華語日報,後來改為8頁,增加英、法新聞各一頁。內容多是轉自新華社,最後一頁為本地新聞。[45]

文化

姓名

多數毛里裘斯華裔使用他們男性家長或地位崇高的祖先中文全名作為他們的法定姓氏,這種方式來自於英屬印度廣泛使用的行政做法(例如Muthu s/o Lingham這樣的寫法),這種方法來到毛里裘斯之後,不僅當地印度裔使用,就連華人也被包括進去。華裔的這種做法並非毛里裘斯獨有,一些菲律賓華人蘇聯華裔(如東干詩人亞塞爾·十娃子Ясыр Шывазы),祖先名「十娃子」)亦以此種方式命名。[51]

宗教信仰

多數毛里裘斯華裔為天主教徒,這是殖民時代傳教的結果[52]。另有一些毛里裘斯華裔是新教徒、佛教徒或道教徒。另外,後兩者之間有一些融合,融合了佛教、道教、儒教及祖先崇拜的因素。毛里裘斯華裔基督徒中,特別是老一代人,有時還保留了一些佛教傳統。[53]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