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哈爾濱東正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東正教隨東清鐵路的修建而傳入哈爾濱。東正教是俄羅斯帝國的國教。1898年,俄國司祭亞歷山大·茹拉夫斯基在香坊設立簡易教堂並首次舉行禮拜。隨着大量俄僑湧入哈爾濱,東正教在哈爾濱迅速發展。1922年,俄羅斯域外正教會成立東正教哈爾濱教區,首任主教為米佛提,後由梅列基接任,東正教在哈爾濱迎來發展高峰。滿洲國滅亡後,哈爾濱教區加入俄羅斯正教會,涅斯托爾被任命為遠東總教區牧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正教哈爾濱教區改為中華東正教會哈爾濱分會,東正教在哈爾濱亦日漸衰落。

東清鐵路沿線的東正教教派多為俄羅斯正教派,實為革新派,此外還有18世紀流亡到中國東北地區的莫洛干派。
Remove ads
歷史
1898年6月,俄羅斯帝國控制的中東鐵路工程局抵達哈爾濱後,東正教司祭亞歷山大·茹拉夫斯基隨第二批中東鐵路護路隊進駐哈爾濱。同年8月,護路隊在同屬哈爾濱的香坊軍官街(後稱軍政街,現名香政街)設立了一座簡易的東正教教堂,名為聖尼古拉教堂。該教堂是俄羅斯帝國在中國東北地區設立的第一座東正教教堂。1899年春天,由於舊教堂規模較小而無法容納所有的教徒,中東鐵路工程局又在哈爾濱新市街(今南崗區核心區域)的中心廣場動工修建了較大規模的聖尼古拉教堂。同年12月18日,該教堂建成並舉行落成祝聖典禮,總建築費用超過兩萬盧布。[1]
1900年年底,俄國東正教至聖治理會議根據東正教外貝加爾教區的建議,決定將與外貝加爾教區相毗鄰的北滿地區東正教教民劃歸外貝加爾教區管轄。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前,至聖治理會議「根據北京傳教士團和部分在北滿的司祭的要求」,經時任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與陸軍大臣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同意,於6月11日命令將北滿東正教的事務由外貝加爾教區移交與東正教北京傳道團管轄。同年7月14日,中東鐵路全線通車。根據中東鐵路管理局的命令,鐵路沿線各教堂的神甫亦屬於中東鐵路供職人員,可按月向管理局領取津貼。1907年,中東鐵路管理局成立了民政處,同時也設置了管理沿線東正教事務的相應機構。同年8月21日,沙皇尼古拉二世採納了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的建議,發布了第9014號聖諭令,將哈爾濱和中東鐵路沿線除隨軍教堂和北京傳教士團直接經營的哈爾濱聖母領報教堂以外的東正教事務由北京傳教士團劃歸東正教海參崴教區管轄,同時列為特別監督司祭管區。此後的十餘年間,海參崴教區大主教葉甫謝尼曾多次訪問哈爾濱進行視察。[1]
Remove ads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尤其是1920年以海軍上將亞歷山大·高爾察克領導的西伯利亞臨時政府及其他復辟勢力相繼失敗,大量俄國貴族、原共和國政府官員、白軍軍官和地主湧入哈爾濱避難。與此同時,來自俄國各地的百餘名東正教神職人員也加入了這一群體。直至20世紀20年代初期,中東鐵路沿線居住的俄國東正教教徒多達30餘萬人。1922年初,在哈爾濱避難的原東正教奧連堡和圖爾蓋教區大主教米佛提以與海參崴教區完全失去聯繫為由,向駐塞爾維亞的俄國東正教流亡教廷(以下通稱「俄羅斯域外正教會」)提出了以哈爾濱為中心建立新教區的請求。同年3月29日,俄羅斯域外正教會發布了成立東正教哈爾濱臨時獨立教區的命令,同時任命米佛提為該教區第一任大主教。6月2日,東正教哈爾濱教區成立,管轄3個行政省區的東正教信徒。9月27日,東正教哈爾濱教區在哈爾濱召開了第一屆代表大會。該教區設有負責宗教事務的教務委員會和負責監察教區的財務收支等事項監察委員會等常設機構,均歸教區大主教領導。
