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1387°N 120.13320°E / 31.51387; 120.13320

Quick Facts 闔閭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闔閭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無錫市濱湖區
分類古遺址
時代春秋
編號7-0151-1-151
認定時間2013年3月
Thumb
Close

闔閭城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無錫市濱湖區,被認為是中國歷代所爭議的春秋時期吳國都城——闔閭城

歷史

闔閭城為吳王闔閭聽取伍子胥建議所建之吳國都城。闔閭城的建設是吳國霸業基礎,然而闔閭故城所在向來是史界未解之謎。1959年,無錫西郊與武進交界處的胡埭閭江一帶被認為是闔閭小城遺址所在,但未及考古。2004年,因當地農民挖溝,發現了一批史前及春秋時代文物,旋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於2007年起對闔閭城遺址勘探複查,確認了闔閭大小二城,即大城位於今常州市武進區雪堰橋鎮、小城則在無錫市濱湖區胡埭鎮[1]。2013年,闔閭城遺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2月,在無錫胡埭部分的遺址上,建成闔閭城遺址博物館。

闔閭古城遺蹟的全面出土,不僅成為第一個有論斷的春秋吳國都城,更與鴻山貴族墓、木瀆古城遺址等吳地考古發相結合,或將給整個吳地傳統歷史認知帶來改變。

闔閭城爭議

吳國之歷史,在史料上壽夢之前除《史記》所記的吳太伯世家外,基本屬於空白。據《史記·正義》雲,吳太伯居於梅里(韋昭的註釋稱在無錫市梅里,其19世孫壽夢仍居住於此,國號句吳,至其子諸樊時南徙,又到至21代孫闔閭時,命伍子胥築闔閭都城,即今蘇州[2]另外也有記載是闔閭由錫徙蘇的,但據最新考古發現,闔閭城已在無錫和常州邊界找到了遺址。[3]關於闔閭城的記載,則最早出自漢代趙燁所著之《吳越春秋》,其詳細記載了營建闔閭大城的經過,謂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築大城」。[4]同一時期的越絕書也有相關記載,並謂此時乃吳國大霸之時。[5]

但是關於闔閭城的具體位址,歷史上向有不同說辭,有記載為在今上海一帶的,[6]也有說無錫閭江為闔閭小城、大城在常州陽湖,或無錫為闔閭小城、蘇州為闔閭大城[7]。不過諸多史地載籍,仍是如《史記·正義》一般,謂蘇州曾稱闔閭城,如樂史的《太平寰宇記》、朱長文的《吳郡圖經續記》、范成大的《吳郡志》、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幾已為普及。[8]

考古發現

Thumb
1958年江蘇省文物工作隊出具的無錫闔閭城遺址初步調查報告

自1950年代起,有關吳國的考古發現不斷湧現,最早有1954年丹徒煙墩山出土的「宜侯夨簋」、「俎侯夨簋」兩件器皿,其銘文上記錄了吳王受封之歷史。1956年起又有揚州邗城遺址出土;次年即是闔閭城遺址在原無錫縣被發現;1957年,在常州淹城內城河中發現了三輪盤、尊、犧匜、句鑃等青銅禮器。此後,又相繼有安徽南陵牯牛山古城(1984年)、江蘇高淳固城遺址(1989年)、蘇州木瀆古城遺址(2000年)、無錫鴻山墓地(2004年)、丹陽葛城遺址(2008年)等諸多新的考古發現。

這些新發現,使不少學者對於過往史料記載產生質疑,甚至直接否定古史所謂「太伯奔無錫梅里,後徙蘇州,闔閭時建都城」之說,認為吳國之起源當在地區,無錫蘇州地區則「在吳文化後期,有其鼎盛燦爛的發展,是吳文化最重要的地區之一,但不是吳文化最早的發祥地。」甚至有學者考證吳越地區的古墓,認為「活躍於江南的吳越兩族,其活動交匯處大致在太湖西岸的江陰武進宜興一線。此線以東為越文化區,百姓死後習慣築石室葬於山坡。以西則屬吳文化域,百姓死後流行平地起封的土墩墓。兩者的生活習慣和所用器皿是大不相同的。」即今蘇錫城區屬于越文化範圍,也是吳越兩國的邊境地帶。而常、錫之間的闔閭城遺址,亦與古書記載相符,如《吳地記》說闔閭城「北通毗凌」,今蘇州出北門為長江,而闔閭城往北正好抵毗陵(常州),又說吳都「不開東門者為絕越之故也」,闔閭城確無東門,以直湖港為天然門戶。此外《史記》伍子胥列傳曾載,伍子胥死後,由夫差用馬皮裹屍浮於閭江,閭江即位於闔閭城側。[9]

也有學者肯定古說無誤,如吳太伯奔梅里,依「俎侯夨簋」銘文載「王卜於俎、入土南鄉」可信,吳人確實已早在長江之南一帶居住,但在周康王之時,虞(吳)侯被封在離山東地界不遠的江蘇邳縣加口,為吳國祖地,後取今揚州的邗(干)國而建都於邗,故吳王壽夢自稱為邗王,後諸樊為避開上游楚人的水上優勢,不得不南遷,今常、錫闔閭城遺址便是吳國二次遷都所在地,為諸樊與闔閭之都,且此地方為時之吳縣。至春秋晚期時,闔閭又遷今蘇州,其地本名即姑蘇、異體作姑胥,至夫差亡國之時蘇州一直為吳都。[10]而哪怕就是仍持舊說認為闔閭城在蘇州的學者,也常有分歧,認為大城在今蘇州城西南靈岩山木瀆遺址與堅持蘇州古城說者,兼且有之。[11]

