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第一旅英語:1st Combined Arms Brigade),又稱「賀龍旅」,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四集團軍下轄的一個兩棲合成旅,駐地廣東省惠州市

Quick Facts 合成第一旅, 存在時期 ...
合成第一旅
Thumb
陸軍旗

存在時期1930年至今
國家或地區 中國
效忠於 中國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部門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種類陸軍多兵種合成旅
功能兩棲機械化步兵
規模約6000人
直屬南部戰區陸軍
駐軍/總部廣東省惠州市
別稱「賀龍旅」
冠名自賀龍
參與戰役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抗美援朝戰爭
中越邊境衝突

  • 851行動計劃
  • 852行動計劃
指揮官
旅長陸軍大校
政治委員陸軍大校
著名指揮官賀龍張宗遜黃新廷余秋里李繼松高武生戚建國朱生嶺
Close

歷史概述

抗日戰爭前

該旅前身為1930年成立的紅二軍,歷經改革後為現有編制[1]

紅二軍前身是賀龍在湖北洪湖一帶領導創建的洪湖赤衛隊,原稱紅四軍,1930年7月,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整編為紅二軍,軍長賀龍、政治委員惲代英(未到任,由朱勉之代理)。紅二軍下轄一個師和一個團,全軍2000人:第四師,師長王炳南、政治委員陳協平;警衛團,團長賀佩卿,政治委員吳協仲。建軍後,紅二軍旋即立刻與紅六軍在湖北公安縣組成紅二軍團,紅二軍番號隨之撤銷。

1930年7月4日,紅四軍紅六軍湖北公安縣會師,7月7日,兩軍在公安南平文廟召開聯席會議,紅四軍改稱紅二軍,成立紅二軍前委。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要求,兩軍合編成紅二軍團[2]。紅二軍團的編制序列和領導人如下:

軍團總指揮賀龍、前委書記/政治委員周逸群(後鄧中夏代)、參謀長孫德清(後湯慕禹代)、政治部主任柳克明。下轄[3]

  • 紅二軍,軍長賀龍(兼任,後孫德清代)、政治委員朱勉之,下轄
    • 第四師,師長王炳南,政治委員陳協平,參謀長向魯清,下轄
      • 第十團,團長張一鳴,政治委員吳鳳卿
      • 第十一團,團長覃甦,政治委員汪毅夫
      • 第十二團,團長吳虎臣,政治委員張海濤
    • 警衛團,團長賀佩卿,政治委員吳協仲
  • 紅六軍,軍長曠繼勛(後段德昌代)、政治委員段德昌(後柳克明代),下轄
    • 第十六師(紅六軍第一縱隊改編),師長王一鳴,政治委員王鶴,下轄
      • 第四十六團,團長李騎
      • 第四十七團,團長賈鳴鐘,政治委員邱鴻禧
      • 第四十八團,團長桂倫,政治委員譚抗
    • 第十七師(紅六軍第二縱隊改編),師長段德昌,政治委員許光達,下轄
      • 第四十九團,團長劉仁載,政治委員戴文斌
      • 第五十團,團長張海清
      • 第五十一團,團長陳華山,政治委員段德福

全軍團共1萬餘人。10月,為配合紅一方面軍攻打長沙,紅二軍團南渡長江,攻打常德,雖然連克華容石首公安石門等地,但付出了很大代價卻並未能達到「南征」的戰略目標[4]。12月12日,紅二軍團小部分兵力和傷病員撤回洪湖地區,但主力在鄧中夏的堅持下仍滯留江南,直到1931年9月才回到洪湖(此時紅二軍團已縮編為紅三軍)。

