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亦稱抗戰勝利紀念日或簡稱勝利日[1],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勝紀念日的官方稱呼,自1951年起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定為每年的9月3日慶祝[2]。
抗戰勝利紀念日是中國大陸的法定節日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聲稱,設立和確定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銘記歷史,緬懷在抗戰中英勇獻身的英烈和所有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人們,表明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的堅定立場」[3]。
Remove ads
節日沿革
总结
视角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對同盟國方面宣布無條件投降,但直到此時法律上的正式投降程序仍然未被完成[2]。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東京灣的美國海軍戰列艦「密蘇里號」上正式舉行。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書上簽字[4],時任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隨後代表中華民國簽字接受投降[5]。
在日本政府簽署投降書的同日,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下令全國慶祝勝利,以明日(即9月3日)為勝利日,舉國歡慶並放假一天,而全國各界在9月3日、4日和5日這三天一律懸旗慶祝[6][7]。
1946年4月間,國民政府正式議決,以每年的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2]。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正式在北京建政,同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這其中也包括了「抗戰勝利紀念日」,但時間則定在了每年的8月15日[8]。社會上對此存在爭議,認為8月15日是天皇宣布投降的日子,而日本政府是在9月2日簽署投降書後才正式投降的[4],因此9月3日設為紀念日從程序和法律角度上更為妥當[9]。
1951年8月1日,時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在胡喬木關於抗戰勝利紀念日的報告上批示:以9月3日為全國統一的戰勝日本紀念日[10];同年8月13日,政務院發布發布由周恩來簽發的通告,將抗戰勝利紀念日改定為每年的9月3日,日期上與此前國民政府設立的「抗戰勝利紀念日」保持一致[9]。
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統一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中,曾以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日。查日本實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簽字於投降條約以後。故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應改定為9月3日。每年9月3日,全國人民應對我國軍民經過偉大的8年抗日戰爭,和蘇軍出兵解放東北的援助而取得的對日勝利的光榮歷史舉行紀念。9月3日不放假。
——[11]
1995年9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首次以國家的名義舉辦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大會」,時任中國最高領導人江澤民出席了大會並發表講話[12][13]。
「 |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正義戰爭,它給全人類留下的歷史啟迪也最為珍貴。為了世界的和平、發展和進步,世界各國不論大小、強弱和貧富,也不論實行怎樣的社會制度,都應當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和睦相處,共同發展。這是我們今天回顧歷史和告慰英靈的最好紀念。...... | 」 |
——[14],江澤民 |
1999年9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對《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進行了修訂,在規定上延續了9月3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的傳統[15]。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全體表決,通過了確定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16],首次以立法形式確定了該日作為法定節日的地位[17][18]。一年後的9月3日,首次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紀念閱兵。
Remove ads
日期選定
關於抗戰勝利紀念日應當設立在8月15日、9月2日還是9月3日這一點數十年來一直在社會上存在爭議[19][20],如中國社科院的部分學者主張以八月十五日作為勝利紀念日更有意義,因為「中國是對日作戰的主要戰場,而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21]。一些民間組織團體亦曾發出紀念八一五抗戰勝利日倡議,如民間網站「愛國者同盟網」曾在2011年兩會期間委託時任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朱幼麟向全國人大提交了一份要求隆重紀念「八一五」和「九一八」的議案[21]。
