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冷齋(1892年—1960年),原名仁則,字若璧,筆名冷公福建福州人,中國革命家,政治人物,1937年七七事變時任宛平縣縣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Quick Facts 王冷齋, 字 ...
王冷齋
若璧
性別
出生1892年3月23日
 大清福建省福州府
逝世1960年6月21日(1960歲—06—21)(68歲)
 中國北京
母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Close

生平

早年與教育

王冷齋生於福州府倉山城門石步村[1]。家世寒儒。1908年福建陸軍小學肄業。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2]。1914年初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步科二期,與李宗仁秦德純白崇禧等是同學[3]

民國時期

1916年畢業後,在上海參加討伐袁世凱稱帝。1917年參加討伐張勳復辟[2]。1918年任亞東通訊社總編輯[2],後在京東太平街創辦遠東通訊社和《京津晚報》,自任社長。五四運動期間積極宣傳愛國思想,不斷揭發軍閥統治及社會黑暗現象。一次,安微督軍倪嗣沖要求發表文稿,並送來鈔票一束,被王冷齋嚴詞拒絕[4]。由於抨擊1923年曹錕賄選,造成晚報被禁,王本人亦遭通緝[2]。1928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不久後去職前往上海,潛心寫作。1935年受北平市長秦德純邀請,任北平市政府參事兼宣傳室主任。1936年底奉命出任河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宛平縣縣長[2]

七七事變

1937年1月1日,他與秘書洪大中、翻譯卓采謀正式赴任宛平,與日軍大井村建造軍用機場事宜進行談判。他多次正面嚴厲拒絕日方的修建請求[5]。日方又從民間着手,勾結當地漢奸和地痞流氓,以重利誘惑居民自願租賣土地。王冷齋發覺後,當即派人到大井村調查,抓住漢奸頭目,向居民宣傳愛國主義思想,挫敗日方陰謀詭計[3]

1937年7月7日夜,宛平城傳出槍聲。當晚王冷齋住在北平,午夜12時收到秦德純的電話,獲知當晚情況,並被委任調查日軍失蹤原委。王冷齋迅速電話通知宛平駐軍營長金振中,切實查詢守兵狀況[6]。金振中檢查結果是,「我軍並無開槍之事,而且每人所帶子彈並不短少一枚」 ,「更未發現有所謂失蹤日兵的蹤跡」。得知情況後,王冷齋奉命前往北平日本特務機關部與松井談判[7]

在到達目的地後,日本冀察綏靖公署顧問櫻井、日軍輔佐官寺平、秘書齋藤和中國方面冀察外交委員主席魏宗瀚、委員孫潤宇、專員林耕宇、冀察交通處副處長周永業等人已經在座。王冷齋首先聲明,城內中方守兵並無開槍之事,更無所謂失蹤日兵。日方詭辯道:「城外搜尋不到失蹤的演習士兵,必須進城搜索」。王冷齋怒道:「夜間宛平城門已閉,日兵在城外演習,怎麼能在城內失蹤?」日方以武力相逼,拿出一張地圖給王冷齋說:「事態已經十分嚴重,現已不及等待調查談判,只有請你速令城內守軍向西門撤出,日軍進至東門城內數十米地帶再商量解決辦法,以免衝突。」王冷齋嚴厲拒絕[3]。談判無果,最終決定讓王冷齋、林耕宇、周永業、櫻井、寺平、齋藤6人共同驅車前往宛平城調查[8]。王冷齋在出發前接到密報:駐豐臺的日軍傾巢出動,全副武裝開赴盧溝橋[6]

當車開到離城2里的地方時,寺平請王冷齋下車,再次要求其命令城內守軍向西門撤出。此時道路旁已被日軍佔領。王冷齋再次拒絕。在雙方進城談判後,城外日軍突然開槍[6]。戰爭爆發。

全面抗戰

日軍佔領平、津後,王冷齋隨二十九軍撤退,先後在濟南開封西安組建第一集團軍辦事處[9]。1939年春,離開軍隊赴香港治病。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淪陷,他前往桂林,任大同銀行桂林分行監察。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於1946年應邀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出庭作證[2]

晚年

1951年12月受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歷任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文史館副館長。1960年11月16日病逝[10]。著有《盧溝橋事變始末記》、《七七事變的回憶》、《盧溝橋事變紀事詩》等。

參考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