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緬印戰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缅印战区
Remove ads


中緬印戰區(英語:China-Burma-India Theater,縮寫:CBI),或中緬印戰線,常備稱作第二次世界大戰被遺忘的戰區(英語:the Forgotten Theater of World War II[1][2],是二戰時橫跨中國緬甸印度的一個美國主力聯合盟軍中國戰區東南亞英軍的協同作戰區域,與當時歐洲戰區等其他戰線不同,它從來都不是「行動戰區」,也沒有統一行動司令部。[1][註 1]中國戰區以及後來中緬印戰區的全部目的,是為英國、中國和美國保護亞洲剩餘的領土[3]:30。該戰區和東南亞戰區有所重疊,以緬甸北部為主,包括中國滇西和印度的一部分,戰略方向為守衛和打通中國的國際交通線,以取得物資支持中國境內對戰,同時配合英美軍打擊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緬甸戰線[4][5]1942年1月初,隨着日軍入侵婆羅洲泰國,盟軍匆忙組建一支美國特遣隊派往中國戰區,爾後在1942年中期擴展同盟戰略範圍形成該區域[3]:30。在將近三年時間裏,美軍地面主要投入人力物力於向中國輸送大量租借法案賦予的物資、訓練中國軍隊和空軍[6]:57。區域內知名行動部隊包括中國遠征軍飛虎隊駝峰航線上的運輸轟炸部隊、建造中印公路工程兵部隊,以及麥瑞爾突擊隊

快速預覽 中緬印戰區, 地點 ...

美方1942年3月4日在重慶成立名義上總部,同年6月開始使用此戰區名稱。該地區美軍是行政性地接受美軍指揮統帥[1],總司令為史迪威。美戰爭部英美參謀長聯席會議對史迪威在戰區的行動有決定作用, 相較此言他不指望能獲得美方實際資源和增援來打破戰局,而必須自行促使英國和中國方面一齊加入針對緬甸的盟軍行動,而當時預計聯合行動成行與否,取決於軸心國威脅的北非,及於緬甸-印度支那的日軍所威脅的雲南兩地,「只有在消除雲南威脅並通度過非洲危機,才能在目前情勢下,(與同盟國)建立這邁向持續反攻勢頭的第一步」。[7][8]而在盟軍打破日本封鎖(中國)之前,單靠中國本身並無法突破戰局。[9]:3而當盟軍在歐洲太平洋戰場持續推進攻勢時,該戰區內主要依靠中國自己,如從兩次緬北作戰來說都由中國陸軍擔當戰役主力任務。[10]

戰區內部隊在序列上通常分別接受駐東南亞或中國的盟軍最高司令負責,而實際上常由駐華盟軍副司令史迪威將軍打破指揮鏈,並直接與美國參謀長聯合負責人決定在中國緬甸印度的行動。到1943年10月東南亞司令部蒙巴頓成新統帥之後一直如是。[1]英國方面冷待聯合支持中國的該作戰區域[11],更關心在東南亞防禦及重新掌握原殖民地,認為除史迪威公路外該戰區沒有任何意義。[6]:571944年10月24日據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命令,撤銷授權史迪威在整個戰區的權威,重新劃分美軍中國戰區美軍印緬戰區分別由魏德邁索爾登英語Daniel Isom Sultan 主理協調跨整個戰區的行動,並強調重新分區後優先事項為支持中國戰區、建議和協助蔣介石大元帥對日作戰;美國作戰部隊主要任務是從中國執行空中作戰任務,及繼續在後方協助進行作戰訓練和後勤支援,而對跨戰區涉及的所有盟軍作戰部隊含美軍單位,兩個分區均並無享有最高權威;重新劃分的兩個戰區之間,必須自行對跨戰區一些具體設施或行動達成協議,再回報戰爭部[12]

