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法經》是戰國時期魏國李悝制定,為中國最早的一部初具體系的法典,成為以後歷代法典的藍本。
《法經》的原文已失傳,根據後來文獻記載,法經共有六篇,即盜法( 針對侵犯私有財產)、賊法( 針對侵犯人身體)、囚(或網)法(用於斷獄)、捕法( 用於補亡)、雜法( 用於懲罰越城賭博、欺詐、不廉等未發行為)、具法( 根據具體情況加重或減輕刑罰的規定)(來源,歷史的長河, 中國歷史十六講) «法經»的本意是以法制來保障魏國的變法有序的進行 然而他的影響想超越了魏國。 商鞅從魏國進入秦國,幫着秦孝公變法,便是遵循«法經»進行的。以後的秦律和漢律都是在«法經»的基礎上逐步擴充而成的。
參考資料
- 《中國法制史》,蒲堅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版,ISBN 7-304-02441-0,第四章第二節。
Text is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SA 4.0 licens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Images, videos and audio are available under their respective licenses.
Cover photo is available under {{::mainImage.info.license.name || 'Unknown'}} license.
Cover photo is available under {{::mainImage.info.license.name || 'Unknown'}} license.
Credit:
(see original 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