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華聖公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華聖公會(英語:Anglican-Episcopal Province of China)是由英格蘭國教會、美國聖公會、加拿大聖公會等成員教會在中國建立的聖公宗教會聯合而成,1912年4月26日在上海統一改名為中華聖公會,其英文名稱直譯即:聖公會中華教省,是在華第一個全國的新教(或非羅馬天主教)教會組織。在 1930 年第七次蘭柏會議上,中華聖公會被確認為一個獨立的教省。1958年,中華聖公會停止活動。中國大陸境內代表基督教(新教)、中國大陸原新教各主流宗派的正式組織為中國基督教協會與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隨着三自運動,大陸各主流宗派組織機構消失,但在中國基督教協會下,原屬主流宗派的一些聖堂依舊些許保留了其所屬的原宗派傳統和禮儀,例如原屬中華循道公會、中華聖公會、監理會、中華信義會、中華基督教浸信會以及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倫敦會、長老會、公理會)的聖堂等。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8月7日) |

Remove ads
歷史
- 1807年,英籍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來華傳道,1818年於馬六甲出版的《年中每日早晚祈禱敘式》, 可算是第一本華譯的公禱文。
- 1835年,美國聖公會派駱武和韓森兩傳教士到廣州傳教。後因不能開始工作而轉道爪哇,向當地華僑傳教。
- 1835年,英國聖公會傳教士麥都思與施美夫二人,至上海、寧波等地,開辦教會。1844年在上海翻譯《禱告文全書》,施美夫氏於1849年在香港被祝聖為主教,會務向福建,浙江,華北等地推廣。
- 1837年,美國傳教士文惠廉至爪哇,1842年至廈門傳教,1844年被封為中國傳道區主教, 1860齣版公禱書。
- 1839年,英國教士史丹頓牧師,曾獨自來粵傳道,終亦遭反對而退;1843年再來香港,開闢教會,創立香港最早的教會學校聖保羅書院。
- 1842年,成立維多利亞教區,直屬坎特伯里大主教,教區管轄香港、中國大陸、朝鮮、日本、馬來西亞等地,主教座堂為香港聖約翰座堂。
在這段時期,西方聖公會教士散布全國,創設教堂、學校、醫院,及各種慈善事業。此時期之發展甚速,分布甚廣,惟教會並無全國性之聯絡、組織和計劃。期間,英、美、加拿大聖公會差會在中國設立有十一個教區,有江蘇教區(1845)、港粵教區(1849)、浙江教區(1872)、華北教區(1880)、華西教區(1895)、鄂湘教區(1901)、山東教區(1903)、福建教區(1906)、桂湘教區(1909)、河南教區(1909)和皖贛教區(1910)。
- 1845年,文惠廉主教在中國開闢第一個教區——江蘇教區,並與1853年在上海建造大陸第一座正式聖公會教堂——救主堂。
- 1862年,英國傳教士包爾騰,美國傳教士施約瑟來至北京傳道,從事於翻譯聖經工作。1872年包施二人在北京出版《教會禱文》、這是他們合作的精結。之後包爾騰與施約瑟以其為範本,於1879年與
- 1880零年分別為自己教區在香港與上海出版了《教會禱文》。
- 1866年,美國聖公會在上海創立第一所教會醫院——同仁醫院,也成為以後聖約翰大學的附屬醫院。
- 1870年,美國聖公會差會組成婦女傳道會,在中國進行宣教工作。
- 1879年,江蘇教區主教施約瑟將原來的兩所聖公會學校培雅書院和度恩書院合併成聖約翰大學,該校成為後來民國時期中國最優秀的高等學府之一。
- 1897年,在上海召開第一次的中國與日本主教會議上,西方宣教士建議把中國安立甘教會命名為「崇古教會」,此建議不獲所有教區通過,故在 1899年的主教會議中保留「安立間」與「安立甘」兩詞作為「Anglican」的中譯。
- 1909年3月27日至4月6日,全國主教與聖品,平信徒在上海召開會議,草擬聯合教會的憲綱與規例,通過採納「中華聖公會」為聯合組織的名稱。至此,「聖公會」正式成為安立甘教會的中文名稱。
