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秘魯關係

双边关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秘鲁关系
Remove ads

中國—秘魯關係(西班牙語:Relaciones China-Perú)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秘魯共和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兩國於1971年11月2日建交,並互設使領館。1990年代以來,中秘兩國高層互訪頻繁。2008年11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秘期間,中秘宣布建立戰略夥伴關係。2013年4月秘魯總統奧良塔·烏馬拉訪華期間,雙邊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16年9月14日,秘魯總統佩德羅·巴勃羅·庫琴斯基就任總統之後的首次出訪就選擇了中國,並親自邀請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2016年在秘魯舉行的APEC峰會[2]

快速預覽 中國, 秘魯 ...

中國是秘魯全球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秘魯是中國在拉丁美洲的第六大貿易夥伴。2009年4月,中秘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並於2010年3月正式生效。二國雙邊貿易額從2007年的60.1億美元增至2015年的144.7億美元,其中中方出口63.5億美元,進口81.2億美元。中方主要出口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紡織品、服裝等,從秘魯主要進口魚粉和銅、鐵等礦產品,超過170多家中國企業在秘魯設有辦事處。[3]

兩國外交部於1992年建立政治磋商制度,迄今已舉行九次政治磋商。在文化、教育、科技、旅遊、軍事方面也有往來。至今為止,已有中國60多個團組曾訪問秘魯。2008年2月,秘魯海軍「莫延多」號訓練艦訪問上海並在香港停靠。2009年12月,中國海軍艦艇編隊訪問秘魯。2010年11月,兩軍在秘魯舉行代號「和平天使-2010」人道主義醫療救援聯合作業。2015年,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赴秘執行「和諧使命—2015」任務。[4]

Remove ads

歷史

Thumb
上海世博會秘魯國家館

秘魯為拉丁美洲華人集中的國家之一。自開始即有中國商人、工匠、水手、僕役到秘魯經商或做工。秘魯廢除奴隸制後自中國招募華工代替黑奴,承擔墾荒、築路、開礦、建港工作。1849年10月首批75名華工抵達秘魯開啟了「契約華工」的歷史。1856年秘魯在香港設立領事館;1874年6月26日,中秘二國代表在天津簽訂《中秘友好通商行船條約》,宣布兩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與此同時抵秘華人人數達9萬人,形成第一波抵秘的中國移民高峰。1878年清政府任命陳蘭彬為駐西秘三國首任公使,因秘智太平洋戰爭陳未能抵秘呈遞國書。1881年鄭藻如被任命為第二任駐美西秘三國公使,並於1884年6月抵秘,清朝政府正式設立駐秘魯公使館。[5]

1913年中華民國與秘魯建立外交關係。由於秘魯政府採取限制政策,來秘華人漸減。據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駐秘魯使館統計,1925年居秘華僑華人總數為4萬5千人左右,1927年減少至1萬餘人。1929至1933年大蕭條期間居秘華僑華人總數約7~8千人。1944年9月1日,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公使館升格為中華民國駐祕魯共和國大使館,並派駐大使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移居和返回秘魯的華僑華人漸漸增多,成為第二波中國移民潮。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會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同年11月2日,秘魯與中華民國斷交,並在同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6]

隨着中國的「改革開放」特別是1980年代後期,中國公民到秘魯探親訪友、投資經商、定居的人數明顯增多。據秘魯移民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從1990年至2003年,秘魯移民局已發放中國移民和非移民居留簽證近20,000份,其中近600人加入秘魯國籍。截至2004年,秘魯華僑華人有10萬人,華裔人數超過120萬,已有生活七代的華人。2008年11月,中秘宣布建立戰略夥伴關係。2013年4月雙邊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7]

Remove ads

政治關係

中秘二國領導人自1990年代開始進行互訪,截至2004年為止,秘魯眾議長阿爾瓦拉多、第一副總統兼參議長聖羅曼、總統藤森托萊多、第一副總統馬克斯、國會第一副主席托雷斯和安普里莫先後訪問中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田紀雲、國務委員羅干李貴鮮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慕華、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陳奎元先後訪問秘魯。[4]

