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9月16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千紀: | 2千紀 |
世紀: | 19世紀 | 20世紀 | 21世紀 |
年代: | 1920年代 | 1930年代 | 1940年代 | 1950年代 | 1960年代 | 1970年代 | 1980年代 |
年份: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1957年 | 1958年 | 1959年 | 1960年 |
紀年: | 乙未年(羊年);民國四十四年;日本昭和三十年 |
請參看:
- 1955年電影
- 1955年文學
- 1955年音樂
- 1955年體育
- 1955年電視
大事記
- 畢闕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了至今仍困擾著科學家的迷團:安慰劑效應。
- 東海大學成立,為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
- 國立藝術學校成立,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前身。設立影劇、國劇、美術印刷三科。
- 1月1日——光明日報編排方式改為由左至右橫排。上海《每周廣播電視報》創刊
- 1月2日——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 1月3日——中國足球協會成立。
- 1月15日——中國啟動代號為「02」的核武器研製計劃。
- 1月18日——一江山戰役開始。
- 1月20日——解放軍猛犯一江山戰役,守軍奮戰,全部壯烈。[1]:79
- 1月29日——美國通過台灣決議案。
- 1月31日——肯雅著名的反抗英殖民主義的茅茅運動達到高潮。
- 1月31日——中國衛生部黨組向中共中央報送《關於節制生育問題的報告》。
- 2月——美國國務院宣稱:國際任何討論台灣問題之會議,倘無中華民國代表出席,美國決不參加。[1]:80
- 2月6日——中華民國政府開始進行浙江大陳島撤退。
- 2月7日至2月10日——大陳島軍民轉移工作,全部順利完成,撤運來台義胞共1萬6487人。[1]:80
- 2月16日——中共中央統戰工作方針確定。
- 2月28日——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
- 3月1日——新版人民幣開始發行。
- 4月至7月——泰國鑾披汶·頌堪對歐美進行了一次訪問,回國後決心進行「新民主試驗」
- 4月11日——「喀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 4月11日——「《科學家要求廢止戰爭》」。
- 4月18日——亞非會議在萬隆獨立大廈開幕,印度尼亞亞總統蘇加諾致開幕詞:「在我環顧這個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色人種的洲際會議。……我希望,它將證明:亞洲和非洲已經再生了,新亞洲和新非洲已經誕生了。我們的任務首先是彼此取得諒解,從諒解中將產生彼此間的更大的尊重,從尊重中將產生集體的行動。」[2]:1054
- 4月29日——西貢敵對派系發動內戰。
- 5月2日——西貢政變失敗。
- 5月5日——巴黎協定生效。
- 5月9日——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5月14日——成立華沙條約組織。
- 5月26日——赫魯曉夫訪問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 6月3日——法國同意突尼斯自治——法國總理總理艾得加·佛爾和突尼斯總理本·阿瑪簽訂核准書,保證突尼斯的區內自治權。
- 6月11日——在法國利曼舉行的利曼24小時耐久賽中發生嚴重意外造成84死120傷,是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賽車意外。
- 7月17日——第一座迪士尼主題公園迪士尼樂園在美國加州正式對外開放。
- 8月20日——台灣發生孫立人事件,孫立人被迫下台,並被軟禁。
- 8月27日——第一版《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英語:Guinness World Records)
- 9月——聯合國第十屆大會通過美國提案,本屆大會不考慮任何主張排除台灣代表或中共入會之提議。[1]:82
- 9月8日——上海警方逮捕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龔品梅、30多名神父及300多名教徒。
- 9月27日——十大元帥:朱德、彭德懷等十人在北京獲頒十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軍銜。
- 9月30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
- 10月8日——錢學森坐上了美國總統輪船公司(American President Lines)的克利夫蘭總統號(Pres. Cleveland)到達香港折返中國。
- 10月26日——越南共和國成立。
- 11月15日——日本的自由黨與民主黨合併,組成了自由民主黨〔一般簡稱「自民黨」〕。
出生
- 沙希杜爾阿拉姆, 孟加拉國攝影師。
- 1月6日——路雲·雅堅遜,英國喜劇演員
- 1月28日——尼古拉·薩科齊,法國政治家。
- 2月17日——蘇施黃,香港主持。
- 2月24日——史蒂夫·喬布斯,美國科技人物、企業家,蘋果電腦公司創辦人之一。(2011年逝世)
- 3月2日——麻原彰晃,日本宗教人物。(2018年被處決)
- 3月17日——殷琪,台灣企業家。
- 4月2日——瑪哈·扎克里·詩琳通,泰國公主。
- 4月5日——鳥山明,日本漫畫家。
- 4月6日——亨利大公,盧森堡大公。
- 4月22日——杜琪峯,香港電影導演。
- 4月26日——陳道明,中國電影、電視演員。
- 5月7日——向陽,台灣詩人、作家、學者。
- 5月13日——陳明文,台灣政治人物。
- 5月15日——穆罕默德·布拉米,突尼西亞政治人物。
- 5月18日——周潤發,香港男演員。
- 6月2日——孫泳恩,首屆香港小姐冠軍。
- 6月28日——李逸洋,台灣政治人物。
- 7月1日——明石家秋刀魚,日本演員、主持人。
- 7月17日——費玉清,台灣歌手、主持人。
- 9月16日——羅曼菲,台灣舞蹈家(2006年逝世)。
- 9月25日——卡爾-海因茨·魯梅尼格,德國前足球運動員。
- 9月30日——葉家寶,前亞視執行董事。
- 10月7日——馬友友,美籍華裔大提琴家。
- 10月28日——比爾·蓋茨,美國科技人物、企業家、微軟(英語:Microsoft)創辦人之一。
- 12月22日——托馬斯·聚德霍夫,德國生物化學家。
- 12月28日——劉曉波,中國作家,持不同政見者,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2017年逝世)
- 12月30日——李國修,台灣舞台劇導演。(2013年逝世)
- 祝維沙,民營企業家。
逝世
諾貝爾獎
奧斯卡金像獎
(第28屆,1956年頒發)
-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馬蒂》(Marty)
-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德爾伯特·曼(Delbert Mann)《馬蒂》
-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歐內斯特·博格寧(Ernest Borgnine)《馬蒂》
-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安娜·馬格納尼(Anna Magnani)《玫瑰紋身》
-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傑克·萊蒙(Jack Lemmon)《羅伯茨先生》
-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喬·范·弗利特(Jo Van Fleet)《伊甸之東》
(其他獎項參見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名單)
參考文獻
Text is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SA 4.0 licens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Images, videos and audio are available under their respective licenses.
Cover photo is available under {{::mainImage.info.license.name || 'Unknown'}} license.
Cover photo is available under {{::mainImage.info.license.name || 'Unknown'}} license.
Credit:
(see original 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