Remove ads

背景

戰局協同變化

1937年日本與中國進行全面戰爭,發生南京大屠殺也激發當時西方強烈關注,從而西方開始為國民政府提供直接經濟援助並增加對日本的經濟制裁。

1938年滇緬公路昆明修抵臘戍接通到仰光的鐵路後,緬甸對中國的重要性大大提高。美英蘇等國的援華物資就沿着這條路線運往昆明,支援中國而緩解日軍封鎖帶來的困難。1939年日軍佔領海南島而完全斷絕中國的海上交通。1940年日軍又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切斷中越鐵路,讓中國在西南的國際交通線只剩下滇緬公路。[4]

1941年,美國做出系列決定以支持中國對日本作戰:羅斯福總統表示中國防衛對美國防衛至關重要,之後開始向中國提供租借支援。整個夏天,隨着日本繼續在法屬印度支那推進,美國,英國和荷蘭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切斷日本90%供應,並威脅關東軍在中國的部署和行動。日本於是在12月7/8日以緊密協調的進攻做出回應,即同時攻擊珍珠港菲律賓馬來亞新加坡香港上海公共租界關島威克島泰國

日本切斷通過緬甸補給中國的盟軍路線後,中國祇能通過從印度飛過喜馬拉雅山駝峰航線[13],或在緬甸再控制領土並建造一條新路——中印公路來支援中國。[14]

Remove ads

聯合嘗試及戰略失敗

Thumb
太平洋戰爭初始日軍南方作戰部署,對印緬全面發動攻勢,令同盟國遭受失利。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加戰爭時,將中國視為人力的來源及轟炸機基地,作為最終入侵日本的方法。同時中華民國蔣介石通過美國租借法案利用滇緬公路獲得軍援與日本作戰。當日本襲擊珍珠港後進軍東南亞,緬甸便成為太平洋戰爭之中的重要戰區。當時日本,英國,美國和中國在太平洋地區都有自己的動機和政策,最終導致緬甸捲入太平洋戰爭,涉及緬甸的軍事爭戰成為一場複雜的歷程。[2][註 2]。當時蔣介石一得知珍珠港的消息,就馬上拍發電報給羅斯福邱吉爾史太林,提出籌組軍事同盟建議。[16]

1941年12月10日,在與英美兩國駐華軍事代表團團長的談話中,蔣介石首次提出建立軍事合作機制,以協調對日作戰各國的戰略部署與軍事行動。為協調抵禦日本南進政策,蔣介石提議成立一個美、蘇、英、中的聯合指揮部,由美國指揮官領導。[17][18]:607-608[16]蔣提出「亞洲優先」戰略,認為日本為最弱可先行打敗,再集中所有資源用以擊敗德國。蘇聯史太林知會蔣表示在擊敗德國之前不會想要和日本作戰,並認為不應加入英美在東南亞對抗日本的戰事,「免得被他們出賣」[19]:813

12月15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回應及提議,與對日作戰有關的國家可以在重慶新加坡莫斯科同時舉行臨時性軍事會議,以達成初步的對日作戰計劃,並希望這一軍事會議能夠發展成為常設組織。 根據以上建議,中、英、美於12月23日在重慶成立軍事會議重慶分會,負責討論並製定聯合對日作戰計劃,以加強盟國之間的軍事合作,然而當討論該如何發揮實際作用時,英國參會代表、英國駐印度部隊總司令韋維爾明確反對中國參與緬甸和印度地區對日戰略的制訂,導致無法達成聯合機制。同時英國方面希望美國將主要戰爭資源投放於西歐、北非和中東地區對抗納粹德國和意大利,而不是到太平洋地區[17]而邱吉爾和羅斯福自行主持英美雙方資深軍事將領和政治領袖進行一連串會議,確定「歐洲優先」並由此決定其後兩年間同盟國的戰略走向[16],但美方當時也認為中國成為「最好的盟友」[20],美軍方自行制訂備忘計劃時所設定美國戰略是「在大西洋扮演強大的進攻主力,而在太平洋方面,則擔任英國的盟友,扮演防衛力量」[21][16]

