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業大學,簡稱湖南農大湘農[2]是一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的公辦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行政上由湖南省人民政府舉辦,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學校自稱肇始於1903年創建的修業學堂,歷經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改制變遷,在1951年院系調整後成立湖南農學院,並於1994年2月更名為湖南農業大學,延續至今。

Quick Facts 湖南農業大學, 老校名 ...
湖南農業大學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老校名湖南農學院
校訓朴誠 奮勉 求實 創新
創辦時間1951年
校慶日3月9日
學校標識碼4143010537
學校類型公立大學
黨委書記陳弘
校長鄒學校
教師人數約2,600人(2022年12月)[1]
學生人數約33,500人(2022年12月)[1]
本科生人數約26,900人(2022年12月)[1]
研究生人數約6,600人(2022年12月)[1]
校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長沙市
28°10′54″N 113°05′06″E
校區市區
總面積2.27平方公里
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湖南省人民政府
郵區編號410128
網站www.hunau.edu.cn
位置
地圖
Close

湖南農業大學下設系所有着顯著的農業特色,但也涵蓋了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學科,逐步實現了多學科的協調發展;建立了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學位授權體系,該校在農業科學植物動物科學、生態環境學等領域的學術研究實力也居於中國領先地位,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研究型的農業類大學。該校為還是中國恢復招收研究生制度後,湖南省最早招收研究生的高等院校之一。其培育的多個農作物、牲畜新品種以及相應的技術成果也在中國國內得到了一定推廣。學校已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列入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也是湖南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3]

歷史

浙江大學教授田正平等人考證,湖南農業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的修業學堂。1903年10月8日,清政府批准教育家周震鱗俞蕃同許直等人在長沙創辦修業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該校更名為湖南私立修業中學校。1923年,學校創辦農業部,開始教授農業技術,學校師生曾在長沙南郊荒山造林,開闢農田,設立棉花、水稻試驗場,以促進在地農林業的發展。[4]1930年,修業學校更名為湖南私立修業農業學校。1934年,再度更名為湖南私立修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南省人民政府基於發展湖南農業、培養合格農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決定將湖南私立修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收歸公有,並升格為湖南省立修業農林專科學校,由湖南省農林廳接管;其後,中央人民政府開始對已有的大學進行院系調整,1951年1月,湖南大學農業學院與湖南省立修業農林專科學校合併,成立湖南農學院,並設立大學部、專科部和高農部。[5]但在1952年7月第一次全國農學院院長會議上,湖南農學院的園藝、農業經濟、土壤、植物病蟲害4系所轉入華中農學院,而獸醫科防治組則併入江西農學院,另外農田水利科則併入武漢大學。該校的高農部和農干班與農學院分家,成立湖南省長沙農業學校。1975年,中共湖南省委決定湖南農學院在省內湘潭郴州衡陽常德邵陽黔陽建立6所分院,分設農學、獸醫、畜牧獸醫、植物保護、茶葉等系所,主要招收工農兵學員[6][7]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197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制度,國家教育部開始整頓國內教學秩序,湖南省革命委員會也因此調整了省內各高等院校的分校設置,湖南農學院位於邵陽的分院併入湖南大學邵陽分校[8],而其位於湘潭郴州黔陽的分院則直接撤銷[9]:1729。翌年,中國恢復招收研究生制度國家教育部也批准湖南農學院成為湖南省第一批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並由湖南省教委主管。[6]1987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南農學院衡陽分院改名為湖南林業高等專科學校,脫離湖南農學院;1989年5月,湖南農學院位於常德的分院亦併入常德高等專科學校,至此湖南農學院在長沙市以外的分院全部完成撤併。[10][11]1994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同意湖南農學院更名為湖南農業大學。1997年,湖南農大開始面向中國大陸全境招收本科生。2002年11月,湖南農業大學成立獨立學院東方科技學院[12][13]

2012年,湖南農業大學在同省瀏陽市沿溪鎮原種場基礎上建立教學科研綜合基地,出於支持鄉村振興政策的考量,該校也有興趣在基地基礎上建立湖南農大瀏陽校區。[14]

