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欧盟关系

双边关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欧盟关系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歐洲聯盟關係(常被簡稱為中歐關係歐中關係)建立於197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歐洲聯盟最大貿易夥伴[2],歐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3]

快速預覽 歐盟,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自2019年3月以來,歐盟一直將中國稱為「溝通合作夥伴、經濟競爭者、體制性對手」 [4][5]。 2020年12月,歐盟和中國宣布達成一項於2013年首次啟動的投資協議,即《中歐全面投資協定[6]。 2021年3月,有報導稱,鑑於中國對歐洲議會議員、歐洲委員會政治與安全委員會和歐洲智庫實施制裁,該交易能否在歐洲議會獲得批准存在嚴重疑慮[7][8]。2021年5月,歐盟委員會宣布了在經濟戰略領域減少對中國依賴的計劃。同月20日,中歐投資協定因中國新疆人權問題中國對歐洲人士的制裁,被歐洲議會無限期凍結[9][10]。歐盟對中國實施了武器禁運和多項反傾銷措施。

Remove ads

政情比較

更多資訊 歐洲聯盟, 中華人民共和國 ...
Remove ads

歷史

冷戰後,發展同歐洲關係不是中國外交的重點。相比之下,中國傾向發展中美關係中日關係和同其他亞洲國家關係。然而由於經濟交流增加,並且雙方都開始致力於建立多極化世界體系,中歐關係發展迅速。儘管有歐盟對中國武器禁運,歐洲領導人仍積極面對中國。中國經濟增長,其中的市場令歐洲的資本家垂涎,而中國企業家也積極開拓歐洲市場。

1975年5月6日,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外交關係。[16]1975年10月7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兼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會見英國保守黨上議院領袖卡林頓等時稱:現在人們有一個概念,説什麼叫戰略武器,如像只有核武器是戰略武器;我們看這個概念不一定準確;如果是那樣,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沒有戰略武器了;恐怕常規武器也是屬於戰略武器的戰爭;我們對歐洲的團結、歐洲的強大是採取積極態度的;歐洲本身的團結、歐洲本身的強大,不單對蘇聯是一種制約力量,而且同美國建立平等的夥伴關係也需要歐洲本身的團結;所以,我們積極評價你們通過公民投票留在了共同市場;西歐還需要在聯合的道路上前進,這當然是困難和複雜的,但看來必須走這一條路[17]:41

1978年12月4日,鄧小平在會見法國外貿部部長德尼奧時稱:中國同法國等西歐國家間的合作,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我們需要與歐洲合作,也可以説,歐洲也需要與我們合作,相互需要;當然放寬一點説,如果中國、歐洲、日本、美國幾家合作好一點的話,對世界和平和世界穩定就很有益處[17]:198

1983年11月1日,中國與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分別建立外交關係[16]

歐盟對中國興趣巨大,因此1990年代歐洲政府頻繁訪華。中國歐洲的貿易增長高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從1985年的143億美元增長達1994年的456億美元,翻了兩倍。[18]現時,中歐貿易額每天15億美元。[19]然而同期中歐的軍事政治合作進展甚微。[原創研究?]

1998年,中歐建立面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的建設性夥伴關係。2001年,中歐建立全面夥伴關係。2003年,中歐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16]

2018年10月16日,歐盟海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首次舉行聯合軍演。演習在吉布提軍事基地舉行。阿方索·佩雷斯·德南克拉雷斯海軍少將表示,目前正在為與中國海軍未來的演習做準備[20][21]

2019年3月,歐盟委員會在《歐盟—中國戰略展望》中承認中國是合作夥伴的同時首次稱中國是系統性競爭對手。[22]

中國向受COVID-19大流行影響的歐盟國家提供醫療援助和物資[23][24]。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何塞普·博雷爾警告說,存在「地緣政治因素,包括通過旋轉,慷慨政治爭奪影響力。」博雷爾還表示,「中國正在積極宣傳,與美國不同,它是一個負責任和可靠的夥伴。」[25]2020年中歐領導人會晤期間,歐洲委員會主席米歇爾在對華關係上表示[26],「歐洲是參與者,不是競技場」。2020年12月,歐盟宣布原則上締結《全面投資協定》。一些分析師表示該協議可能會損害與美國的關係。

2021年,立陶宛中國台灣人權問題上的外交爭端蔓延到歐盟其他國家,當時中國禁止進口含有立陶宛零件的商品,這可能會破壞共同市場的綜合供應鏈。 歐盟駐華大使尼古拉斯·查普伊斯支持立陶宛,並試圖代表立陶宛進行干預。 中國歐盟商會會長稱中國政府的舉動「史無前例」。 德國、法國和瑞典的主要公司都受到了禁令的影響[27]。德國工業聯邦協會將禁令描述為「毀滅性的烏龍目標」[28]。然而,2022年,德國商會警告立陶宛,如果與中國的關係得不到改善,德資工廠將被關閉。