12月25日下午,根據羅斯福加強盟國在遠東地區軍事合作的指示,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在英美兩國參謀長會議上提議,盟國應當在遠東地區設立一個區域性的、統一指揮各國部隊的盟軍戰區,會議最終同意成立盟軍美英荷澳司令部,以加強西南太平洋地區盟國對日軍事行動的統一指揮,同時向外展示盟國抵抗日本的決心。[17]但在該統一指揮計劃中不包括中國,因為當時認定中國永遠不會同意其國家的任何部分被置於外國司令部管轄下[22]。而從整體上看,英美主導設立參謀首長聯席會、軍需品分配委員會都排除國民政府參加,連美英荷澳司令部協調如何對日進行防衛作戰時也排除國民政府,卻會顯示英美主導整體戰略上對中國戰場為相對弱視對待。[16]

12月28日,羅斯福指示美國陸軍部部長史汀生在軍事會議重慶分會的基礎上繼續推進盟國在遠東地區的軍事合作,以提升中國抗日的士氣。史汀生次日在聽取陸軍部官員的意見並與英國軍方協商之後,建議羅斯福以美國總統的身份致信蔣介石,內容是向蔣介石通報已成立了上述司令部的消息,並告知美英(參謀長聯席會議[22]同意成立盟軍中國戰區、由蔣負責指揮該戰區內的盟國部隊(實際上只有中國軍隊)。當晚,羅斯福批准了陸軍部代為起草的信函並發送對方, 蔣1942年1月2日答覆同意擔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17]該做法並未消解當時同盟國未將中國視為重要戰區、在主要戰略決策中視之無足輕重的觀感,被蔣直言「中國只有名義上被視為盟友」[23]:135[16]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日軍的快速進攻之下,負責緬甸馬來半島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等地區對日軍事行動的美英荷澳司令部未能完成兵力集結而丟失了幾乎所有的戰略據點,盟軍在這一地區被迫轉入防禦階段。[17]戰爭部希望重振中國軍隊而有效保衛中國,以減輕美國和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壓力,因此史迪威將軍被派往中國,擔任名義上蔣介石的參謀長,負責保證盟軍對中國的關注和支持,並執行一項具體的附加任務,即提高中國軍隊的作戰效率。[9]:3

戰略結構

Thumb
當時同盟國與日方之間在戰區初步形勢。

1941年8月27日,美國根據租借法案成立軍事代表團援華。當時美國選擇一個能派出最少軍隊和裝備而奪取日本佔領地區的做法,藉以表達支持中國及參與同盟國防衛緬甸任務[16]。於是,1942年1月14日史迪威將軍從戰爭部長史汀生處得知他要去中國,2月2日史汀生正式任命他為駐華、緬甸、印度美軍總司令,派史迪威往中國擔任蔣介石的總參謀長[16]。3月4日在重慶成立總部,6月22日戰爭部命令在印度新德里成立第二個總部,對史迪威指揮的美軍開始使用了「中緬印戰區」之稱,1942年5月重慶的美國軍事代表團人員併入中緬印戰區總部。[24]而英方以魏亞特作為邱吉爾首相的私人代表,與史迪威一樣派駐中方,讓英國機構享有同樣的軍事和外交代表權力,在此顯示英國外交地位和資源與美方同等重要;魏德邁通過此而與英方進行具戰略價值的協作。[9]:18~19

聯合參謀部會以英國在印度和緬甸擁有數量最多的軍隊(與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情況大致相同),而再提出將高級職位交由英國軍官擔任的指令。[25]1943年6月13日丘吉爾也表示「為了最嚴肅地推進對日戰爭」,提議在東南亞前線重新劃設新的戰區,即讓原本負責對日作戰的印度英軍集中精力保衛印度,而新成立單獨的盟軍東南亞戰區,即重新整合英美兩國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機構以集中力量對日作戰,並恢復英國的聲譽和削弱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17]就此,1943年10月海軍上將蒙巴頓勳爵被任命為東南亞盟軍最高司令,而蔣介石後來就反對在有關中國進行的軍事行動事務上服從蒙巴頓的指令。[26]

