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
傳統漢字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繁體字(英語:unsimplified Hanzi[1],un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1]),與簡體字[2][3]相對,是結構相對複雜的漢字書寫字體,一般筆畫較多。在漢字簡化的過程中,一些漢字會簡化成簡單好寫的字體,稱為「簡體字」[3],而繁體字一詞就在這個過程中用來稱呼與其對應的未被簡化的漢字。而傳承字(英語:traditional Hanzi[1],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1])是指未被簡化的漢字。在使用簡化字的地區,傳承字通常是指沒有被簡化的漢字;而在漢字簡化之前或者尚未經歷漢字簡化的地區,傳承字是指前代已有的字,大致上就是新造字以外的字。而繁體中文,亦作傳統中文(英語:Traditional Chinese,網頁語言代碼:zh-Hant[註 1]),與簡體中文相對,是使用未經歷漢字簡化的地區的傳承字作為字匯的一種書面表達方式。台灣地區教育部門選定的傳承字被當地稱為正體中文。
繁體字 | |
---|---|
![]() | |
類型 | |
使用時期 | 公元二世紀至今 |
書寫方向 |
|
用於官方文字 | |
語言 | 漢語 |
關聯書寫系統 | |
父系統 | |
姊妹系統 | 簡化字、日本漢字、喃字、諺文、契丹文、西夏文、注音符號 |
ISO 15924 | |
ISO 15924 | Hant (502), Han (Traditional variant) |
「繁體字」的各地常用別名 | |
---|---|
中國大陸 | |
臺灣 | |
香港 | |
澳門 | |
馬新 |
![]() |
漢字字體風格 |
---|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蝌蚪文) ‧ 石鼓文 |
字形 |
筆畫 ‧ 筆順 ‧ 偏旁 ‧ 六書 ‧ 部首 新字形 ‧ 通用規范漢字表 國字標準字體 ‧ 常用字字形表 |
漢字文化 |
陸 ‧ 港 ‧ 澳 ‧ ‧ 新 ‧ 日 ‧ ‧ 越 ‧ 琉
粵語字 ‧ 吳語字 ‧ 四川方言字 ‧ 南京方言字 日本國語國字問題
舊字體 ‧ 新字體 ‧ 擴張新字體 韓國國語國字問題
吏讀 ‧ 鄉札 ‧ 口訣 |
衍生文字 |
注音符號 ‧ 官話合聲字母 ‧ 三推成字法 |
字音 |
日本漢字音
古音 ‧ 吳音 ‧ 漢音 ‧ 新漢音 ‧ 宋音 ‧ 唐音 ‧ 慣用音 ‧ 聲調 |
統一碼 ‧ 中文輸入技術 ‧ 中文輸入法 |
漢字詞 ‧ 錯別字 ‧ ‧ 廢除漢字論 ‧ 漢字復活 ‧ 字謎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現在常用的繁體字字型始於1800年前的2世紀,在漢朝的王次仲創立楷書之時就趨於穩定,其中大部分的寫法、造字方式和字意在這之後的歷史中就很少再發生改變,是漢朝至中華民國的全中國通行字型,也是現今台灣地區、港澳地區的標準字[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