1912年至1958年,中華聖公會已進入成立階段。布道事業,更形發達,中央神學院,書籍委員會,聖公會報,及各種事業,均於此時期之首十年內次第舉辦。教區數目在本期內增加二處;1936年分華西教區為東川及西川兩教區,1947年成立雲貴教區。並開設陝西傳道區(1916)和南寧傳道區(1947)。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港粵教區則分為大陸(廣東)的華南教區和香港、澳門的港澳教區。同時,主教空缺的雲貴教區和南寧傳道區由主教院代管。
- 1912年4月18至26日,英、美、加拿大差會在中國所設立11位教區主教、39位聖品(其中19位是中國人)和32位平信徒(其中28位是中國人),羣聚上海聖約翰大學成立中華聖公會總議會,是為中華聖公會產生之期。華北教區主教史嘉樂當選為議會主席。總議會第一屆會議任命一個委員會制訂新的聖公會憲綱、憲章、規例三大檔案,是為教道、教政、教儀之基礎,以便有步驟地開展教務和傳道工作。
- 1915年,第二屆總議會提出了憲章規章的草案,還提出擬開辦一所中央神學院,專為培養聖職人員,會議決定在陝西建立新的傳道區。
- 1918年,第三屆總議會選出浙江教區的沈載琛為第一位中國籍副主教。
- 1924年,第五屆總議會成立公禱書常備委辦,參照英美公禱書譯本,並各教區、轄境的版本,預備中華聖公會公禱書之範本。
- 1929年,鄭和甫被祝聖為河南教區副主教,次年參加蘭柏會議,成為第一位參加蘭柏會議的中國籍主教。
- 1930年,第七次普世聖公會蘭柏會議上,中華聖公會正式被承認為普世聖公會中的一個獨立教省。
- 1933年,鄭和甫被接任為河南教區主教,成為第一位中國籍正權主教。
- 1947年,第十屆總議會時,設立「中央辦事處」為總議會及全國性各項事業輔助執行機構。
- 1948年,鄭和甫主教當選中華聖公會主席主教,成為中華聖公會歷史上首任中國籍主席主教。
- 1948年,鄭和甫大主教、陳見真主教、張光旭主教代表中華聖公會參加第八次蘭柏會議,張光旭主教在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講道,時任愛丁堡公爵夫人伊利沙伯公主殿下(後來登基為伊利沙伯二世)在台下聆聽,並號召全英國信徒收聽。會議同時否認港粵教區何明華主教按立李添嬡的女性牧師聖職。
- 1950年,陳見真主教當選中華聖公會主席主教。
- 1955年,中華聖公會祝聖最後一批主教,即丁光訓為浙江教區主教,劉玉蒼和薛平西為福建教區副主教。
- 1956年5月,中華聖公會在上海聖三一堂召開主教院暨常務委員會聯席會議,這是最後一屆總議會會議。
- 1958年,中華聖公會停止活動。
Remove ads
英美兩國在中國之傳教工作 (1835-1958)
來源:[1]
- 傳教站:綿州(1894),綿竹(1894),安縣(1894),新都(1894),中江(1903),德陽(1903),茂州(1906)成都(1910),漢州(1913)
- 教堂:閬中楊天井街閬中聖約翰座堂、綿陽通聖街涪城區福音堂、成都皮房街成都聖約翰堂、閬中三一堂、廣漢福音堂、江油福音堂、綿竹福音堂、綿竹聖多馬堂、重慶萬州區福音堂
- 學校:天道學堂(West China Diocesan College)、華英小學(今綿陽南山中學)、華西協合大學(與另外四個新教差會分享)
- 醫院:保寧仁濟醫院,綿竹教會醫院(General Hospital, 1911)
- 補說:1936年分作兩個教區:東川教區(Diocese of East Szechwan)和西川教區(Diocese of West Szechwan)
Remove ads
- 傳教站:泰安(1878),平陰(1879),威海衛(1901),兗州(1909)濟南(1916)煙台(1874)、
- 教堂:
- 學校:泰安中學
- 醫院:平陰廣仁醫院(St. Agatha’s),兗州廣仁醫院(St. Luke’s Hospital)
- 傳教站:福州南台(1850),福寧(霞浦,1882),古田(1889),連江(1887),羅源(1889),興化(莆田,1893),建寧府(建甌,1894),寧德(1896),屏南,福清(1896)、浦城(1908),崇安(武夷山)
- 教堂:福州蒼霞洲基督堂、施埔真學堂、華林坊道源堂、倉前樂群路聖約翰堂(石厝堂)、嶺後聖保羅堂、公園路聖三一堂、黃巷萃賢堂、塔亭明道堂;下江牧區:閩安堂、玉田堂、亭江堂;過江牧區:慕天堂、南嶼堂、半嶺堂;福清道源堂,霞浦萃賢堂,涵江鎮前堂,松谿縣宣道堂
