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鼓舞,是德昂族的傳統舞蹈,德昂語稱「格楞當」[2]:47,意為「大鼓」。古代水鼓舞是祭祀活動舞蹈,也有通風報信的功能[3]。現代水鼓於1991年從雲南省瑞麗市的德昂村寨南桑寨挖掘出來,經民間藝人創新,一般在德昂族澆花節慶典中表演[4]:449,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Quick Facts 水鼓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水鼓舞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雲南省瑞麗市
分類傳統舞蹈
序號1281
編號項目Ⅲ-128[1]
登錄2014
Close

水鼓

在傳說中,水鼓源於一位名為「阿國龍扎」的勇士,他打死了兩隻為害一方的虎精,將虎皮剝下,繃在空心楠木樹幹的兩頭,村民對虎精深惡痛絕,每天用石頭、木棒擊打虎皮鼓,發出巨大響聲。幾天後虎皮幹了,聲音不再響亮,於是村民把水潑到鼓上,水潤濕鼓面、滲入鼓中,再次擊打聲音又變洪亮。村民發現虎皮鼓的聲音能夠振奮人心,後來模仿虎皮鼓的樣式,製作了水鼓。[5]

水鼓製作使用梧桐樹、芒果樹椿樹,將樹幹掏空,兩端一頭大一頭小,蒙上牛皮或其他獸皮,一般鼓長100至120厘米,大的一端鼓面直徑50至60厘米,小的一端25至30厘米。鼓身中部開有圓孔,在使用前向圓孔中倒入清水,因此稱為水鼓。[5]

舞蹈

水鼓舞以水鼓為道具,在德昂族傳統舞蹈「龍陽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鼓中注入清水,較為笨重,一般的水鼓約有二十公斤重,表演者將鼓挎在脖子上,鼓置於身前,身體向後傾斜,邊敲邊跳。表演者一手持鼓槌敲擊大的一端,小的一端則由另一隻手拍擊。傳統水鼓舞為獨舞,但很少有藝人能掌握獨舞技巧,截止2014年僅剩芒市三台山德昂族鄉老藝人李臘補會跳。現代表演多為集體水鼓舞,共五人組成,一人提水鼓,二人提大中,二人提,有多種步法。[5]

傳承現狀

德宏師專學者2014年走訪調查,中國與緬甸的德昂族村寨中,僅瑞麗市南桑寨有兩位緬甸籍藝人懂得製作水鼓。在大眾傳媒及新時代文化的影響下,德昂族傳統文化受到嚴重衝擊,不僅懂得製作水鼓的藝人稀少,能跳水鼓舞的德昂族人民也已不多。[3]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