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旨(或稱內批、內敕、內旨) 指的是由內閣草擬的各類詔令敕諭,學者認為此制度是自正統朝開始逐漸出現[1]。 但實際上明朝常出現中旨奏章不由內閣票擬、詔令不由內閣草擬,皇帝指令徑由內廷批發的情況[2][3] ,且中旨將不經六科駁正,而會直接交付相關朝廷部門施行[4][5]。例如在正德三年的外官考察時,明武宗就曾直接下中旨罷免翰林學士吳儼、禦史楊南金等[6]崇禎帝也曾讓身邊太監以中旨催促滿桂進攻入關清兵,結果導致覆軍隕將[7]

在晚明君臣壅蔽的環境中[8][9][10],不少大臣和士大夫對深居九重的皇帝直接下發中旨持反對意見。他們大多認為皇帝的旨意不經內閣集議(閣票)的公共決策程序,將會使得旨意被內廷的宦官姦倖乘隙干政而變得「非制」[11],從而侵蝕和破壞皇帝與文官「共治」的理政格局[12][13]。 如毛紀曾上書批評「至於笞罰廷臣,動至數百,乃祖宗來所未有者,亦皆出自中旨,臣等不得與聞。」[14]劉宗周也指出「魏進忠導皇上馳射戲劇,奉聖夫人出入自由。一舉逐諫臣三人,罰一人,皆出中旨,勢將指鹿為馬,生殺予奪,制國家大命。」[15]方震孺也詬病道「宮妾近侍,嚬笑易假,窺瞷可慮。中旨頻宣,恐蹈斜封隱禍。」[16]。 而事實上的確很多明代權宦也常利用中旨來陷害忠良和排斥異己[17][18][19]

Remove ads

註釋與參考資料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