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電影製片廠
中華民國國營電影製片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電影製片廠,簡稱中製廠或中製,中華民國國營電影製片廠,前身是1933年成立的南昌行營政訓處電影股,1937年正式改名為「中國電影製片廠」,1949年隨中華民國國軍遷至台灣,1995年停止電影拍攝。該廠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最重要的製片和抗日宣傳機構,遷台後主要負責製作軍事相關影片。
歷史
1933年9月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政訓處電影股成立,被視為中國電影製片廠的前身。[1]1933年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江西廬山特別召見鄭用之,授權由鄭用之負責成立南昌行營政訓處電影股。南昌行營每月發給的經費是法幣2800元,鄭用之隨即先建立了一個放映隊和一個攝影隊,鄭用之任電影股股長,共12個人,負責拍攝有宣傳價值的新聞紀錄片和照片。為配合「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剿共政策,電影股以隨部隊到前線或到鄉下放映電影為主。由於1930年代電影在中國仍非常罕見,進入閉塞落後的鄉村和軍隊後便產生強烈的反響。此外,電影股還配合政治需要,拍攝了一些教育片、軍事新聞片及剿共記錄短片。[2][3][4]
1933年11月閩變爆發,電影股隨軍開赴福建工作。鑑於中華共和國政權有改換國旗、國號之舉,電影股刻意在各電影院放映中華民國國旗、孫中山遺像及蔣介石畫像,同時播放中華民國國歌唱片。1934年,電影股以怒潮劇社演員為班底,完成反共劇情片《光明》的拍攝。隨着國軍在1934年取得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的勝利,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出江西,南昌行營於1935年2月撤銷。電影股改由湘鄂贛三省剿匪總司令部政訓處管轄,隨軍遷往湖北漢口。到達武漢後,鄭用之開始計劃以電影股為基礎,籌建武漢電影製片廠。該計劃得到了副總司令張學良的支持,經張學良批可,按月撥發5000元特別辦公費用於電影製片廠籌建;20軍軍長楊森則將以每年只收一元的象徵性租金,將自家位於漢口江岸的花園租給鄭用之,用作電影廠籌建地。鄭用之陸續向德國、美國訂購全部有聲電影的各項設備,漢口攝影場初具規模。[2][5][6]:78-79
電影股放映隊在鄂、湘、贛等省城鄉所放映的影片,以上海聯華、明星兩大電影公司由萬氏兄弟所繪製的宣傳抗日的卡通片為主,新聞紀錄片則由電影股自行攝製。放映的作品都是在九一八事變後的,內容充滿抗日意識和中國軍民的民族義憤。為更好的為當地軍民接受,影片解說詞多採用鄂、贛等省口語。[2]
1937年,廠房建設完成;同年,盧溝橋事變爆發,鄭用之親率攝影師前往盧溝橋等戰地,拍攝日軍侵略行徑和中國軍隊奮勇抵抗的實況,編入新聞片中在各地上映。「八一三」上海保衛戰後不久,很多原上海電影界的很多導演、演員均退到武漢,加入鄭用之的團隊,如聯華電影公司首席導演孫瑜、藝華電影公司知名編導史東山、國立戲劇學校教務主任應雲衛及明星電影公司名編導洪深、朱石靈等;知名演員高占非、魏鶴齡、何非光、中叔皇、鄭君里、黎莉莉、舒繡文、王瑩、吳茵等;攝影師王士珍與吳蔚雲等;動畫製作人萬氏兄弟萬籟聲、萬籟鳴等,作曲家劉雪庵,聲樂家盛家倫等。為更好的承擔中國抗日戰爭宣傳工作,電影股正式改名為「中國電影製片廠」,鄭用之任廠長,羅靜予為副廠長,陽翰笙任編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隸屬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歸郭沫若的第三廳領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訓處於1938年1月在武漢擴大改組而成,時值國共第二次合作,國民黨人陳誠任部長,共產黨人周恩來、第三黨人黃琪翔任副部長。政治部內負責文藝、宣傳業務的是第三廳,廳長為郭沫若,陽翰笙任主任秘書。第三廳下設三個處,負責藝術宣傳的第六處由田漢領導;第六處第二科主管電影製作和放映,由鄭用之兼領。同時,怒潮劇社改由中國電影製片廠管理。[2][3][4][6][7]:59

