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中市 (省轄市)
中華民國臺灣省曾經存在的省轄市(1945-2010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臺中市(俗字寫作台中市)為中華民國臺灣省從1945年至2010年間下轄的市。臺中於1920年實施市制,為臺中州之州轄市。1945年臺灣光復後,改制為省轄市。2010年12月25日五都升格案生效,與臺中縣合併改制成為直轄市。
Remove ads
歷史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臺中市為平埔原住民之中的巴宰族與巴布薩族的生活區域,主要以狩獵維生。清治末期,臺灣中部的要邑位在半線(今日的彰化市),直至1890年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在當時東大墩街南側的「橋仔頭」聚落(或稱橋仔圖、橋孜圖;今國光路到臺中路之間)附近始建八卦形城池及大量官署建築物(現存北門城樓、考場),預備作為臺灣建省之後的省會。但後任巡撫邵友濂終止此計劃,省城改設在臺北;但所累積的建設成果是清治時期全臺營建之城池中規模最大者。
1896年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前期先後將其劃歸在臺灣縣、臺灣民政支部內,當年最後劃歸在臺中縣(今之雲林縣、彰化縣、南投縣、苗栗縣、臺中市),「臺中」之稱始於此;1901年苗栗、雲林、彰化、南投等地拆出,設臺中廳。1899年,日本當局實施市街改正計劃,整治河流與設計棋盤狀道路(現今中區、東區),將臺中興建成為日治時期新興的現代化都市。1909年,彰化廳併入臺中廳。1920年,總督府實施「五州二廳」制度,再將臺中廳與南投廳合併為臺中州,再將現今臺中市的東、南、西、北、中等五區區域組成州轄市級的臺中市,隸屬於臺中州,此為臺中設「市」之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中市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並改為省轄市。1947年2月1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將臺中縣北屯、西屯、南屯等三個鄉劃入臺中市管轄。2006年6月《遠見雜誌》發表的「2008年縣市總體競爭力調查」,臺中市在總表現中排名全國第五[1]。
2003年,臺中市的總人口數突破100萬[2],要求在中部唯一大都會再設一處直轄市的聲浪四起,甚至成為總統候選人的政見。但由於直轄市門檻自100萬人改為125萬人,故於2009年6月通過臺中市縣合併改制直轄市案、翌年正式實施。
-
日治末期的臺中市街圖。可見當時該市的街道,主呈棋盤狀(為今臺中市中區和其臨近區域)。
-
日治時期臺中州廳建築(右圖為今貌)
-
今日的臺中州廳為臺中市市定古蹟
-
日治時期臺中市大正町通,現今的中正路。
-
1945年到1947年間的臺中市行政區劃。
Remove ads
地理

- 地形水文
臺中市位於臺灣本島西側的中部。地形上,臺中市中心位於台中盆地,四周環山,大坑風景區內的頭嵙山(海拔859公尺)為市區最高峰(日治時期臺中市轄區最高峰為台中公園的砲台山)。平日若天氣晴朗,則可自大肚山等臺中周邊的山俯瞰整個臺中盆地。
其中,臺中市區被多條溪流穿過,大型的溪流由東至西有廍子溪、大里溪、旱溪、筏子溪,小型(或為區域排水系統)則有綠川、柳川、梅川、麻園頭溪、楓樹腳溪、潮洋溪、南屯溪(犁頭店溪)、土庫溪、大坑溪、橫坑溪、濁水坑溪、清水坑溪、新莊仔溪、北坑溪。其中以綠川、柳川、梅川、麻園頭溪四者被稱作「臺中市四大河川」。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仿照京都市的都市計劃(市區改正)來規劃臺中,因而整頓了四區內的四條排水系統,至今仍可由柳川兩岸的柳樹一窺鴨川的意象。臺中市的氣候受到這些流經的河川調節,顯得更為怡人。