- 學校:福州福建協和大學、公園路三一中學、嶺後陶淑女中、尋珍女中
- 醫院:福州柴井醫院(Christ’s Hospital, 1899),福清惠愛醫院,普愛女醫院,連江普孺醫院,霞浦聖教醫院(Universal Aid Hospital, 1890),屏南潘美顧女醫院,寧德婦幼醫院,建甌基督教男醫院(Kienning Christian Hospital, 1898),建寧婦幼醫院,莆田聖路加醫院(St. Luke’s Hospital),華實產科醫院,仙遊聖路加醫院,羅源聖教女醫院。
- 傳教站:桂林(1899),衡州(1910),永州(1916)、江華(1929),寧遠(1922),道州(1923),永明(1934),全州(1928),灌陽(1932)
- 教堂:桂林東洲堂,衡州江東岸廖家碼頭諸聖堂
- 學校:
- 醫院:桂林道生醫院
- 傳教站:蕪湖 the Lion Hill Compound,安慶,九江,南昌
- 教堂:安慶 大二郎巷聖救主座堂 the Cathedral of St. James (the Bishop's Chapel),鐵佛庵天恩堂,後營百花亭成仁堂聖誕堂;蕪湖 花津橋石橋港聖雅各堂 St. James' Church,周家山 the Sisters of the Transfiguration's St. Lioba's compound 聖愛堂 St. Lioba's Church,獅子山 Lion Hill St. Mark's Church (a chapel which served partly as chapel for St. James' School and partly for English services for the foreign community);九江 復生堂 St. Paul's Church;南昌 宏道堂;牯嶺 耶穌升天堂 the Church of the Ascension, at Kuling
- 學校:蕪湖 獅子山 Lion Hill 廣益中學(聖雅各中學 St. James' School)、花津橋石橋港 St. James' Middle School、周家山聖愛小學 St. Lioba's School;安慶 聖保羅中學 St. Paul's School、培媛女中 St. Agnes' School
- 醫院:安慶 同仁醫院 St. James' Hospital
- 傳教站:雲南府(昆明,1915)
- 教堂:昆明聖約翰堂
- 學校:
- 醫院:昆明惠滇醫院(General Hospital, 1916)
中華聖公會教區
- 江蘇教區 Diocese of Kiangsu, 1844
- 港粵教區/華南教區Diocese of Victoria/ South China, 1849
- 浙江教區Diocese of Chekiang, 1872
- 華北教區Diocese of North China/ Hua Pei, 1880
- 東川教區Diocese of East Szechwan , 1895
- 鄂湘教區Diocese of Hankou , 1895
- 山東教區Diocese of Shantung, 1903
- 福建教區Diocese of Fukien/Fujian, 1906
- 桂湘教區Diocese of Kui Hsiang/ Kwangsi-Hunan/ Guangxi-Hunan , 1907
- 河南教區Diocese of Henan, 1909
- 皖贛教區Diocese of Anqing, 1910
- 陝西佈道區Diocese of Shaanxi, 1916
- 西川教區Diocese of West Szechwan, 1936
中華聖公會總議會
中華聖公會總議會包括兩院:由各教區主教、副主教組成的主教院和由各教區聖品和平信徒代表組成的代表院。總議會設主席主教、常務委員會和若干專門委員會,負責處理各種教務。各教區設教區議會,每個教區又分成若干牧區。每三年總議會集會一次,參加會議的除了所有教區的主教外,每個教區再推派4名聖品人(神職人員)和4名平信徒代表參加。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