隨着無錫、常州武進間闔閭城遺址的進一步發掘,則幾乎坐實了質疑無錫、蘇州不曾作為吳國起源的推測。位於原無錫縣閭江鄉的闔閭城舊址,最早於1954年左右為江蘇省文物工作隊踏勘所得,初認定為由東西兩座春秋時代的城池組成,並只被承認是古書中所載的「闔閭小城」,[12]隨即於1956年被公佈為第一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初,為配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無錫市對闔閭城遺址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考古複查,由南京博物院考古所主持。此次複查結果,在原來的考古基礎上,發現了一座大城,此城東西長約2100米,南北寬約1400米,面積約2.94平方公里,橫跨錫、常兩地。雖然由於村莊、道路、工廠以及高速公路等原因致使許多地方無法進行鑽探,但在大城的西南角發現寬約34米城牆的牆基,牆基的土與東城和西城完全相同,即堅硬、純淨的淺黃色粘土,包含物最晚亦為春秋中期。此外,原發現東西小城的面積也確定為約50萬平方米。闔閭在位時期為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496年,而闔閭城遺址除高出地面的城牆和大型台基外,考古鑽探未發現春秋晚期的文化層,因此推測闔閭城使用的時間不長,與吳王闔閭即位19年相吻合。[13]

考古工作者們認為,闔閭城遺址所在地有胥山和閭江等歷史地名,與《越絕書》外傳記:〈吳地傳〉所載「闔廬之時,大霸,築吳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胥山,太湖邊胥湖東岸山」等記載相符,其中「城中小城二」就是指遺址上的東西兩小城,且闔閭城遺址的西城內有大型建築群,亦與《越絕書》記載城內有闔廬宮、南城宮、東宮和西宮相符。此外,《吳地記》云:「闔閭城……北齊、平二門。齊門,北通毗陵。……平門,北面有水陸通毗陵。」毗陵,即常州。而「北通毗陵」的也確實只能是此地。[13]

闔閭城遺址的全面發現,無疑是吳越考古乃至東周考古的重大突破,也使學者重新思考吳國歷史。如今,不少學者主張吳人的祖先是棲息在淮河南北的「淮夷」,居巢(今安徽巢湖周圍)或許正是吳人故土。他們或許將自己居住的中心區域稱為kiwo siwo(居巢)或與ki-wo siwo相近的音,而鳩茲、姑孰、胡孰、姑蘇、姑胥等音均與之相同或相近。此後吳人南遷,他們君長居住的中心區域都保留了這個稱呼,中心居住地周圍的河川山嶽也被稱作胥溪、胥江、胥山。從江北的居巢到江南的鳩茲、姑孰、湖熟、朱(方)、姑蘇(姑胥),加上以國號命名的如固城、葛城、吳城等地點,將這些地點連起來,其實就是吳人的遷徙圖,最後來到了今天的蘇州,蘇州成為吳國最晚期的政治中心。[14]

今環太湖地區的蘇州、無錫、常州三市轄區,從新石器時代以來則本與錢塘江流域同為越文化的分佈範圍,而在南遷中不斷壯大的吳人,最終在這裏與越人結怨,兵戎相見。故再次檢視史料,有如《史記》吳太伯世家,夫差二年(前494),「吳王悉精兵以伐越,敗之夫椒,報姑蘇也。」杜預注《左傳》稱夫椒為「太湖中椒山也」,後世史家均持反對意見,認為太湖中的椒山離吳太近,伐越應該去越地,這正是對吳都在蘇州這一觀念的固化所引起的。當時吳國都城還不在姑蘇,應該在更西的地方,而今太湖東北岸無錫與常州之間的闔閭城即是有力的候選地,闔閭與勾踐的爭戰以及夫差的報仇雪恨,目的均在將越人的勢力驅逐出太湖。同時,若加上秦朝所置會稽郡的歷史,作為越地統治近五百年的蘇錫地區,在戰國秦漢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直到東漢永建四年(129)才分出吳郡。這也是為何東漢時期所編的《越絕書》,將蘇州一帶的歷史囊括收入,卻不稱「吳絕書」、「吳越絕書」。此外,考察木瀆古城遺址,與位於姑蘇西北約20公里的無錫鴻山墓地,同是春秋晚期至戰國前期的越國墓地。[14]

2008年9月10日,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組長黃景略在無錫宣佈,闔閭城遺址可初步認定為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496年之間春秋時期一代吳王闔閭的都城。[1]旋被獲評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後又相繼入列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二五」期間15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名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然而蘇州木瀆古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及其於2010年被選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意味着「吳都」之爭依舊撲朔迷離。

遺址現狀

據報載,1950年代時,闔閭城古城垣佈局尚完整,當時的城牆高2-3米,後因農業建設及修路而遭到嚴重破壞,現僅能看到局部的輪廓和範圍。[15]2010年起,無錫方面着手建設闔閭城遺址公園,總投資約19.5億元。[16]但是,佔有闔閭城遺址四分之三面積的常州武進地區,由於經費與利益牽制等原因,尚未開展全面保護工作。[17]

2014年2月,闔閭城遺址博物館在遺址處旁的無錫馬山月白灣下建成開放,佔地95畝,其中展覽區有約17000平方米,並設有吳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博物館主體建築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設計,以「建築修補山體」的理念,較完美的彌補了1980年代因採石留下的宕口,使建築與山體互相融洽。[18]

外部連結

闔閭城遺址博物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