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費曼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1918-1988)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理查德·菲利普斯·費曼(英語: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國理論物理學家,以對量子力學的路徑積分表述、量子電動力學、過冷液氦的超流性以及粒子物理學中部分子模型的研究聞名於世。因對量子電動力學的貢獻,費曼於1965年與朱利安·施溫格及朝永振一郎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理查德·費曼 ![]() | |
---|---|
![]() 攝於1984年 | |
出生 | Richard Phillips Feynman 1918年5月11日 ![]() |
逝世 | 1988年2月15日![]() | (69歲)
死因 | 脂肪肉瘤 |
墓地 | ![]() |
母校 | 麻省理工學院 (理學學士,1939年) 普林斯頓大學 (哲學博士,1942年) |
知名於 | |
配偶 | 亞琳·戈林鮑姆(1941年結婚;1945年離世) 瑪麗·路易絲·貝爾(1952年-1956年結婚) 格溫妮絲· 豪沃思(1960年結婚) |
兒女 | 2 |
獎項 |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理論物理學 |
機構 | 康奈爾大學 加州理工學院 |
論文 | 《量子力學中的最小作用量原理》(The Principle of Least Action in Quantum Mechanics)(1942年) |
博士導師 | 約翰·惠勒 |
博士生 |
|
其他著名學生 | |
簽名 | |
![]() |
費曼發展了得到廣泛應用的亞原子粒子行為的圖像化數學表述——費曼圖。費曼在世時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科學家之一。1999年,在英國學術期刊《物理世界》舉辦的130位世界頂尖物理學家參與的票選活動中,費曼躋身十大有史以來最偉大物理學家之列[1]。
費曼在二戰期間曾參與協助原子彈的開發,而後在1980年代因參與調查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災難而為公眾熟知。在理論物理學研究之外,他還是量子計算領域的先驅,並提出了納米技術的概念。他曾擔任加州理工學院的理查德·托爾曼理論物理學教授。
費曼熱心參與物理學普及事業,為此寫過大量書籍並舉辦講座。這其中包括於1959年做的有關自上而下的納米技術的講座《底部有的是地方》以及三卷本本科物理學講義《費曼物理學講義》。費曼還因他的半自傳《別鬧了,費曼先生!》和《你管別人怎麼想》,拉爾夫·賴頓的《去圖瓦還是被捕》以及詹姆斯·格雷克的傳記《天才:理查德·費曼的一生與科學事業》(Genius: The Life and Science of Richard Feynman)而在公眾中頗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