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動脈狹窄是指腎動脈或其分支出現狹窄,經常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纖維肌性發育不良引起。腎動脈狹窄導致動脈所供應的相應腎臟出現血流灌注不足,可能引起高血壓和腎臟萎縮,如不及時治療,最終導致腎功能衰竭

Quick Facts Renal artery stenosis, 類型 ...
Close

症狀和體徵

大部分腎動脈狹窄的病例是沒有症狀的,只是在查體或影像學檢查被偶然發現。腎動脈狹窄最主要的症狀是出現無法用藥物控制的高血壓,即腎源性高血壓。如果雙側腎動脈狹窄嚴重或開始使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抗高血壓藥)治療時,可能會出現腎功能惡化。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突發肺水腫(左心室心臟衰竭)[1]

診斷

  • 頑固性高血壓:無法用抗高血壓藥物充分控制的高血壓。
  • 聽診(利用聽診器):患側肋緣下有血管雜音。
  • 卡托普利-腎素激發試驗[2]
  • 卡托普利-放射性核素腎圖。
  • 腎臟動脈血管造影

臨床預測規則(clinical prediction rule)可以用來指導診斷[3]

病因

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腎動脈狹窄最主要的病因,特別是在50歲以上突發高血壓的患者中更為多見。纖維肌性發育不良是年輕患者特別是未滿40歲的女性患者出現腎動脈狹窄的原因。其他病因包括大動脈炎,腎動脈瘤,外源性壓迫(如腫瘤),神經纖維瘤或纖維帶形成。

病理生理學

腎動脈狹窄,導致腎動脈血流量減少,腎臟灌注壓不足。腎臟的感受器緻密斑感知血壓下降,並作出反應,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引起體內水鈉瀦留,抵消腎臟血壓偏低的情況,但也引起全身血壓升高(動脈壓高)。由狹窄引起的灌注壓下降導致腎臟血流量減少(低灌注)和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如果狹窄長期存在,發生病變的腎臟的腎小球濾過率不再增加,將會發生腎功能衰竭。

治療

動脈粥樣硬化性腎動脈狹窄

動脈粥樣硬化性腎動脈狹窄在最初使用藥物治療。這些藥物包括他汀類藥物,抗血小板製劑和控制血壓藥物。

當腎動脈狹窄嚴重、高血壓無法用藥物控制或腎功能惡化時,則需要侵入性手術治療。最常見的侵入性手術是單純腎動脈球囊成形術或腎動脈支架植入術。在2003年的一個Meta分析顯示動脈成形術是安全而且有效的,但是在七個不同的隨機對照試驗卻顯示對改善高血壓或腎功能沒有表現出任何臨床益處。其中包括2010年的ASTRAL試驗(the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for Renal Artery Lesions),這次試驗是唯一一個沒有對入選患者「明確提出」腎血管重建術好處的試驗[4]。目前仍有三個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以對比藥物治療和手術放置支架治療的效果,其中包括CORAL試驗(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Renal Atherosclerotic Lesions,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組織)。除了血管成形術,放置支架的腎動脈血流重建手術也是治療腎動脈狹窄的「金標準」。RAOOD試驗對單純的血管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進行比較,發現兩者發病率和死亡率相似。如果以上治療都失敗,血流重建術與血管成形術都無法使高血壓或血液灌注的情況好轉,使用腎切除術切除病變腎臟有可能顯着改善患者高血壓情況。

纖維肌性發育不良

血管成形術(帶或者不帶支架置入)是治療纖維肌性發育不良導致腎動脈狹窄的最佳選擇。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