2021年4月21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向歐盟27國的領袖致函,內部報告指出歐盟和中國有根本分歧,包括經濟制度、全球化管理、民主及人權等[29]。報告認為中國政府過去兩年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統治下趨向專政,進一步加強控制國內社會以及打壓新疆西藏香港,為中歐關係帶來負面影響。報告亦關注南海和平穩定台灣海峽緊張局勢[30][31]。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稱,中歐關係不應隸屬於任何大國關係;歐美關係變化不應影響中歐關係,更不應以犧牲對華關係為代價[30]

2021年5月,彭博新聞社分析,歐盟採取更強硬態度面對北京,與中國關係急轉直下,向美國陣營靠攏。[32]5月4日,歐盟首席貿易代表證實歐盟方面已經暫停認可中歐投資協議的程序。[33]5月15日,歐洲議會議員米克·華萊士表示,歐盟應該在對華關係上保持獨立自主。華萊士認為,歐洲人太聽任自己被美國人擺布,並批評歐盟缺乏獨立性、力量及領導力。[34]

2022年4月,暫停兩年的中歐領導人會晤以線上視頻方式再次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後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進行視頻會談,雙方就俄烏戰爭中歐投資協定問題、歐洲對華政策等問題進行了洽談[35][36]

2023年2月16日至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派團赴匈牙利、德國、歐盟和北約總部舉行機制性對話磋商。[37]

2022年12月1日,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訪華,與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38][39]

2023年4月5日,法國總統伊曼努爾·馬克龍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一同訪華,馮德萊恩與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40][41]

2023年7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周六與法國經濟財政部長布呂諾·勒梅爾會晤時表示,中國希望法國能夠幫助「穩定中歐關係的基調」[42]

2023年10月12日至14日,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邀請,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歐盟委員會副主席何塞普·博雷利訪華,並舉行第十二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43]

2023年11月24日中國宣布從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1月30日期間,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和馬來西亞六國試行入境15日內免簽政策[44]

2023年12月7日,第24次中國—歐盟領導人峰會在北京舉行。峰會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共同主持,這是自2019年以來的首次線下舉行的中國—歐盟領導人峰會,同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米歇爾和馮德萊恩舉行會晤[45][46]

2024年3月18日至19日,中歐舉行金融工作組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和歐盟委員會金融穩定、金融服務和資本市場聯盟總司長約翰·貝里根共同主持[47]

2025年4月11日,歐洲理事會發言人表示,計劃7月下旬本應在布魯塞爾舉行的中歐峰會在北京舉行,歐盟領導人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計劃到訪北京與習近平面談。[48][49]

2025年5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同歐洲理事會主席安東尼奧·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互致賀電,慶祝中國和歐盟建交50周年。[50]同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記者會上證實,經雙方商定,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51]中方歡迎歐盟領導人適時聯袂來華舉行新一次中歐領導人會晤,雙方還將舉行戰略、經貿、綠色、數字等高層對話。[52]

2025年7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親自向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雅·卡拉斯透露,由於擔心美國將戰略重點轉向中國,中國不會讓俄羅斯輸掉與烏克蘭的戰爭[53]

2025年7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舉行第二十五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54]

Remove ads

貿易

Thumb
在德國奧伯豪森境內的中歐班列集裝箱貨物列車(2016年)

歐盟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歐盟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55][56],而在2020年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57]。大多數的貿易來自工業及加工貨品。2009及2010年,歐盟出口中國貨品總值增至38%,至於中國出口歐洲增至31%。[55]

更多資訊 貿易方向, 商品 (2020)[2] ...

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歐洲之間大幅提升了的鐵路貨運量。據日本時報報道,2014年至2017年,中國和歐洲之間的貨運列車數量增長了近12倍,達到3673列,其中三分之二的列車目的地是歐洲。2018年前8個月的貨運量已經超過了2017年全年的貨運量。是有日本企業負責人對中國記者表示,「一帶一路」為日本和韓國的大型航運商提供了第三種選擇[59]

2020年12月30日,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60],但協定因中國新疆人權問題中國對歐洲人士的制裁,在2021年5月被歐洲議會無限期凍結[9]

2020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歐盟從中國進口商品3835億歐元,比上年增長5.6%;向中國出口商品2025億歐元,增長2.2%[2]

2021年3月30日,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鋁合金型材徵收反傾銷稅,稅率從21.2%到32.1%不等[61]

2021年,歐盟與中國的貿易逆差擴大至2,490億歐元。[62]

2023年8月,歐聯委員會副主席兼貿易專員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斯表示,稱「中歐貿易關係非常不平衡。中國擁有巨額貿易順差」,「而且中方的開放程度與歐盟方面的開放程度並不相同」。[63]中國回應稱中國從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客觀結果,指歐盟收緊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是造成貿易不平衡的直接原因,認為歐盟若要解決貿易不平衡,就不應指責中方,而應取消對華出口限制。[64]

2023年,歐洲進口的新電動車中,8%是中國的品牌[65]。9月13日,歐盟高級官員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補貼展開調查[66]中國商務部表示高度關切和強烈不滿,[67]10月4日,歐盟委員會正式發布公告,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純電動載人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中國商務部再度表示強烈不滿。[68]2024年7月起,歐盟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暫時徵收最高達25%的額外關稅[69]。中國就歐盟電動汽車臨時反補貼措施在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訴訟。[70]