更多資訊 時間, 秘魯 ...
Remove ads

經貿關係

貿易額

Thumb
利馬唐人街入口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秘魯共和國建交以前雙邊貿易額每年僅幾百萬美元,兩國間只有少量的民間貿易。1971年建交當年,中國首次自秘魯購買魚粉15萬噸使當年雙邊貿易額增至1930萬美元,自1980年代以後中國一直為秘魯魚粉的最大出口地。中秘二國1980年雙邊貿易額為1.15億美元,1991年首次超過3億美元,2000年為7.04億美元;到2003年雙邊貿易額達11.14億美元,中國成為秘魯第三大貿易夥伴,到2004年雙邊貿易額達19.429億美元(中國商務部統計),中國成為秘魯第二大貿易夥伴。2011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秘魯第一大貿易夥伴[8]。2014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秘魯最大的出口市場,超過170多家中國企業在秘魯設有辦事處[2]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秘魯共和國於1983年成立了政府間的「經濟貿易混合委員會」,協調雙邊經貿關係。中國主要向秘魯出口輕工業品、化工原料、機械設備、紡織品、電器電子產品、焦炭醫藥和工農具等,主要自秘魯進口魚粉飼料鐵礦砂等,中秘貿易中國曆年都為逆差。2007年,二國雙邊貿易額從的60.1億美元[註 1],其中中國向秘魯出口16.7851億美元,自秘魯進口43.3636億美元[9]。2022年雙邊貿易額增至376.43億美元,其中中方出口135.32億美元,進口241.11億美元[4]

Remove ads

自貿區

2007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訪問秘魯,與秘總統阿蘭·加西亞·佩雷斯共同宣布年內啟動中秘自貿區聯合可行性研究。同年8月,聯合研究結論表明,中、秘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建立自貿區將產生雙贏結果。9月7日,在悉尼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秘魯總統加西亞共同宣布啟動中秘自貿區談判。2008年11月19日,胡錦濤在對秘魯進行國事訪問期間,與秘魯總統加西亞共同宣布中國-秘魯自貿協定談判成功結束。2009年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和秘魯副總統路易斯·詹彼德里·羅哈斯共同見證下,雙方在北京簽署自貿協定。2010年3月1日,兩國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生效。[10][11][12][13]2024年11月14日,中國與秘魯簽署中秘自貿協定升級議定書。[14]

  • 貨貿方面,中秘雙方將對各自90%以上的產品分階段實施零關稅,中方受益的行業有輕工、電子、家電、機械、汽車、化工、蔬菜、水果等,秘方受益的行業有魚粉、礦產品、水果、魚類等;
  • 服貿方面,雙方將在各自對世貿組織承諾的基礎上,相互進一步開放服務部門;
  • 投資方面,雙方將相互給予對方投資者及其投資以准入後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和公平公正待遇,鼓勵雙邊投資並為其提供便利等。[15]
Remove ads

文化交往

Thumb
秘魯華人社團

2005年6月,中秘簽署《關於支持在秘魯合作建設孔子學院的諒解備忘錄》。2007年12月,中國國家漢辦秘利馬天主教大學阿雷基帕大學皮烏拉大學里卡多·帕爾瑪大學分別簽署設立孔子學院的協議。[16]

重大事件

汶川大地震

中國四川省於2008年5月12日發生黎克特制8級大地震,而秘魯亦為地震多發國。秘魯政府5月16日頒布最高政令,宣布5月19日為「全國哀悼日」,以悼念中國在汶川地震中的遇難者。這是秘魯第一次為外國遇難者宣布「全國哀悼日」,頒布政令時間甚至早於中國(中國於5月18日宣布5月19日至21日三天為全國哀悼日)。由秘魯總統阿蘭·加西亞、政府總理豪爾赫·德爾卡斯蒂略以及外交部長、司法部長和勞工部長共同簽署的最高政令說:「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中國的強烈地震,不僅是這個亞洲國家的災難,也是全人類的不幸。秘魯政府對如此慘重的人員傷亡表示哀悼,將宣布5月19日為全國哀悼日。」根據這項政令,在哀悼日,秘魯高級官員將通過中國駐秘魯大使館向中國地震中的死難者誌哀,全國所有政府機構、軍事設施、警察機關,以及所有秘魯在國外的外交機構都將降半旗。[17]

APEC峰會

2016年9月14日,秘魯總統佩德羅·巴勃羅·庫琴斯基親自邀請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2016年在秘魯舉行的APEC峰會[2]。2024年,習近平到秘魯出席APEC峰會,期間與秘魯總統迪娜·博魯阿爾特共同為錢凱港開港[18]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