鄭用之組織了幾支攝影隊,分赴各主要戰區,拍攝日軍飛機瘋狂轟炸平民區、人們扶老攜幼逃難的情景,以及台兒莊大捷、徐州會戰、南京大屠殺、武漢大轟炸、忻口血戰的鏡頭。這些短片被編成抗戰特輯,在中國各地放映,對於促成全民抗戰起到巨大的作用。[2]
從成立到撤出武漢的半年多時間裏,中國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保衛我們的土地》《熱血忠魂》和《八百壯士》3部抗戰劇情片,包括3集《抗戰特輯》、2集《抗戰標語卡通》、4集《抗戰歌輯》、5集《電影新聞》在內50部左右的紀錄片、新聞片和卡通片[7]:59。
Remove ads
1938年,由於侵華日軍迫近武漢,中國電影製片廠及其所屬的怒潮劇社[8]隨國民政府遷至重慶;9月27日正式遷至重慶,並選址純陽洞重新建廠。1938年10月,初到重慶的中製廠僱傭大量民工,開始建設新廠。1939年上半年,第一批建築陸續完工,有第一攝影場、辦公樓、剪接室、洗片室、宿舍等。到1940年底,又陸續建成了卡通室、片庫、第二攝影場、第三攝影場。1940年建成至1946年搬走,中製的建築未有大的變動。1941年,因「市聲嘈雜,不利於拍攝電影」,第二攝影場改建為抗建堂,1941年4月1日正式落成;同年演出《國賊汪精衛》時,在抗建堂西側增建化妝室。由於落成時抗建堂的淨高只有8米,不能滿足吊頂式布景片的要求,1942年底演出話劇《蛻變》時,應導演史東山要求,舞台屋頂加高4米。1946年初,中國電影製片廠遷往南京,純陽洞原廠址因而閒置:由於用地歸屬不明確,長期處於無人看管狀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純陽洞原廠址被重慶市話劇團接管。1990年代後,原建築物逐漸被拆毀;至20世紀末,除防空洞外的所有十七座建築全部被拆除。其中,抗建堂曾於1992年3月19日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但1996年仍被拆除[10]。1998年,在原址仿原貌修建了抗建堂。[11]
1938年12月,中國電影製片廠在香港設立據點,成立大地影業公司進行國語電影拍攝,曾先後完成了《孤島天堂》和《白雲故鄉》兩部故事片[7]:62。
1939年至1940年初,中製廠先後完成了《保家鄉》《好丈夫》《東亞之光》《勝利進行曲》《火的洗禮》《青年中國》《塞上風雲》等故事片,以及多部《電影新聞》、2集《抗戰標語卡通》、4集《抗戰歌輯》和長紀錄片《民族萬歲》。1939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大後方電影界在努力創造、攝製抗戰電影的同時,展開了中國電影路線的大討論[7]:61。1940年10月5日,「中國電影的路線問題」座談會在中製廠花園茶座舉行[11]。
到達重慶時,中製廠已具有大量優秀的編劇、導演和演員,對怒潮劇社的演出均傾力以赴。怒潮劇社在渝的首次演出時集體創作的《為自由和平而戰》,由王為一導演;第二次演出為《中國萬歲》,也是集體創作,應雲衛導演,在重慶國泰劇院首演十天場場滿座,休息一周後重演仍是場場滿座,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時任政治部部長陳誠觀看該劇後決定大幅提高怒潮劇社的經費,怒潮劇社改名為「中國萬歲劇團」,簡稱「中萬」。[12]:280-281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國共摩擦漸趨表面化,政治部改由張治中擔任部長,第三廳改組,自郭沫若、陽翰笙以下眾多左翼分子被轉入新成立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工作。