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隆戰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沙隆戰役 | |||||||
---|---|---|---|---|---|---|---|
匈人入侵高盧的一部分 | |||||||
沙隆戰役中 匈人(綠)與西羅馬聯軍(紅)的進軍路線 | |||||||
| |||||||
參戰方 | |||||||
西羅馬帝國 西哥特人 阿蘭人 |
匈人帝國 東哥特人 勃艮第人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埃提烏斯 狄奧多里克一世† 桑吉班 | 阿提拉 | ||||||
兵力 | |||||||
30,000人–50,000人 | 30,000人–50,000人 |
|
卡塔隆平原戰役(英語:Battle of the Catalaunian Plains),又稱沙隆戰役(英語:Battle of Châlons),於451年發生在當今法國的香檳沙隆地區(Châlons-en-Champagne),羅馬將軍埃提烏斯和西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一世的聯軍與由阿提拉率領的匈人聯軍作戰。這次戰役是西羅馬帝國最後一次大型的軍事行動,亦是埃提烏斯軍事生涯上的頂峰。戰役雖以西羅馬帝國聯軍勝利告終,但狄奧多里克一世卻於此戰陣亡,而此役後阿提拉亦離開了高盧並將目標再指向意大利本土。
背景
至公元450年前後, 西羅馬帝國對高盧以及意大利各省的控制已趨於乏力,阿莫里凱(布列塔尼,今法國北部)是唯一名義上的帝國控制區。與此同時, 游移在西羅馬帝國邊陲地帶的日耳曼部落已大多定居,由各部落領袖組織,充當起帝國僱傭軍。北高盧介於萊茵河及馬恩河之間的地區被法蘭克人搶駐。西哥特人則在阿基塔尼發展得欣欣向榮。阿爾卑斯山脈附近的勃艮第人表面服從,實則涌動着起義的暗潮。
戰後
阿提拉從萊茵河一線撤退表明了西羅馬帝國的最終勝利。
在戰後的數年,阿提拉仍舊宣稱他有對霍諾麗亞以及他所要求的西羅馬帝國領土的所有權。為此他率領部下翻越阿爾卑斯山脈進入意大利北部,攻陷了包括維羅納、米蘭在內的數個城市。最後,他止步於羅馬城下。 阿提拉在羅馬城僅僅覲見了教皇,隨後便帶兵返回。這一放棄進攻羅馬城的舉動無疑為這位匈王贏得了讚譽,也使其個人魅力上升到更大的高度。
這場戰役的激烈程度影響了十幾個世紀,不僅因為阿提拉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軍隊規模所發動的對歐洲的入侵,更在於該戰進行過程的急速和慘烈。對於該戰的傷亡率,吉朋說:鑑於這一(在傷亡率上)如此真實而影響深遠的(兵力)損失,充分地證明了歷史學家們的評論:由於君主們在那一小時內的瘋狂,一整代的人被消滅。[1]
參考資料
- ^ Edward Gibbon,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Volume II, p.285
延伸閱讀
- J.F.C. Fuller, "The Battle of Chalons",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 From 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Battle of Lepanto, Da Capo Press, New York, vol. 1. pp. 282–301 ISBN 0-306-80304-6.
- Man, John, Attila: The Barbarian King Who Challenged Rome New York: Thomas Dunne Books, 2006.
- Jordanes,「De origine actibusque Getarum」(《哥特史》)
參見
- 阿提拉
- 尼達歐戰役
外部連結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沙隆戰役 |
Text is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SA 4.0 licens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Images, videos and audio are available under their respective lice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