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洱(1934年10月1日),上海人,中國加速器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學校長(1996年-1999年),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主席。

Quick Facts 陳佳洱, 性別 ...
陳佳洱
性別
出生 (1934-10-01) 1934年10月1日89歲)
 中華民國上海市
教育程度吉林大學物理系
經歷
Close

生平

1934年10月1日出生於上海市。1950年就讀於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物理系。1952年因院系調整轉入長春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1954年畢業於長春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物理系。

1955年開始在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任教,曾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

1963年至1965年應英國皇家學會邀請到牛津大學核物理系和盧瑟福高能研究所訪問,進行串級靜電加速器和等時性回旋加速器的研究。文革動亂結束後,他1978年參加全國科學大會,稱讚科學重回正軌。[1]1982年至1984年應英國皇家學會赴美國石溪大學勞倫斯伯可利國家實驗室作訪問科學家。

1984年8月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1986年兼任北京大學重離子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選舉產生第三屆全國委員會。6月28日,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推舉其擔任常務委員[2][3][4]。1993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1998年任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主席。

1999年12月至2003年12月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2001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5],並選舉其出任第六屆全國委員會榮譽委員[6]

貢獻

他於1958年帶領團隊建成了中國第一台30 MeV電子感應加速器,並在20世紀60年代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診斷等時性回旋加速器越隙共振的實驗判據。他還開發了一種有效抑制振幅增長的方法,提高了束流傳輸效率[7]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陳佳洱開始着手研製螺旋波導聚束器,並成功實現了穩定運行。他還提出建造端電壓為4.5 MV的靜電加速器的建議,並與團隊合作完成了該加速器的建造與調試,使得北京大學成為中國第一個具備4.5 MV加速能力的研究機構,為中子物理實驗和核參數測量提供了全新的工具。[7]

陳佳洱推動了北京大學重離子物理研究所對激光加速的關注並成立了激光加速研究小組。他與研究小組成員一起進行了離子加速作為突破口的研究,並首次提出了激光穩相光壓加速的初步想法。通過與德國和美國的合作夥伴一起進行國際合作研究,陳佳洱在激光穩相加速機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提高了離子加速的效率。[7]

除此之外,陳佳洱還在加速器質譜、射頻四極場加速器射頻超導加速器等方面進行了重要研究,帶領團隊成功研製了中國首台可進行批量碳14樣品測量的AMS裝置[7]

家庭

父親是兒童文學作家陳伯吹。陳佳洱的三個兒子亦從事科研工作。

堂弟為國務院港澳辦前常務副主任陳佐洱、指揮家陳佐湟[8]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