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崗區中華人民共和國貴州省遵義市下屬的一個市轄區。原為縣級遵義市,1997年7月,撤消縣級遵義市設立紅花崗區。是遵義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1935年1月,中共中央於此召開「遵義會議」。[1]

Quick Facts 紅花崗區, 國家 ...
紅花崗區
市轄區
Thumb
Thumb
紅花崗區的地理位置
坐標:27°41′13″N 106°55′26″E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貴州省遵義市
政府駐地忠莊街道
下級行政區
23
面積
 • 總計1,419.1 平方公里(547.9 平方英里)
 
人口(2018)
 • 總計85萬人
語言
 • 母語方言遵義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563000
電話區號851
車輛號牌貴C
行政區劃代碼520302
本地生產總值(2018)¥500.24億
人均¥58392
網站www.zyhhg.gov.cn
Close

建制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屬鄨國,附屬於夜郎。

秦統一中國後,推行郡縣制,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置鄨縣。直至南北朝時均在境內,先後屬犍為郡、牂牁郡、平夷郡、平蠻郡。

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置播州,屬江南道。唐貞觀十六年(642年),播州所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今地在播州所轄帶水縣境內,五代時期先後屬前蜀、後蜀、楚、後周等國。唐乾符三年(876年),楊端率部在今城南10千米白錦堡建立世襲統治。

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楊氏家族內訌,楊光榮、楊文獻叔侄獻地歸順朝廷,宋廷令建播州與遵義軍,今地屬播州。宣和三年(1121年),廢播州,置播州城,隸屬南平軍;六年(1124年),改播州城為播川縣。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楊氏第十二代統治者楊軫將其治所從白錦堡遷穆家川(今老城),開始修建遵義老城,為今紅花崗區建城之始。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設播州沿邊安撫司,屬夔州路,今地駐安撫司治所。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播州安撫司升為播州宣慰司。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隸湖廣行省順元路宣撫司。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升為播南路,不久,恢復軍民安撫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播州改隸四川行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中書省奏准,播州仍隸湖廣行省。

明洪武五年(1372年),播州歸順明廷,隸四川。第二年由宣慰司升為宣慰使司,下轄安撫司、長官司,今地屬播州長官司。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明廷派兵剿滅楊氏土司政權,實行「改土歸流」,恢復中央朝廷直接委派官員的流官制度。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設置遵義軍民府,隸四川布政司,下轄播州長官司改置遵義縣。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置威遠衛指揮使司,隸四川都指揮使司。今地屬遵義縣,為府、縣治所駐地。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去威遠衛,改遵義軍民府為遵義府。雍正六年(1728年),遵義縣隨遵義府由四川省改隸貴州省。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存縣,隸黔中道。

民國九年(1920年),廢黔中道,遵義縣直屬省。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縣公署為縣政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貴州省建立十一個行政督察區,遵義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25日遵義解放後,於遵義縣城區建立遵義市。

1951年,撤銷遵義市,原轄地改為遵義縣城關區。

1952年,恢復遵義市。

1955年,專區轄市改為省轄市。

1958年,遵義市劃歸遵義專區管理;撤銷遵義縣,併入遵義市。

1961年,併入遵義市的遵義縣分出,恢復市、縣分置。[2]

行政區劃

紅花崗區下轄14個街道辦事處、9個[3]

老城街道、​萬里路街道、​中華路街道、​南門關街道、​延安路街道、​舟水橋街道、​中山路街道、​北京路街道、​長征街道、​禮儀街道、​南關街道、​忠莊街道、​新蒲街道、​新中街道、​巷口鎮、​海龍鎮、​深溪鎮、​金鼎山鎮、​新舟鎮、​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喇叭鎮

交通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