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皇帝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神聖羅馬皇帝,中世紀時正式稱呼為羅馬人的皇帝(拉丁語:Imperator Romanorum,德語:Kaiser der Römer),近世以來也被稱為德意志-羅馬皇帝(拉丁語:Imperator Germanorum,德語:Römisch-deutscher Kaiser)。[1]神聖羅馬皇帝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和國家元首。在中世紀和近世時期,該帝國被天主教會認為是羅馬帝國的唯一合法繼承者(英語:Translatio imperii)。[2]
羅馬人的皇帝 | |
---|---|
拉丁語:Imperator Romanorum 德語:Kaiser der Römer | |
帝國君主 | |
![]() | |
![]() | |
詳情 | |
尊稱 | 陛下 |
開國君主 | 查理曼(法蘭克王國) (800年加冕) 奧托一世(神聖羅馬帝國) (962年加冕) |
末代君主 | 弗朗茨二世(神聖羅馬帝國) |
建立 | 800年12月25日 |
終結 | 1806年8月6日 |
居所 | 諸皇帝行宮 |
產生方式 | 聖座加冕(962–1792
0) 世襲君主制(1790年–1806) |
理論上,皇帝被認為是「同儕之首」(拉丁語:primus inter pares(英语:)),相較歐洲其他天主教國家的君主更有威望。[3]實際上,皇帝的實力取決於軍隊和盟友,政治聯姻亦是其中一個因素。自16世紀起,宗教改革使得帝國的「神聖性」受到質疑,維持帝國的地位變得越來越困難。
加洛林王朝時期(公元800-924年)皇帝是世襲的,到了13世紀則演變為選舉君主制,由選帝侯選出。歐洲許多王室都曾世襲過皇位,尤其是奧托王朝(962-1024年)和薩利安王朝(1027-1125年)。自1440年至1740年,皇位由哈布斯堡王朝世襲。 1804年拿破侖宣布自己為法蘭西皇帝,西歐由此產生了第二個皇帝。弗朗茨二世對此做出回應,除了已經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外,還宣布自己為奧地利皇帝,以此試圖維持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平等,同時也說明了神聖羅馬皇帝的頭銜比他們都高。1805年12月奧地利在災難性的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戰敗,第三次反法同盟以失敗告終。1806年8月弗朗茨二世迫於壓力遜位,改稱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神聖羅馬帝國就此終結。
皇帝被視為天主教的捍衛者。即使在宗教改革後,當選皇帝(拉丁語:Imperator electus)也仍是天主教徒。在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之前,當選皇帝必須由教宗加冕。查理五世是最後一位由教宗加冕的皇帝,於1530年加冕。但皇帝經常與教宗發生衝突,尤其是在敘任權斗爭時期。
雖然賽奧法諾和瑪麗亞·特蕾西婭等女性發揮了強大的影響力,但是神聖羅馬帝國從未有過女皇帝,掌握實權的女性只能先讓自己的丈夫成為神羅皇帝,然後用「帝國皇后」的名義代為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