而中製廠廠長鄭用之則被張治中安排到美國荷里活考察,吳樹勛接任廠長。中國電影製片廠改組後,史東山出任編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2]:282-284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中華民國政府還都南京。中國電影製片廠也奉命遷往南京,並赴上海接收華影攝影廠,成立分廠並整建。1946年始,因軍事單位重整編制,中製廠經過六次改隸,最後隸屬中華民國國防部政治部,廠長羅靜予、副廠長王瑞麟。此時中製廠以南京總廠專攝16毫米軍教科學片,上海分廠負責劇情片攝製及發行。[4]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化教育管理委員會派於伶、鍾敬之為軍代表,接管了中國電影製片廠在上海的攝影場,以及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並以此為基礎於1949年11月16日成立上海電影製片廠[13]。
中國電影製片廠人員遷台可追溯到1948年。1948年冬,因國民政府在徐蚌會戰的失利[14],首批人員奉命遷臺並於1948年尾抵台灣基隆,1949年1月遷高雄岡山。首批人員至岡山後居住在從高雄要塞司令部協調借來的原在岡山駐防的日本憲兵隊營房,即後來的光復新村。[15]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中國電影製片廠內所有主管皆逃跑,演員王玨主張將中製廠所有器材搬運到台灣;在他的組織下,中製廠三百多箱電影物資被裝上12部軍用卡車,運到上海虯江碼頭登船後,與第二批遷台的一百多名中製廠人員一起於1949年5月5日運抵高雄港。由於人數驟增,中製廠再向南部地方與軍區商借橋頭國小、五里林國小部份教室,以及岡山農校及原岡山憲兵營區廣場,並向高雄駐軍借數十頂帳篷搭在營區草坪。即使如此,仍有分不到房子的員工露天住在走廊。由於逃難的混亂,中製廠員工最初完全領不到薪水,只能靠在岡山沿街擺設地攤出賣衣物渡日,直到9月糧餉問題才得到解決。[4][15]
儘管受限於岡山營舍狹小、無法展開製片業務,中製廠於1949年6月以攝影、燈光器材及技術人員,支援萬象影片公司拍攝了台灣首部國語影片《阿里山風雲》。《阿里山風雲》原本為上海國泰影業公司正取景拍攝的影片,由於上海易手,兩岸斷航,國泰影業負責影片發行和籌備台灣子公司的徐欣夫另組萬象公司繼續攝製[16][17]。1950年4月,中製廠改隸國防部政治部,經洽借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台中製片廠廠房及器材,與農教合作攝製反共影片《惡夢初醒》,為台灣拍攝的首部反共劇情長片,也是中國公營片廠在台攝製的第一部作品[18]。[4]
1951年9月,中製廠奉國防部政治部命令遷廠至台北市北投原日軍賽馬場,即後來的復興崗。1954年始搭建B攝影棚,1958年動工興建技術館,1961年片料庫落成。1967年底,A攝影棚、行政大樓及員工宿舍相繼竣工。其間1965年,梅長齡擔任廠長,邀請李翰祥執導拍攝《揚子江風雲》《緹縈》等片,為巔峰時期。1976年拍攝三台聯播電視劇《寒流》[15]。1978年,片料庫擴建為影片資料館。1980年,因舊有設施陳舊、無法容納彩色印刷設備,遂重建大型技術館。1981年,技術館與C攝影棚相繼落成。自1963年至1967年,中製廠先後完成《春到人間》《故鄉劫》《生死鬥》《劉莊浴血記》《荒煙》5部黑白片。1968年起,攝製了如《揚子江風雲》《成功嶺上》《中國女兵》等彩色寬銀幕影片。[4]
1995年,中製廠整編為國防部藝術工作總隊編導技術組,停止電影拍攝,正式走入歷史。1998年,中製廠膠卷全數轉交國家電影資料館。經國家電影資料館館員清點,共300多部劇情片、2400多部新聞片、400多部紀錄片及近200部軍教康樂片,於1999年1月5日運至新北市樹林區忠愛片庫。國家電影資料館自2009年開始數位修復中製廠影片。[4]
Remove ads
主要作品
Remove ads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