校園環境

Thumb
被列入長沙市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的思源館

湖南農學院建院之初,校址位於長沙市韭菜園聖經學院的舊址上,1952年,校址遷入東塘楓樹山,1960年再遷長沙市東郊東湖(今長沙市芙蓉區東湖街道),延續至今。[6][15]包含試驗基地在內,學校總佔地面積2.27平方公里,北鄰湖南省農科院,東接東湖,南臨瀏陽河,校園內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有逸苑湖、碧荷軒池塘等人工湖泊及濕地。[16]

該校圖書館前路旁遍植楓樹,秋季楓葉變色後,紅葉繽紛,由此形成的「紅楓大道」時常吸引在校師生及其他民眾駐足觀賞,成為長沙市內知名的賞楓景點;湖南農業大學的農業科技示範園耕園內主要種植油菜花,也曾吸引當地民眾春季賞花,但基於教學及科研工作的考量,已經於2018年封閉管理。[17][18]2019年以來,校內修築了一些紀念學校前身修業學堂的仿古建築,以發揚學校精神。此外,湖南農業大學校園內的思源館、第一教學樓及柳子明故居等3處建築物,則已經被長沙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19]學校聯外交通便利,鄰近長沙地鐵6號線農科院農大站,可經由地鐵來往於長沙市區及長沙黃花國際機場[2][20]

行政管理

Thumb
修業學堂第一任校長周震鱗

1903年,修業學堂成立之初,校長由創辦人之一的周震鱗擔任。1912年,私立修業中學成立校董會,周震鱗郭琮翰王楨幹朱劍凡徐特立等人成為該校董事,彭國鈞擔任校長,直至1952年卸任。[5][21][2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南省農林廳接管了湖南省立修業農林專科學校,並在院系調整中成立了湖南農學院;1951年3月,李毅之出任湖南農學院首任院長,直到1954年7月卸任。現今,湖南農業大學的中心廣場上設有李毅之塑像,以紀念其為學校創立所作的貢獻。[23]此後,學校曾歷經11任院長(革命委員會主任)主持工作,至1990年,彭干梓成為湖南農學院院長,1994年2月,湖南農學院更名為湖南農業大學,轉任首任校長。[24]1995年,官春雲接替彭干梓成為湖南農大校長,2000年,其職務由周清明接替,而官春雲則於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清明在任13年,為湖南農業大學建校以來任期最久的校長;2014年,周清明升任中共湖南農大黨委書記,由符少輝接替他出任校長。2018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學校成為湖南農業大學校長,任職至今。[25]

2018年,陳弘接替周清明成為中共湖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任職至今。[26]

在行政管理上,湖南農業大學實施中共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故校內事務由中國共產黨湖南農業大學委員會統一領導,校長則主持學校行政工作,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任命,也是湖南農大的法定代表人。[27]

學術研究

院系設置

自1951年建校起,湖南農學院下設系所有着顯著的農業特色。20世紀90年代以來,湖南農業大學所設學科綜合性得到了增強,並發展出一套以農業類學科為主體,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體系。截至2022年,該校開設的80個專業涵蓋了農業類、工科、文學類、理學類、經濟類、管理學類、法學、醫學、教育學及藝術學等10個門類。[1][28]

1978年,中國恢復招收研究生制度,湖南農業大學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7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並於1995年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22年,學校擁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4個。[29]

師資力量

Thumb
湖南農業大學內的柳子明故居

湖南農業大學吸引了一些農業學人才前來任教,學校首任校長李毅之就任伊始,就聘請了20多位教授來校執教;其中就包括園藝專家柳子明、苧麻科學專家李宗道、植物生理學家胡篤敬、遺傳學家裴新澍、茶學家陳興琰等人。[5][30]2021年,該校有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雙聘院士6人。科技創新團隊2個,農業農村部「科研傑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3個、湖南省「科技創新團隊」6個,國家教學團隊1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湖南省優秀教學團隊6個、省部級教學團隊17個等。油菜種植研究專家官春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辣椒遺傳育種專家鄒學校、茶學專家劉仲華等一批農業界學者皆曾任教於此。[26][31][32]其中,袁隆平曾被湖南農大聘為名譽校長,他也時常出席學校的開學典禮等重大活動。[33]

