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一體化 (納粹術語)
納粹化進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一體化,也譯為均質化、同質化等(德語:Gleichschaltung)是一個納粹術語,指納粹政權將整個公眾和私人的社會和政治生活一體化,建立協調並加以絕對控制的進程。該運動在1933年納粹黨奪權後發動,目標是到1934年終止國家和社會的多元化狀態,尤其是1920年代以來自由主義、國際主義的滲透,社會風氣開放、同性戀正常化的柏林是「墮落的避風港」。

一體化的目的在於使國民參與到納粹黨建立的組織中。國民參與一體化的相關組織往往是非強制的,但通常會面臨工作職位的壓力。這一運動限制了個人的獨立人格及自由思想發展,通過建立規則和秩序將大眾統一起來。
Remove ads
概況
1933到1937年間納粹加大了對那些可能影響民眾的非納粹組織(例如工聯或其他政黨)的打擊力度。批評希特拉政策的人被壓制、恐嚇或被謀殺。納粹政權同時限制了教會的影響力,例如教會事務部的建立。對於無法限制的組織,例如教育系統,則被納入直接控制。
一體化進程中同時成立了面向社會各階層的強制性組織,特別是對青年人而言。男孩首先在6歲時加入希特拉青年團的最年幼組織「幼童」(德語:Pimpfen),10歲加入德國少年團(DJ),14歲加入希特拉青年團(HJ),18歲時選擇加入國家勞役團或德國國防軍。女孩在10歲時加入青少女聯盟(德語:Jungmädelbund),14歲後加入德國少女聯盟(BDM),18歲時通常去參與一年的農場勞動。
德國各邦的協調

1933年1月30日希特拉被任命為帝國總理時,納粹黨僅控制17個德國邦中的5個。[1] 然而納粹黨迅速採取行動,消除其他各邦可能成為反對勢力的中心。在1933年3月5日國會選舉之後,中央政府迅速展開接管尚未控制的州政府的行動,並在極短時間內實現對所有邦行政權的控制。
模式在各州幾乎如出一轍:向非納粹州政府施壓,要求任命國家社會主義者掌控警察;衝鋒隊與黨衛隊在大城市組織示威;市政廳升起納粹旗幟作為象徵;民選政府幾乎毫無抵抗即投降;以「恢復秩序」為藉口委派帝國專員……儘管表面上仍維持法律程序,帝國對各邦權力的篡奪卻是對憲法的公然踐踏。納粹組織自身造成的不安——即政治訛詐——才是真正製造「騷亂」的根源,從而為所謂「秩序的恢復」提供藉口。1933年2月28日的緊急法令條款根本無法作為依據,因為根本沒有任何「危及國家的共產黨暴力行為」需要防範。唯一存在的暴力行為,正是納粹自己所為。[2]
納粹黨組建的大多數聯合內閣仍包含其保守民族主義盟友——德國國家人民黨(DNVP)。1933年7月14日的《禁止新政黨法》取締除納粹黨外所有政黨。DNVP成員最終要麼加入納粹黨,要麼被替換為納粹黨員,至此所有邦政府成為一黨專政。[3]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