1944年10月24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爲簡化美國陸軍中緬印戰區與盟軍中國戰區的複雜關係,將中緬印戰區分割爲美軍中國戰區與美軍印緬戰區,並使美軍中國戰區與盟軍中國戰區的邊界保持一緻,在給美軍中國戰區的命令中,參謀長聯席會議明確規定,魏德邁負責的中國戰區包括中國和越南,但不包括泰國[17]:121-122,美軍印緬戰區由索爾登英語Daniel Isom Sultan負責[24]

美軍中國戰區總部於1945年10月14日遷到上海,1946年5月1日撤銷,同年美軍印緬戰區總部於4月15日遷到加爾各答,5月31日正式撤銷[24]

Remove ads

與中國及東南亞戰區重疊的聯合作戰結構

Thumb
1940年代印緬作戰區域形勢,標記中國軍隊方面為主的盟軍作戰部署。

1942年初設立同盟國中國戰區時候範圍包括中國、泰國與法屬印度支那,而緬甸原屬盟軍西太平洋戰區,後歸東南亞戰區。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則是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協定》進行。[4]至形成跨戰區的該戰區形勢時,史迪威將軍便主張,由美國最高統帥部領導美、英、中聯合部隊以奪取緬甸,以重新打通滇緬公路,並為中國戰區提供補給和能源,以便對日本本土和通過台灣海峽的日本交通線進行空襲;同時也對印度支那泰國進行攻擊。[5]截至1942年7月,史迪威將軍試圖向蔣介石釐清,史迪威自己的身份問題:他首先應當為該戰區所有美軍的指揮官,其次他在該劃區其中擔任租借法案主管,而作為中國戰區蔣介石大元帥的助手屬於第三順位、也是最低級的頭銜,他解釋最後一項頭銜必須保持從屬前面頭銜。[27]:110

1943年在印度成立東南亞戰區統帥部後,模糊不清的作戰區域使原本混亂的中緬印戰區更形複雜:滇西屬中國戰區,而緬甸南北都屬東南亞戰區,史迪威魏亞特等需要協調兩個戰區間關係。而兩個戰區交錯地區的軍隊指揮,在雲南的遠征軍屬中國指揮;中國駐印軍歸史迪威指揮,同時又受英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實際為佐治·吉法德英語George Giffard指揮)節制,[4]而其上級為英方的緬北戰區英語Northern Combat Area Command,由威廉·斯利姆中將擔任司令,據斯利姆回憶錄當時身處複雜指揮體系中的史迪威將軍除同時擔任盟軍東南亞最高司令部副司令和中國蔣介石總司令的參謀長,也兼任該作戰部門的副司令而理論上需要服從英方指揮序列,才能實現跨戰區的協同作戰,但實際上史迪威從未同意過這種安排,由於各自相互間具權威制約,不可避免地導致衝突和混亂。[28]:205–207儘管史迪威是戰區所有指揮活動的控制和協調中心,但他在1943年底親自指揮中國部隊沿中印公路向緬甸北部推進,這意味着他經常與自己的總部和整體局勢脫節。[29]:442

而在印度的英國蒙巴頓雖然作為東南亞戰區總司令,涵蓋由錫蘭到其他重新征服地區,但是當時印度英軍由總司令克勞德·奧金萊克獨立指揮[30]:149-150。當時穿越被日軍戰線分割的中印戰區、形成聯繫盟軍中樞的運輸航空師主力聯隊英語India–China Division, Air Transport Command,則處於中英美在地指揮序列之外,由身處華盛頓阿諾德將軍直接指揮[30]:150

