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艾蒂安·弗朗丹(法語:Pierre Étienne Flandin法語發音:[pjɛʁ etjɛn flɑ̃dɛ̃];1889年4月12日—1958年6月13日),法國第三共和國保守政客。民主共和黨聯盟(ARD)的領袖和法國總理(1934年11月8日到1935年5月31日)。[1][2]

Quick Facts 皮埃爾-艾蒂安·弗朗丹Pierre-Étienne Flandin, 前任 ...
皮埃爾-艾蒂安·弗朗丹
Pierre-Étienne Flandin
Thumb
法國 第53任法國總理
任期
1934年11月8日—1935年6月1日
前任加斯東·杜梅格
繼任費爾南·布伊松
法蘭西國總理
(擔任部長會議副主席)
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 菲臘·貝當
任期
1940年12月13日—1941年2月9日
前任皮埃爾·賴伐爾
繼任法蘭索瓦·達爾朗
個人資料
出生1889年4月12日
巴黎
逝世1958年6月13日(1958歲—06—13)(69歲)
聖讓卡普費拉
政黨民主共和黨聯盟(Democratic Republican Alliance,ARD)
Close

生平

弗朗丹是一名富有的參議員之子,當過律師,與主要的工業和金融集團關係密切。1914—1940年弗朗丹任眾議員,並擔任過幾任內閣部長。1934年11月至1935年5月任總理。1936年3月德國侵入萊茵蘭時,弗朗丹任外交部長[3]。他建議運用法國武裝力量,但只有少數部長支持他的意見。此後,他認為德國必然統治歐洲,法國不得不受這一不可避免的命運。維希政府成立後,他與一些較為溫和的附敵分子交往,出任外交部長兼副總理,但僅任職至1941年2月,就為海軍上將法蘭索瓦·達爾朗所代替[4]

法國解放後,1946年7月26日最高法院宣佈不對他處以叛國罪論處,但以「喪失民族氣節」判刑5年。由於他對抵抗運動做過一些貢獻,而免於服刑。

弗朗丹政府, 1934年11月8日- 1935年6月1日

  • 皮埃爾-艾蒂安·弗朗丹 – 部長會議主席
  • 佐治·佩爾諾(Georges Pernot)– 副主席兼司法部長
  • 皮埃爾·賴伐爾 – 外交部長
  • 路易·莫蘭(Louis Maurin)– 陸軍部長
  • 馬塞爾·雷尼耶(Marcel Régnier)– 內政部長
  • 路易·熱爾曼-馬田(Louis Germain-Martin)– 財政部長
  • 保羅·雅基耶(Paul Jacquier)– 勞工部長
  • 法蘭索瓦·佩特里(François Piétri)– 海軍部長
  • 威廉·貝特朗(William Bertrand)– 商船部長
  • 域陀·德南(Victor Denain)– 空軍部長
  • 安德烈·馬拉梅(André Mallarmé)– 國家教育部長
  • 佐治·里沃萊(Georges Rivollet)– 養老金部長
  • 埃米勒·卡塞(Émile Casset)– 農業部長
  • 路易·羅蘭(Louis Rollin)– 殖民地部長
  • 亨利·魯瓦(Henry Roy)– 公共工程部長
  • 亨利·克耶 – 衛生和物理教育部長
  • 佐治·芒代爾 – 郵政、電報和電話部長
  • 保羅·馬爾尚多(Paul Marchandeau)– 工商部長
  • 愛德華·赫里歐 – 國務部長
  • 路易·馬蘭(Louis Marin)– 國務部長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