2024年10月4日,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補貼國內電動車產業造成不公平競爭,經過長達一年的反補貼調查後,歐盟成員國表決批准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關稅,除了現有的對中國新能源車徵收10%關稅外,歐盟委員會還可以隨時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35%的反補貼關稅[71]10月8日,中國商務部決定對從歐盟進口的白蘭地採取臨時反傾銷措施,稅率從30.6%到39%不等。從10月11日起,進口歐盟白蘭地的經營者必須向中國海關繳納相應保證金。[72][73]。10月31日,歐盟以應對中國政府大規模公共補貼為由,正式對從中國進口的新能源汽車徵收額外的附加費,從10%的稅收基礎上加收最多達35%的附加費,即加徵最多45.3%的關稅。[74]11月15日,中國商務部對原產於歐盟的白蘭地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75]2025年7月5日起,中國要求歐洲白蘭地出口商提高對華出口價格,否則會被徵收最高達34.9%的反傾銷稅。[76]

美國特朗普第二任期全球開展關稅戰的情況,2025年4月8日,商務部長王文濤與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事務的委員馬羅斯·謝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舉行了視頻會談,就市場准入和電動車最低售價啟動談判。[77][78]

2025年7月8日,時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歐洲議會演講時指出,中國現在對歐盟有極大的貿易順差,並將此現象歸因於目前中國政府大規模的補貼與歐盟企業進入中國所面臨的較高的難度,因此歐盟要求中國政府讓歐盟企業與中國企業能公平競爭,並放鬆對稀土元素的出口管制。[79]

太空合作

2024年1月9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歐洲太空總署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聯合研製的高能天體物理的X射線天文衛星「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80]。愛因斯坦探針衛星能針對軟X射線開展快速時域巡天監測,以幫助科學家系統性地發現和探索宇宙高能暫現天體,特別是更暗弱、遙遠或稀有的劇變天體。

協議

中歐關係始於1985年中歐「貿易與合作協議」。從2007年起,雙方開始談判提升關係到新的合作夥伴層面,目前已經有20多個項目的談話和協定簽署,涉及環保、教育等領域。[81]

更多資訊 簽署日期, 名稱 ...

紡織品衝突

1995年烏拉圭回合《紡織品與服裝協議》(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規定,將於2005年1月1日取消這類配額。歐盟和美國的生產商發出了風暴警告,要提防來自中國的紡織品大潮,歐盟委員會5月27號宣布,要求與中國就T恤和麻紗兩類紡織品進口問題在世貿組織框架內進行正式磋商,從而啟動了有關的「緊急特保」程序。[來源請求]

根據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定,當有世貿成員國提出與中國就某種商品的貿易進行談判時,雙方的談判期為15天,中國應自願將兩項產品的出口增長控制在7.5%以內,否則歐盟將單方面採取限制行動,星期五是歐盟和中國談判的最後期限。[來源請求]

武器禁運

Thumb
颱風戰鬥機 面臨對中國的出口禁運

中歐關係一個爭議的焦點便是歐盟對中國武器禁運。[原創研究?]

作為對1989年六四事件的回應,歐盟基於1998年《歐盟國家武器出口行為準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武器禁運。但由於具體規定含糊不清等原因,所謂的禁運並不徹底。[84]

但自2000年之後,一方面一些歐盟成員國由於希望從中國爭取銷售市場而提出解除禁運,支持者包括法國前總統希拉克,他認為禁運未能反映出現時的地緣政治;另一方面,同樣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的美國擔憂,歐盟解除對中國武禁後,會產生技術轉移,使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力增強。

新疆人權問題

2021年3月22日,歐洲聯盟聯合美國英國加拿大宣佈因維吾爾族人權問題對4名中國官員,包括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政法委書記朱海侖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王明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委、中國新建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君正,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安廳廳長陳明國與1個實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公安局實施制裁,而中國政府則對中國作出種族滅絕指控的10名歐洲國家人員,包括歐洲議會對華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歐洲議會議員米高·蓋勒、歐洲議會人權小組副主席拉斐爾·格魯克斯曼伊爾汗·庫楚克米里亞姆·萊克斯曼荷蘭議會議員舍爾德·舍爾德瑪比利時議會議員塞繆爾·科格拉蒂立陶宛議會議員多維爾·薩卡利埃內德國學者鄭國恩瑞典學者葉必揚和4個歐洲實體歐盟理事會政治與安全委員會歐洲議會人權分委會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丹麥民主聯盟基金會實施制裁作為反制[85][86][87][88]。由於不滿反制裁,歐洲議會臨時取消了一個有關中歐投資協定的審議會。路透社認為,中歐雙方互相施加制裁後協定命運堪憂。[89][90]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表示,「若有人執意要搞對抗,責任所在,不敢有負國民,別無選擇,惟有奉陪。」[91]法廣稱不具名的分析人士認為,「北京罕見地強硬做法,等於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92]

2025年4月30日,中國解除對五名歐洲議會議員實施的制裁。[93]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