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論語鄭氏注》唐西州卜天壽抄本

唐代文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论语郑氏注》唐西州卜天寿抄本
Remove ads

《論語鄭氏注》唐西州卜天壽抄本是於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麻紙製《論語鄭氏注》抄本,由唐代景龍四年(710年),西州12歲的卜天壽所抄寫。現藏於吐魯番博物館,收錄入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

Thumb
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論語鄭氏注》唐西州卜天壽抄本,藏於吐魯番博物館

名稱

《論語鄭氏注》唐西州卜天壽抄本在不同研究中或有不同命名。包括唐景龍四年寫本《論語鄭氏注》殘卷[刊 1]、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刊 2]、卜天壽《論語》抄本[刊 3]、卜天壽《論語》寫本[刊 4]等。

出土與研究

1967年,吐魯番縣火焰山人民公社境內發現有唐墓,即阿斯塔那古墓群363號墓。吐魯番縣文物保管所於1969年開始對該墓葬進行發掘。該墓葬屬於盛唐時期,為斜坡墓道土洞式長方形墓室,墓葬有兩具仰身直肢屍體。除《論語鄭氏注》唐西州卜天壽抄本外,從此墓還出土有包括卜老師訴狀、貸錢契、雜記殘紙等文字文書;絹、錦、麻等織品;波斯銀幣等錢幣在內的遺物。[刊 1]

《論語鄭氏注》唐西州卜天壽抄本出土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72年根據《論語註疏》《四書考異》《七經孟子考文並補遺》等校勘論語文本本身;根據敦煌寫本《論語·鄭玄注》殘卷、《論語集解》《論語義疏》等校勘鄭氏注。[刊 5]同時,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抄本本身,包括所抄《論語》之源、未見於他處的論語鄭氏注等。[刊 6]郭沫若等學者對《論語》後的詩詞、雜錄進行過研究、校釋。[刊 3][書 1]郭沫若等人也校釋了抄本中《十二月三台詞》。[書 1][刊 7][刊 8]另外,《十二月三台詞》代表了《三台》音樂在唐西州的流行,此後《三台》音樂逐漸向東傳播,流行於中原,甚至傳入日本。[書 2]《論語鄭氏注》唐西州卜天壽抄本的書法雖非優秀,但體現了唐代書法藝術的發達和對書法教育的重視。[刊 9]《論語鄭氏注》唐西州卜天壽抄本的同音通假字或誤字則體現唐西州的方音與當時中原語音的相同。[刊 6][刊 4]

《論語鄭氏注》唐西州卜天壽抄本的6首五絕雜詩中《百鳥投林宿》等5首為民間流傳舊詩。[書 1]對其中《他道側書易》一詩[a]的解析略有爭議。郭沫若判斷詩中「側」實為「札」的誤寫。[書 1][刊 10]也有「側」並未寫錯,是卜天壽寫字姿勢不正的說法。[刊 3][刊 10]也可能「側書」並非誤寫或與姿勢相關,而是從左向右橫向書寫的胡書,即當地民族文字,與從右向左豎寫的漢字截然不同。[刊 11][刊 10]而對其餘一首《寫書今日了》[b]是否為卜天壽所作說法不一。郭沫若認為此篇為卜天壽所作,媒體[網 1]、政府[網 2]也稱此詩為卜天壽所寫,為其期待放假所作。[書 1][網 3]不過,敦煌文獻《竹林清鬱郁》與《寫書今日了》內容有大致相同之處,敦煌文獻中也有「今日寫書了」的文句,故《寫書今日了》可能並非卜天壽即景抒情之作,而是即景改造之作。[刊 10]

Remove ads

形制和內容

《論語鄭氏注》唐西州卜天壽抄本為白麻紙製,分幅粘接而成,橫長5.38米,縱寬0.27米。[刊 1]抄本每行大約20字,所抄內容為《論語》前五篇,不過發現時《學而》全篇、《為政》大部已殘缺不全,抄本下端也有不同程度的殘缺。發現時存《八佾》《里仁》《公冶長》三篇、《為政》中「和為則民服」章以下15行。每篇題下寫有「孔氏本 鄭氏注」,即《論語鄭氏注》。文中共計147條鄭玄注,其中79條未見他處記載,包括《為政》6條,《八佾》22條,《里仁》25條,《公冶長》26條。[刊 6]《公冶長》篇後題有「景龍四年三月一日私學生卜天壽□」。《論語》後抄錄有《十二月三台詞》的正月一首、二月的一句半。再後有卜天壽或抄寫、或創作的四首五絕詩,之後有包含有寧戎寺(即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靜慮寺、玄覺寺等佛教寺名在內的雜寫。之後又有2首五絕詩。後有題記「西州高昌縣寧昌鄉厚風裏義學生卜天壽年十二狀□」。卷終朝有《千字文》首段五句。[刊 1][刊 2][書 1]卜天壽所寫《論語》本文中,至少有150處差異字,其中誤字、漏字、避諱、少「也」佔八成。不過抄本所用別字大部分與當時中原地區俗字寫法相同。[刊 6]

展出及保護

《論語鄭氏注》唐西州卜天壽抄本現收藏於吐魯番博物館並展出。[書 3]有時會借展至其他博物館,如2014年,於長沙簡牘博物館舉辦的的「吐魯番出土文書精粹展」、2023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交融匯聚——新疆精品歷史文物展」上展出。[網 4][網 3]

《論語鄭氏注》唐西州卜天壽抄本於200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列入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編號為00177。[網 5]

衍生作品

2022年開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推出文物活化舞台劇《千年之語》。舞台劇《千年之語》第二篇章《亙古習誦》的原型之一便是《論語鄭氏注》唐西州卜天壽抄本。[網 6]

註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