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上海城隍廟
中国上海市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上海城隍廟是上海最主要的道教正一派道觀,也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與著名景點,位於上海市方浜中路249號,毗連豫園。上海城隍廟始建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由原霍光行祠改建而成。此後歷經多次擴建,於清朝道光初年達到鼎盛。民國13年(1924年)中元節,「三巡會」舉辦過程中發生火災而被毀。民國15年(1926年)重建,採用鋼筋混凝土,並於次年落成。1966年4月起,城隍廟開始停止宗教活動,廟產一度改做商場。1994年11月,上海城隍廟歸還予上海道教協會,並於次年恢復宗教活動至今。
歷史
吳越地區東臨大海,由於長江和東海的互相作用,潮汐影響較其他地區為大。遇大潮來臨,則往往沖毀堤壩,民眾認為這是楚霸王項羽的靈魂發怒所致,故稱霸王潮[1]:9。在厭勝的影響下,此地多為漢代將領立廟,例如蕭何廟、英布廟、彭王廟等。唐代設立華亭縣後,始有城隍,遂以漢太祖大將紀信為城隍[2]。宋代為便於城隍巡境,遂於上海務以西一帶建立廟宇,作為城隍行祠。蒙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縣設立,但蒙古人並無意敕封城隍,因此縣內居民仍以祭拜紀信為城隍[1]。
除紀信外,相傳自東吳末帝時起,就在南部的金山上設立了供奉漢代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的廟。宋宣和二年(1120年),賜封顯忠廟,後逐漸累加稱「金山忠烈昭應廟」。同時,上海一帶也多有霍光行祠的建造[3]。[1]:14-15

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明太祖下詔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縣的城隍神敕封為鑑察司民城隍顯佑伯,秩四品[4]。洪武三年六月,明太祖下詔因山川神靈均為天地造化,認為添加封號不合禮制,於是均撤除包括城隍在內的嶽、鎮、海、瀆的封號,上海的城隍因此僅稱「上海縣城隍之神」[5]。
永樂年間,上海知縣張守約將位於縣衙西北、方浜北岸的霍光行祠改建為上海縣城隍廟。地方官員每逢朔望在此拈香、宣講鄉約並祈晴禱雨[6]。
明天順年間,知縣李紋在大殿前修建碑亭一座。嘉靖十四年(1535年)廟祝將原本狹隘的廟門改建為牌坊式大門,適逢新任上海知縣馮彬到任按例謁廟,遂應廟祝之請,為牌坊題名「保障海隅」,並由永嘉縣善於書寫大字的幼童題寫於上。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三十四年(1606年)知縣劉一爌、李繼周分別對廟宇進行了重建[6]。
進入清朝起,逐漸將元末明初的上海文人秦裕伯奉為城隍,以替代原有的上海縣城隍之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縣史彩修與住持楊兆麟修建鼓亭兩座。雍正十三年(1735年)住持又募集資金重修。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縣王侹重建被焚毀的寢宮。乾隆五十九年(1794)道會葛文英募資修建後樓。嘉慶三年(1798年)修繕大殿。道光十六年(1836)士紳又集資重修了被焚毀的西廡和戲樓[6]。

1842年吳淞戰役後,英軍於6月19日進佔上海縣城,並以城隍廟為駐地,佔領五日[7]。1853年,劉麗川利用上海官員舉行丁祭儀式,發動小刀會起義,並以城隍廟西園(今豫園)為其指揮地,前後佔據共18個月[7]。清軍破城後,雙方在城內展開巷戰,城隍廟及其西園又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1860年,太平軍預備進攻上海縣城,清政府請外國軍隊參與協防,英法軍隊即駐紮於豫園,待其撤出後,城隍廟及西園已極為破敗[7]。
因遭三次兵災,城隍廟已破敗不堪,至1865年,上海知縣王宗濂倡捐修復城隍廟。1868年,蘇松太道應寶時再度倡議募捐修繕廟宇[6]。經兩次修繕後,城隍廟基本恢復舊貌。1893年,上海知縣王承暄發起募捐,以維修頭門、二門、轅門大殿、戲樓及鼓亭等。1909年,時任知縣的李超瓊又發起了重修大殿及城隍寢宮的募捐[7]。
民國11年(1922年)至民國13年(1924年)間,城隍廟遭遇三次火災,尤其以民國13年中元節一次最為嚴重。由於城隍廟將在中元節當日舉行例行的三巡會節日活動,但燭台卻被人不幸打翻,結果火勢迅速延燒,大殿等處全數焚毀[8]。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負責城隍廟日常事務的邑廟董事會的董事秦錫田、葉惠鈞、黃金榮、杜月笙等一致決定將大殿由木質改建為鋼筋水泥,但樣式仍為傳統式樣[9]:159[8]。新大殿由公利打樣公司設計,久記營造廠承建,造價為五萬元。民國15年4月工程開工,至民國16年11月25日完全落成[1]:65。在此之前,邑廟董事會另於連雲路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建新城隍廟,以供奉霍光神主。由此,上海城隍廟亦被稱為「老城隍廟」[1]:62。
Remove ads
1930年6月30日起,城隍廟改由邑廟董事會僱傭道士擔任住持的方式管理城隍廟[7][10]。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後,上海城隍廟作為難民接收點,待上海局勢穩定後,難民逐漸撤離,城隍廟逐步恢復日常宗教活動[7]。
1949年5月以後,除大殿外,其餘各殿均被關閉,但原有神像仍暫予保留。1956年起,上海市宗教局開始整治工作,撤銷邑廟董事會,並廢止自1930年起的包殿制。1966年4月,上海市宗教局、南市區人委會辦公室、區宗教科宣布停止城隍廟的宗教活動[11]。文化大革命開始後,1966年8月,紅衛兵將原封存的神像等宗教用品置於麗水路停車場一併焚毀。此後,各殿、庭院等處由上海市百貨公司小商品批發部、豫園商城使用[12]。
198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通過決議擬將上海城隍廟歸還上海市道教協會,並於1990年完成產權變更,成為全國首座回歸道教的城隍廟[1]:188。1994年7月7日,為落實宗教政策成立以市道教協會會長陳蓮笙道長為首,陳從周、胡道靜、王汝剛、秦怡等23人為委員的上海城隍廟修復委員會。委員會根據當時情況,採用邊修復邊開放的方式進行維修。11月28日,豫園商城正式移交包括大殿、元辰殿、財神殿、慈航殿、寢宮和天井等處的廟產的使用權[7]。次年1月26日,城隍秦裕伯及夫人儲氏塑像重新回到城隍廟。1月31日,城隍廟正式對外開放,恢復宗教活動[13]。1996年4月29日,修復工作基本結束,原修復委員會解散,成立管理委員會,以陳蓮笙道長為主任[7]。2000年11月14日,陳蓮笙道長升座正式成為恢復以來的第一任住持[14]。
Remove ads
建築
全盛時期的上海城隍廟南臨方浜(今河道已填沒為方浜路)、東鄰鄂王廟(又名岳廟,今已不存),由主體建築和後園組成,其中主體建築主要有照壁、山門、儀門、碑亭(今已不存)、大殿、兩廡(原內列二十四司)、穿廊、二殿和寢宮。後園又分為東園(又名內園)和西園,東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今為豫園的一部分,西園即原豫園故址,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09年)[6]。

