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歷代治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歷代治世,包含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治世或盛世

更多資訊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

受到後世公認的盛世有三次,即西漢的「文景之治」到「漢武盛世」,唐代從「貞觀之治」到開元天寶時的盛世,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1]。此外,還有認同度不高的明代仁宣之治[參1][參2]。其中漢朝與唐朝之盛世又被合稱為漢唐盛世

Remove ads

夏商周時期

  • 少康中興(夏朝,?-?),少康起兵殺死了寒浞,復興夏朝。
  • 盤庚中興(商朝,約前1300年 - 約前1292年),盤庚遷都,使商朝呈現社會穩定。
  • 武丁之治(商朝,約前1250年 - 約前1190年),商朝的極盛時期。
  • 成康之治(周朝,約前1043年-約前1005年),平定管蔡之亂,實行封建制度,討伐外族;成康時期,社會繁榮,經濟發達。到了昭穆時期,國力擴展,開拓疆土,奠定中國基礎版圖。
  • 宣王中興(周朝,約前828年 - 約前797年),周宣王整頓政務,周朝從周厲王的暴政中恢復,王室的威信提高,社會穩定。

漢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

  • 太康之治(晉朝,280年-289年),晉武帝,統一全國之後,西晉出現了短暫的穩定局面,經濟和農業得以恢復。
  • 元嘉之治(南朝劉宋,424年-450年),南朝劉宋宋文帝在位期間,政治清明,並推行改革,南方出現了安定的局面。
  • 孝文改革(北魏,471年-499年),北魏孝文帝推行全面漢化改革,北魏出現了文化和政治上的繁榮,但也為它後來的分裂埋下了隱患。
  • 永明之治(南朝南齊,482年-493年),南朝齊武帝和北朝修好,停止了大規模的戰爭,對內提倡教育,整飭吏治,南齊出現穩定局面。
  • 梁武之治(南朝梁朝,502年-549年),梁武帝在位期間,南方梁朝出現的安定局面。但梁武帝過度信佛,雖導致佛教繁榮,卻也增加了賦稅負擔,為後來的侯景之亂埋下了禍根。
  • 天嘉小康(南朝陳朝,559年-566年),陳文帝在位期間南方陳朝出現的富裕局面,江南的經濟從侯景之亂中得以恢復。

隋唐時期

  • 開皇之治(隋朝,581年-604年),隋文帝在位開創的治世,政治安定、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
  • 武德之治(唐朝,618年-626年),唐高祖在位開創的治世,政治安定、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
  • 貞觀之治(唐朝,626年-649年),唐太宗虛心納諫,改革內政,發展生產。
  • 永徽之治(唐朝,649年-683年),唐高宗在位時期,大體繼續太宗時期的施政方針,唐朝彊域達到最鼎盛的時期。
  • 武周治世(武周,683年-705年),武則天在位時期,時期延續高宗時期的施政方針。
  • 開元盛世(唐朝,712年-755年),唐玄宗在位時期,唐朝國力達到全盛,但晚年引發安史之亂,之後國力中衰。
  • 元和中興(唐朝,805年 - 820年),唐憲宗在位時期,暫時穩定了各地藩鎮割據局面,河朔三鎮節度使名義上歸順朝廷,唐朝進入了安史之亂以後的一段穩定局面。
  • 會昌中興(唐朝,840年 - 846年),唐武宗在位時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打壓佛教以增加政府的稅收,鞏固了朝廷的威信。
  • 大中之治(唐朝,846年-859年),唐宣宗於中唐時期的治世,內部相對穩定,平息黨爭,外部有歸義軍收復河西的部分地區。
Remove ads

宋元時期

Remove ads

明清時期

  • 洪武之治(明朝,1368年-1398年),明太祖在位時期的治世。
  • 永樂盛世(明朝,1402年-1424年),明成祖在位時期征討蒙古、越南,修理內政,國力強盛,國力達到頂峰。
  • 仁宣之治(明朝,1424年-1435年),明仁宗明宣宗在位時期,繼續平穩,國家持續發展。
  • 弘治中興(明朝,1487年-1505年),明孝宗在位期間,明朝進入了中期的富裕、安定時期。
  • 嘉靖中興(明朝,1521年-1542年),明世宗在位期間,嘉靖帝厲精圖治,明朝平穩發展。
  • 隆慶新政(明朝,1567年-1572年),明穆宗在位時期,俺答封貢,政策方面有隆慶開關
  • 萬曆中興(明朝,1573年 - 1582年),明神宗在位的早期階段,張居正改革讓財政收入增加,邊境和內部都比較穩定。但明神宗在位後期,長期不理政務,導致明朝在中興之後迅速衰落。
  • 康乾盛世(清朝,又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經濟繁榮的局面,亦可指從康熙元年(1662年)到嘉慶四年(1799年)這一段時期[參3],在該段時期,清朝的國力達到鼎盛,局勢較為穩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國家財富有所積累,國防力量也相對強大,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處於上升狀態,時間跨度134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參4],其繁華富裕的程度也在中國歷史上亦有相當地位,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參5][參6][參7]
  • 同光中興(清朝,1864年-1894年),同治在位時期及光緒在位的前期,清朝學習西方,引進外資,施行洋務運動,國力相對提升,並建立了北洋水師、在鎮南關擊敗法軍、在西北平息了叛亂。
Remove ads

爭議

中國歷史學家白壽彝認為明朝永樂盛世「被當時的人民群眾斷然否定」以及「唐賽兒起義是人民群眾對永樂太平盛世的斷然否定,是對朱棣『以愛民為本』的統治的恰當評價[參8]。」

部分學者對清朝康乾盛世是否真的存在尚存爭議[參9]。有說法認為雖被稱為盛世,但是縱觀此時期幾乎是民變迭起,而且規模也愈來愈大[參10][參11],特別是後期爆發的苗民起義白蓮教大起義給予了清朝統治以有力的打擊,使清朝從此陷入風雨飄搖,認為在一定程度了否定了盛世的說法[參12][參13]。然而歷史學家歐陽泰(Tonio Andrade)指出,從約1300年到1750年,中國和歐洲發生的戰爭數目大致相當,1750年後至1839年可被稱為「清朝大和平時期」,儘管該段時期民變不斷,且當中有些民變規模甚大,但是也比1200年後的中國歷代朝代的戰事少[參14]。亦有說法認為「盛世有陰影,衰世也有希望」,盛世不是「美哉善哉,萬事大吉。」在康雍乾時期,自三藩之亂平定之後,中原地區就沒有戰爭,國內也沒有長期和大型的戰爭,社會上就沒有大規模的破壞,因此社會安定,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參15]。《哈佛中國史》等著作將晚明到整個18世紀康乾盛世的發展稱為中華帝國的第二次商業革命,比宋朝時發生的第一次商業革命轉型幅度更大,其中商業化擴散至地方鄉村社會的情況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並認為清朝中期的中國大概是全世界最商業化的國家[參16]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