學術資源

Thumb
湖南農業大學校圖書館

自20世紀50年代成立以來,湖南農學院相繼建立了一些研究所、研究室,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科研工作中斷,學校系所沒有增建。1984年,中國國家科委在湖南建立了苧麻技術開發中心,其中苧麻種植部門由湖南農學院苧麻研究所主管。[34]至2022年,湖南農業大學有國家級科研平台9個、省部級科研平台83個,有中藥資源與中獸藥創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植物激素與生長發育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動物營養基因組與種質創新研究中心、園藝作物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學校也在湖南省金井鎮金盆鎮等地有育種基地,以開展科研教育。[1][35][36]

湖南農業大學出版《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及《作物研究》等學術期刊。1951年,湖南農學院開始創辦學報《湖南農學院院刊》;[37]1956年更名為《湖南農學院學報》,主要刊登農牧業科學領域的學術文章,定期發行,此即《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之前身,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曾一度停刊。1974年,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批准復刊,其後亦開始向國外公開發行,並易今名,曾獲評為「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38][39]1999年,湖南農大創立《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與《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相對,該刊主要刊登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及農村社會發展的研究成果。[40]《作物研究》則創辦於1987年,為湖南農大與湖南省作物學會共同主辦的科技類期刊。[41]

湖南農業大學校圖書館於1951年隨學校創立而設置,隨着招生規模的擴大及下設學科的增加,館藏內容也日趨完善,具有顯著的農耕文化特色。1982年,湖南農學院成立圖書館委員會,以加強圖書資料和情報工作。[42]至2019年,校圖書館有中外文印刷型典籍約160萬冊,電子圖書約150萬冊,中文電子期刊48,090種,外文電子期刊37,628種,中外文印刷型期刊2,188種,中外文數據庫30餘個,並自建了麻類系統數據庫、茶葉數據庫等學術資源數據庫。[43][44]

科研成果

作為中國中南地區重要的農業類大學。湖南農業大學致力於培育優良的農糧作物、牲畜品種,以提高產量,並促進種業產業鏈協同發展。[45][46]自1952年院系調整以來,湖南農學院開始有組織地開展科研活動。1955年,學校育成了番薯「湘雜9號」新品種。1956年,學院教授胡篤敬蘇聯生物學家李森科的「植物階段發育論」中的某些觀點提出了不同見解,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李森科主義在中國科學界的地位。但在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政治運動的影響,學校的科研工作一度陷入停擺狀態。[47]

自1969年起,湖南農學院曾派出教員輪流到廣東省崖縣藤橋公社(今海南省三亞市)參加雜交水稻的良種繁育工作,以推廣雜交水稻。[48]1975年3月,柳子明教授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農作物種子進行研究考證後,發表了論文《中國栽培稻的起源及其發展》,認為現代稻種的起源地在中國雲貴高原,而非源於印度,《中國栽培稻的起源及其發展》也與其另一篇論文《柑橘類的起源和發展》引起了世界反響,此外,柳子明還為中國江南地區葡萄的引種栽培做出了貢獻,從而得到了中國農學會的褒獎。[49]

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湖南省革命委員會先後召開了科學大會,恢復科研工作。1981年,湖南農學院開始承擔「發展洞庭湖區糧食生產的綜合技術研究」的重點科研課題,在湖南省內多個縣市開展水稻小麥棉花等多種作物的栽培,並建立了農技教學、科研、推廣基地,以促進該省糧食產量的提升。[47]1987年,官春雲教授主持育成了中國大陸第一個低芥酸、低硫苷油菜品種湘油11號,其後更成功培育了一批優質高產量的油菜新品種,並在湖南江西廣西等省市推廣種植。[50]鄒學校教授則主持了一系列辣椒遺傳育種工程,並參與建立了4,000餘份育種材料的辣椒種質資源庫,其規模居中國之冠,培育出了165個辣椒新品種,在中國國內外廣泛種植。茶學家劉仲華提升了茶葉種植技術及茶葉品質,並在茶葉功能成分提制上取得了突破。[51][52]