1931年初,紅二軍團再次對石門發起攻擊,但遭遇較大損失,經過一段時間的游擊戰鬥後於2月底退至枝柘坪一帶修整,於3月底至4月初在枝柘坪召開前委會議和黨員代表大會。枝柘坪會議後,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二軍團縮編為紅三軍,軍長賀龍、政治委員鄧中夏(後萬濤彭之玉先後代理,最後由湘鄂西分局書記夏曦兼任,直到1932年1月中共臨時中央關向應接任)、參謀長孫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原紅二軍、紅六軍分別縮編為紅七師、紅八師,另擬定由洪湖蘇區的部隊編成紅九師。全軍擴充至一萬五千餘人。1932年底,紅三軍因為遭到中華民國政府軍圍剿,無法在洪湖立足,被迫繞道豫西南、陝南、鄂川邊轉往湘鄂邊[5]。1933年初,紅三軍整編為第七師、第九師和一個教導團。第七師師長湯福林(後葉光吉代)、政治委員盛聯均;第九師師長段德昌、政治委員宋盤銘;教導團團長盧冬生、政治委員關向應。1933年底,紅三軍進軍四川,1934年5月12日又進入貴州[6],9月10日,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

1934年10月24日,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在貴州印水會師,自此開始統一行動[7]。此時紅二軍團各級主官為軍團長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副政治委員關向應、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張子意,轄第四師:師長盧冬生、政委方理明;第六師:師長鍾炳然、政委袁任遠。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兩個軍團開始長征[8]。出發前,增編由地方武裝改編的第五師,師長賀炳炎、政委譚友林。1936年6月30日,全軍與紅四方面軍甘孜會師。

1936年7月2日,按照中央指令,紅二軍團與紅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紅二軍團改稱第二軍:軍長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9]。下轄第四師:師長盧冬生、政治委員李井泉;第六師:師長賀炳炎、政治委員廖漢生。第五師劃歸紅三十二軍建制。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將台堡會師,長徵結束[10][11]

抗日戰爭至建國

1937年,原紅二軍團主力融入紅二十八軍一部改編為八路軍120師358旅,旅長盧冬生(未到職,張宗遜代理)、副旅長李井泉。之後投入抗日戰爭戰場。參加了雁門關、滑石片、陳莊、齊會、米峪鎮、百團大戰、田家會等重要戰役戰鬥,殲滅日偽軍2.3萬餘人。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參加了陝北三戰三捷、宜川、沙家店、西府隴東、荔北、扶眉等重要戰役戰鬥。1949年2月,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第一師

建國後

1952年7月,該師按照重裝師編制,與第3師合編組建1軍1師。原3師7、8團分別改編為1師炮兵團(1953年9月至1969年8月稱炮兵301團)、戰車團(後改稱坦克自走炮第206團,1968年10月轉隸坦克11師)。1953年1月參加抗美援朝,未參與大規模戰役,主要承擔守備任務,1958年10月回國。

1961年1月成為全軍首批10個戰備值班師之一。1962年6月,奉命入緊急備戰,在此次行動中總結出裝備、物資管理上的"三分四定",後來被寫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1964年1月,步兵第1團第6連被國防部授予"硬骨頭六連"榮譽稱號。

1984年12月在老山收復戰結束後接替昆明軍區所屬部隊承擔老山地區防務,斃傷越南人民軍4545人,俘敵3人。1985年6月,中央軍委授予1團6連"英雄硬六連", 2團3連"堅守英雄連", 1團9連班長黃仲虎"戰鬥英雄", 3團1營副教導員兼1連指導員錢富生"英雄指導員" 榮譽稱號。2001年改制為兩棲機械化步兵第一師

2017年,兩棲機械化第一師拆分出一部組成兩棲合成第五旅,餘部改編為合成第一旅,為現有編制[12]

沿革

參考資料:[1]

More information 部隊番號, 使用時期 ...
部隊番號 使用時期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 1930年7月4日-1936年7月2日
紅二方面軍第二軍 1936年7月2日-1937年8月
八路軍第三五八旅 1937年8月-1945年11月
西北野戰軍第三五八旅 1945年11月-1947年2月
西北野戰軍第一旅 1947年2月-1949年2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第一師 1949年2月-1955年1月[註 1]
步兵第一師 1955年1月-1960年1月
陸軍第一師 1960年1月-1985年9月
摩托化步兵第一師 1985年9月-2001年10月
兩棲機械化步兵第一師 2001年10月-2017年4月
合成第一旅 2017年4月至今
Close

榮譽

  • 紅軍團:前步兵第一團,現為本旅
  • 紅軍團百將團:前步兵第二團,現為兩棲合成第五旅主體
  • 硬骨頭六連英雄硬六連:前步兵第一團第六連
  • 堅守英雄連:前步兵第二團三連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