在行政區上,臺中市四周皆與臺中縣接壤,其東側與太平市及新社鄉相鄰;西緣沙鹿鎮、龍井鄉及大肚鄉;南鄰烏日鄉及大里市,北邊則是豐原市、潭子鄉與大雅鄉。
- 氣候
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
Remove ads
歷任市長
Remove ads
區劃人口
| |||
![]() | |||
行政區 | 面積(平方公里) | ||
西區 | 5.7042 | ||
北區 | 6.9376 | ||
中區 | 0.8803 | ||
東區 | 9.2855 | ||
南區 | 6.8101 | ||
南屯區 | 31.2578 | ||
西屯區 | 39.8467 | ||
北屯區 | 62.7034 | ||
總計 | 163.4256 |
- 資料時間:2019年10月
10 / 12
- 人口消長計算方式為本月人口減去上月人口,負值以紅字表示,正值以藍字表示,沒有增長以綠字表示
Remove ads
象徵
- 市徽:於日治時期1921年(大正十年)配合臺中市役所落成,經公開徵選再由市協議會(市議會前身)議員投票決定而產生的,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北鐵道工務課的中村與松所設計的作品作為市章。今日臺中公園砲台山望月亭、臺中放送局的建築上亦可見到。
- 市歌:
作曲:林鶴年
作詞:張亦
美哉臺中居島之中,平原腴土四繞奇峰。
柳川綠川奔流西東,街衢幽雅茂木清叢。
公園湖景瑞士之風,氣候溫和物產豐隆。
交通發達遍及鄉村,城號文化全島稱雄。
民主政治人人歌頌,振作圖強康樂無窮。
交通
-
臺中市的高汽機車使用率,導致各重要幹道交會處車流量十分大,亦經常壅塞。圖為臺中港路及文心路路口
-
特三號道路是「臺中生活道路系統建設計劃」其中一項建設
-
巨業交通68路
- 市區道路
臺中市的都市道路規劃呈蜘蛛網狀分布,是由數條放射狀的連外幹道(台中港路、大雅路等)及環繞市區的環狀幹道(忠明路、文心路、環中路)所組成的。近年來臺中市的人口激增,以及臺中市的汽機車使用率居全台之冠,使得每逢假日或通勤時間,市區內各主要道路常有塞車情形出現。為解決臺中市日趨嚴重的塞車問題,臺中市政府提出多個解決方案,例如「部分路口禁止左轉」、「增加公車路線」、「台中港路取消停車格」、「增加路口員警數量」及「興建捷運系統」等,以減少臺中市區的車流量。
- 省、縣道
台1乙線:烏日鄉−市內−大雅路
台3線:大里市−市內−潭子鄉
台12線:市內−龍井鄉(臺灣大道)
台63線:中投公路
台74線:中彰快速道路
縣道125號:大雅鄉−市內−烏日鄉
縣道127號:大雅鄉−市內−烏日鄉
縣道129號:新社鄉−市內−太平市
縣道136號:大肚鄉−市內−太平市
- 高速公路
Remove ads
- 鐵路
- 捷運
根據省政府時期的省住都處所規劃,初步建議之路網由紅、藍、綠、橘四條路線組成,路網總長約98.7公里,共設64座車站,預估2021年尖峰小時站間最高運量約為122,500人次,藍線採用高運量系統,綠線與橘線採用中運量捷運系統,紅線為台鐵捷運化之密集區間車,預估總建造成本為2300億元。
最後規劃各路線如下:
- 公車客運
旅遊
|
|
|
- 參見:臺中市主題商圈
-
臺中市傍晚時分的天際線,圖中為台中港路周圍的高樓群
-
廣三SOGO(於台中港路)
-
臺中市市長公館
-
台中公園湖心亭
-
積善樓
教育
- 學校
- 臺中市大專院校列表
- 臺中市高級中等學校列表
- 臺中市國中列表
- 臺中市國小列表
-
位於學士路上的中國醫藥大學
- 體育場地
出身市民
對外交流
臺中市對外國的城市交流始於1960年代,1975年菲律賓在臺中市設立領事館(代表機構/辦事處),這是目前唯一的一個國家在臺中市建立的交流平臺。另外美國在台協會亦設有臺中線上分處,並與國立臺中圖書館合作設立台中美國資料中心。
1965年至2010年底,臺中市共締結了18個姊妹市。
統計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