1931年3月28日,米佛提大主教病逝,哈爾濱教區由都主教區降為大主教區。同年4月1日,俄羅斯域外正教會任命梅列基為哈爾濱教區第二任主教。在梅列基任哈爾濱教區主教的十幾年中,東正教在哈爾濱的發展迅速,哈爾濱教區的控制範圍亦迅速發展。1932年,哈爾濱教區共管轄教堂46所;直至1940年,該教區管轄有設堂區的教堂50所、未設堂區的教堂2所、附設教堂8所、祈禱所6所、修道院3座,共計神職人員達217人。在此期間,哈爾濱教區的轄區亦超出了滿洲地區的範圍——包括1930年加入哈爾濱教區的庫頁島東正教教堂、1931年加入的日本神戶東正教聖母安息祈禱所、1934年加入的印度尼西亞萬隆東正教堂區、1937年加入的朝鮮「楊克夫斯基《處女地》協會」教堂。1939年9月26日,俄羅斯域外正教會將梅列基晉升為都主教,隨後任命他為遠東總主教區的牧首。自此,哈爾濱成為遠東總主教區牧首所在地。
1945年8月,隨着蘇聯軍隊出兵中國東北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原東正教堪察加教區大主教涅斯托爾與教區助理教務主教尤堆納里和季米特共同發表聲明,宣布與俄羅斯域外正教會斷絕關係,並申請加入莫斯科全俄正教會。同年10月,莫斯科全俄正教會派代表抵達哈爾濱,與涅斯托爾等人簽署聯合聲明,正式接納哈爾濱教區。莫斯科方面肯定了涅斯托爾在教區整合中的作用,並任命其為哈爾濱教區都主教及遠東總教區牧首。[1]

1950年8月,按照俄羅斯東正教事務委員會的規定,原莫斯科牧首區東亞牧首代表處更名為中國東正教會哈爾濱分會。1956年3月31日,中蘇兩國在北京簽訂《關於交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俄羅斯東正教和莫斯科大主教區所屬財產的議定書》,原俄國在華的東正教總會更名為中華東正教會,原哈爾濱教區、天津教區、上海教區均改為其分會。亞尼基塔·王玉林神父任中國東正教會哈爾濱分會主席。與此同時,在哈爾濱的俄僑大多繼續離開中國,原哈爾濱教區的教徒人數降至1萬餘人。1958年開始,隨着中蘇兩國關係惡化,哈爾濱的許多東正教堂因教徒稀少,無法正常開展宗教活動而關閉。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大多數東正教堂被當做「四舊」產物而遭到破壞、拆毀,哈爾濱所有的東正教活動被終止,神職人員被批鬥或被要求勞動改造。1967年,王玉林神父被處死。[2]
1984年的聖母帡幪節(10月14日),哈爾濱聖母帡幪教堂恢復了宗教活動,並成為中華東正教哈爾濱教會的所在地。格里高利·朱世朴神父在政府准許下成為新任掌院。2000年9月,朱世朴神父逝世,此後哈爾濱長期沒有新的司祭主持東正教相關活動。
2013年5月,俄羅斯正教會都主教伊拉里雍與莫斯科及全俄羅斯牧首基里爾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期間,曾在哈爾濱聖母帡幪教堂、上海聖尼古拉堂和北京聖母安息主教教堂舉行事奉聖禮[3]。2015年10月4日,哈爾濱人亞歷山大·遇石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神學院被祝聖為司祭。2016年1月7日,遇石神父首次在哈爾濱主持聖誕節集體宗教活動[4]。2018年,哈爾濱聖母帡幪教堂經過修繕後恢復了宗教活動。同年4月7日,遇石神父在教堂舉行了教堂修復後首次使用前的撒聖儀式和復活節宗教活動,並恢復定期舉行相關東正教儀式[5]。
Remove ads
領導人物
- 1922年3月24日—1931年3月28日,東正教哈爾濱教區首任主教米佛提。他自1920年起在哈爾濱的聖母領報教堂、聖尼古拉教堂任職駐堂,著有《神職人員的宗教活動》《聖像顯靈預兆》《關於教會的分歧點》等宗教文學作品。
- 1931年3月28日—1946年4月6日,東正教哈爾濱教區第二任主教梅列基。
- 1946年4月6日—1948年6月,東正教哈爾濱教區第三任主教涅斯托爾。
- 1957年5月30日—1967年,亞尼基塔·王玉林任中國東正教會哈爾濱分會主席。
- 1984年10月14日—2000年9月,格里高利·朱世朴任哈爾濱聖母帡幪教堂掌院。
- 2016年1月7日至今,亞歷山大·遇石任哈爾濱聖母帡幪教堂掌院。
教堂列表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