一篇刊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網的文章曾對此表示,抗戰勝利紀念日之所以選在9月3日而非8月15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22][23]:
Remove ads
紀念活動

中共方面對抗日戰爭勝利的慶祝活動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1945年8月15日在延安舉行的慶祝大會。當天夜晚,延安市全城東南北各區到處舉行盛大的火炬遊行,燈火輝煌鑼鼓喧天,詩人艾青曾在《人民的狂歡節》一文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人群,到處都是人群。感激傳染着感激,歡喜傳染着歡喜;個個都挺着胸脯,高高地舉着火把,跟隨鑼鼓隊,擁向街市——所有的門都打開,迎接歡樂,款待歡樂,歡樂是今天夜晚最高貴的客人」[24]。
1945年9月3日上午8時30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率領國民政府的黨政軍要員,在國民政府禮堂舉行慶祝會和紀念周會,重慶市電力公司同時拉響了解除防空警報的長音,稱之為「和平之聲」,並下令舉國慶祝三天紀念抗戰勝利;而在此前一天(9月2日)陝甘寧邊區政府即已決定在9月3日、4日、和5日放假三天,隨後又在9月5日決定舉辦了慶祝抗戰勝利群眾大會[25]。
在1951年政務院更改並確定抗戰紀念日時間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抗戰紀念日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而是長期視乎各個時期的政治環境而酌情慶祝[25];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共官方對抗戰的主要宣傳要點有三:「1、抗日戰爭以日本帝國主義的失敗而結束,這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反帝國主義鬥爭由失敗走向勝利的偉大轉變;2、打敗日本主要是中國人民和蘇聯的功勞;3、美帝國主義是今天中國人民的死敵」[25]。此時恰逢中蘇蜜月期,中蘇兩黨兩國高層時常在9月3日這一天互相致以賀電,如1952年9月3日人民日報就曾刊文毛澤東對蘇聯的賀電:《毛主席電史太林大元帥賀抗日戰爭勝利七周年》[26][27]。
進入60年代中期以後,抗日戰爭的相關慶祝活動則漸漸開始去蘇聯化,如1965年由林彪親自撰文書寫的紀念文章《人民戰爭勝利萬歲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二十周年》,其中仍然保留了「反對美帝國主義」、「人民戰爭萬歲」等階級鬥爭史觀的要點,但對蘇聯的出兵和援助隻字未提,取而代之的則是新增的「批判赫魯曉夫修正主義」、「支援越南人民」等內容[28][25]。1966年以後,隨着文化大革命的爆發,抗戰紀念日的重要性進一步下跌,甚至一度「處於一種被徹底遺忘的狀態」,這種狀況直到人民日報在1975年9月3日發表社論《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三十周年》後才有所好轉[25]。
進入改革開放時代以來,抗戰勝利日紀念的重要性開始日益提升,同時,隨着撥亂反正的進行,中共以外抗日力量的貢獻逐漸受到承認,宣傳重點開始側重於「全民族抗戰」[25];至1985年抗戰勝利40周年之際,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先後發表文章《偉大的全民抗戰》和《中國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戰爭》,首次承認了國民黨方面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29]。
1995年,時逢抗戰勝利50周年,中共方面首次開始舉辦「紀念抗日戰勝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大會」[30],時任中央領導人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當天晚上舉行了一個有部分抗戰老兵參加的大型晚會[15],此外還發行了一版紀念幣[31]。在此之後於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舉辦的紀念大會亦大致延續了這一形式[32]。
自2015年起,慶祝大會形式改為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大型軍民慶祝活動[33],除了沒有群眾遊行環節以外,其規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的閱兵相當。2025年6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發布會,確定於2025年9月3日舉行閱兵式,初步奠定了抗戰勝利日閱兵與國慶閱兵十年一閱的類似慣例[34][35]。
Remove ads
抗戰勝利紀念日在中國大陸雖屬於法定節日,但一般情況下並不放假,這一點自1949年12月23日政務院頒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後就一直未曾改變。為此曾有讓抗戰勝利紀念日成為全國法定節假日的倡議存在[36],但截至2025年8月29日,除了極少數特殊情況另有規定之外(如抗戰勝利70周年[37][38]),大多數時候即便逢十慶祝也不一定放假[39]。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黨派之一的九三學社曾在1945年9月3日這一天建黨:當時的重慶存在一個由眾多國共之外的民主人士組織的「民主科學座談會」,他們在國府宣布舉國歡慶的當天舉行了擴大座談會,座談會當日即決定以9月3日這一天給組織命名,「九三學社」即由此得名[25],故而抗戰勝利紀念日同時也是九三學社的建黨紀念日[40]。
參見
- 勝利日
- 中國抗日戰爭
- 日本投降
-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日與公眾假期
- 相關紀念活動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