上海城隍廟的正門,稱為山門,為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落成的木石結構牌坊。牌坊中懸「保障海隅」,原為上海知縣馮彬所題名[9]:157,永嘉幼童題寫[9],現今四字依據歷史照片於1994年重新書寫而成。山門中路兩側石獅也為明清時期遺物。山門對面為青磚照壁,照壁中雕刻有麒麟,寓意為麒麟呈祥,該圖案與城隍的補子一樣。但在1950年代,上海博物館曾對松江城隍廟的照壁進行研究時將該圖案卻稱之為「」,寓意為貪得無厭是萬惡之源,成為一則都市傳說[1]:74。照壁背刻有三隻羊,寓意為「三陽開泰」。山門與照壁間原為小型廣場,清朝末年闢築方浜中路時改為馬路[9]:104。

中路第二座建築為儀門,懸一算盤,其上刻「不由人算」,其算珠有上、下,與儀門對聯相配「世事何需多計較」、「神界自有大乘除」。同時,儀門為兩層,二層面向大殿一側日常為經堂,逢城隍及城隍夫人誕辰時,將會卸下木窗,改做為戲台[15]。
Remove ads

儀門後為大殿,建於1926年,高16米,進深21.1米,為鋼筋水泥材質,歇山頂,枋上繪有三國故事[16]。殿內正中供奉霍光神像及神主,由趙朴初題寫的城隍廟牌匾亦懸掛於大殿門上。霍光神像兩側分別為文武判官神像,牆邊則各有日巡行功曹和夜巡行功曹。另有八名皂吏,分別為值日受事、值日傳事、奏事和行事各兩名[10]。大殿牆邊由戴敦邦繪製的《群仙欣會圖》壁畫,其中包括三清、玉皇大帝、斗姆元君、三官大帝、四海龍王、財神、關帝、文昌帝君、八仙、張天師等神仙[17]。
大殿後連通元辰殿,元辰殿供奉六十太歲,因而又稱太歲殿。為便於信眾尋找本命太歲,按十二生肖分左右兩側排列,每組五位太歲神[18]。抗戰時期,為避免炮火和日軍的破壞,一度將位於南市淘沙場的陳公祠中陳化成塑像搬入元辰殿中,因此後世誤以為陳化成為上海的城隍之一。抗戰後,陳化成塑像仍歸陳公祠供奉[19]。
大殿左右兩側樓閣分別為三官殿、月老殿、財神殿、慈航殿。分別供奉道教的天官、地官和水官[20],月老、藥王孫思邈、車神[21],財神趙公明、招寶天尊蕭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22],慈航大士、眼母娘娘和天后[23]。
元辰殿後為天井,天井正面正對城隍殿。城隍殿原供奉明太祖敕封上海縣城隍之神神主,清朝起以秦裕伯為城隍而改設神像。秦裕伯着明代官員常服,前方設辦公的几案,並設有筆墨、硯台、官印和令箭等,几案前有兩個童子像,手捧案卷。城隍殿兩側設有警示牌、鑼、行燈、香爐和旌節幡幢等出行所用的儀仗。根據明代禮制,殿中設神主,書「上海縣城隍之神主」。清初起,因以秦裕伯為城隍,遂開始出現神像,但由於城隍需要出巡,因此神像為「衣架像」,即僅頭部為木雕實像,身體部位為衣架[24]。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