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以拉丁字母為現代漢語標音的方案之一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Hànyǔ Pīnyīn),是一種以拉丁字母為現代標準漢語標音的方案,為現代標準漢語羅馬拼音的國際標準規範。漢語拼音在中國大陸和新加坡[1]作為基礎教育內容全面使用,是義務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海外,特別是常用現代標準漢語的地區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美國唐人街等,目前也在漢語教育中進行漢語拼音教學。臺灣自2008年開始,中文譯音使用原則也採用漢語拼音[2],但部分地名、道路名稱和護照姓名仍採用威妥瑪拼音、郵政式拼音、國語羅馬字、國音二式抑或通用拼音[3]。
漢語的拼音方案 |
---|
漢語的拼音史 (*代表為現行由政府公告承認) |
漢語拼音系統是在1950年代由包括周有光在內的一群中國語言學家基於早期漢字拉丁化的基礎開發的。漢語拼音同時是將漢字轉寫為拉丁字母的規范方式,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漢語拉丁轉寫標准。
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寫道:「本國際標准解釋了中國的官方語言現代標准漢語(普通話)的羅馬化原則,由國務院於 1956-02-06 頒布的《普通話推廣方針》中定義。本國際標准可用於書目、目錄、索引、地名列表等的文件編制。」[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范,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
無論是ISO國際標准還是中國大陸法律規范,都明確指出了漢語拼音的性質和地位,即漢語普通話的拉丁拼寫法或轉寫系統,而非漢語正寫法或漢語的文字系統。漢語拼音字母只是對方案所用拉丁字母個體的稱謂,並不意味着漢語拼音是一種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