排名聲譽

湖南農大的植物與動物科學、農業科學等學科因發展較早,在中國大陸有一定的知名度;2022年,學校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農業農村部重點學科1個,湖南省國內一流建設學科3個、省國內一流培育學科7個,省「十二五」優勢特色學科2個,省「十二五」重點學科15個。其中植物與動物科學、農業科學、環境/生態學、化學、工程科學、生物與生化6個學科ESI排名已經進入全球前1%。[53]

湘農位列2022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大學排名第1,060名(中國大陸第113名),而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排名為第901-1,000名(中國大陸168名)。[54][55]而在2022年的校友會中國農林類大學的排名為第14名(綜合實力居中國大陸第111名),並獲評為四星級的中國高水平大學。[56]

校園文化

形象標識

湖南農業大學的校訓為「朴誠,奮勉,求實,創新」;校歌則由音樂家於沙作詞,鄒啟炎譜曲而成;該校校徽為圓形,上下分別寫有中英文校名,其中中文校名為毛體字,由中共領導人毛澤東親筆書寫;中心繪有該校具代表性的第一教學樓,以及寫有學校前身修業學堂創校年份「1903年」的深綠色草坪。其中深綠色象徵學校穩步發展、踐行環保理念;徽章色彩則以紅色為主,象徵學校師生的熱情、自信與奮進精神;中英文字體則為金黃色;象徵學校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57][58]因袁隆平長期在校任教,對湖南農大的發展做出貢獻,學校在校內建立了袁隆平紀念館,並將一棟教學樓命名為「隆平樓」,以發揚袁隆平精神。[59]

學生生活

Thumb
湖南農業大學體育場

在湖南農學院建校之初,《湖南農學院同學愛國公約》就明定該校在校生應該加強體育鍛煉、積極參加文娛活動;該校亦曾結合體育達標測試開展群眾性文體競賽活動,其評比制度亦為湖南省教育廳所推廣。[60][61]

截至2022年,湖南農業大學有40個校級社團及43個學院級社團,均由中國共青團湖南農業大學委員會主管,各社團每年定期通過招新活動吸收在校生,並由指導教師協助開展活動。[62][63][64][65]

校友會及知名校友

Thumb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

根據《湖南農業大學章程》第7條,湖南農業大學校友的範圍是曾在湖南農業大學學習、工作、進修以及被聘為學校名譽博士、名譽教授、客座教授、兼職教授等人士。在建校之初,學校就建立了校友聯誼會。2001年3月9日,湖南省教育廳湖南省民政廳同意成立湖南農業大學校友總會,校友總會下尚包含數個分會。[66][67][68][69]

自1951年成立以來,湖南農業大學及其各分校為中國培養了一些農林、學術、政治領域的人才。農業領域的知名校友有油菜種植研究專家官春雲辣椒遺傳育種專家鄒學校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幹事屈冬玉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袁定陽等人。政界知名校友有中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李小新國家反壟斷局局長甘霖國家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鄧小剛、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肖雅瑜[70]、株洲市市長陳恢清、張家界市市長王洪斌、中共韶山市黨委書記曹偉宏等人。[71]

對外交流

Thumb
湖南農業大學國際交流中心

1978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隨着中國與世界各國交往日多,湖南農學院也開始加強與外國友好院校、國際機構的接觸。湖南農業大學已經與40多個國家的130多所大學及政府機構、國際機構建立了密切聯繫;其中美國夏威夷大學日本鹿兒島大學等高等院校還與湖南農大確立了合作辦學關係。從1980年代開始,湖南農大也常年聘請外籍教師、專家進行外語教學;自1978年起,學校開始派出教員、學生到國外開展交流、學習與培訓。1998年,開始招收留學生,延續至今。[12][72][73][74][75]

進入21世紀,湖南農業大學也響應中國政府的「一帶一路」政策,深化與各參與國的合作,幫助參與國發展農業,並從這些國家招收留學生。2019年6月,中非經貿博覽會在長沙市舉辦後,湖南農業大學成立了「中非農業發展與合作基地」,該基地以農業科學技術為中心,整合農業研究資源,以幫助非洲邦交國改良農業技術、並共享農業信息與數據,參與共同培育非洲農業人才。[76]

引用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