但是當時中印緬戰區中的美空軍指揮官處境,和同樣具有一大堆頭銜的史迪威可相媲美,橫跨該戰區的美軍陸航兵團行動雖按理由在地美方高級軍官斯特拉梅英語George E. Stratemeyer指揮,其中的美國第十航空隊,卻需與印度方面的英國皇家空軍共同行動而處於蒙巴頓指揮之下[31],而美國第十四航空隊則至少技術上處於盟軍中國戰區蔣介石大元帥的管轄下。[29]

英美最高參謀長聯席會議及英美首腦,對分配該戰區的空運資源也有決定作用,以當時傾向於主要投入歐洲戰場海峽路線,該戰區可得的陸航兵團大隊及中國航空的資源,屬英美等聯合決策主要分配後再分出的子項目並可能被削減。[7]

Remove ads

參戰單位

Thumb
1944年,正在叢林休整的麥瑞爾突擊隊

史迪威來華時,在他名義上司令部之下,除執行中印緬及中國戰區、租借法案相關多個頭銜職責的參謀、聯絡人員外,還有派往中國各部隊的1200多名顧問和派往桂林培訓中心的2200多名教官[10]。處於該作戰分區的中美作戰部隊,包括中國遠征軍飛虎隊[32]駝峰航線上的運輸轟炸部隊,其中包括第十航空隊第一空軍突擊隊英語1st Special Operations Wing,建造中印公路工程兵部隊。

麥瑞爾突擊隊和承擔過其臨時任務的第5332旅(或「火星特遣隊」,轄步兵第四十七團、騎兵第一二四團[10]),為在該戰區地面與中國駐印軍一齊參加緬北反攻[10]的美方唯一戰鬥部隊,且突擊隊當時歸入英軍溫蓋特名下[4]。美軍另有招募千餘名緬甸克欽人組成別動隊,協同中國駐印軍在地作戰[4];為適應在印度作戰美軍也派用非洲裔美國人,時被中國駐印軍稱為「黑美人」,當他們進入中國戰區時早期被中國政府限定於昆明駐紮,爾後同意小數目地在昆明以東活動。[33]:1099

而當時處於中國戰線的大量美方單位實際上,是完全或部分獨立於美國在該戰區劃定的司令系統,當時被公眾視為不值得關注的枯燥軍事序列細節,實際上架空了美方自身在地設立的統帥權威。[9]:18除了這些美國機構外,行動區域內還有大量的盟軍使團和秘密組織,其中大部分屬於英國,當時作為蔣介石參謀長之一的魏德邁可在蔣同意下,以中國戰區最高指揮官名義對這些組織行使權力,但每個盟軍組織都可主張它們進入中國戰線時所依據的原始協議,可使它們免受第三方控制。 [9]:18

1944年10月史迪威被召回美國,美方再分開中國戰區和緬印戰區部署。  

Remove ads

空中單位

Thumb
美國第十航空隊的P-47戰鬥機

在中緬印戰區的盟軍空中武力主要由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第十四航空隊(初期)和第十航空隊、英國皇家空軍和未獨立的英屬印度空軍組成的第3戰術航空軍,中國只派出地面部隊(中國遠征軍)而並無派中國空軍參戰。

就作戰來說美方主要部署戰區的作戰部隊便為屬於以上的陸航兵團航空兵,以彌補中國空軍的嚴重缺乏而提供空中打擊及掩護,進入戰區的美軍航空兵主要致力於轟炸日軍後方、破壞日軍交通運輸線,配合中國軍隊地面作戰等,如參與緬北滇西反攻。同時協同其他盟軍部門,通過大西洋、印度洋、喜馬拉雅山進入中國後方建立海陸空聯合運輸線。 [10]

史迪威手下的空軍軍官斯特拉梅英語George E. Stratemeyer那負責指揮在印度的第十航空隊和在中國的第十四航空隊,又兼領蒙巴頓統帥部的空軍司令[4]。由於戰區涉及重疊並複雜指揮結構,中英美三方的軍政最高統帥都可能直接向空軍軍官斯特拉梅發號施令,造成壓力。

同時駐華美國陸航兵團高級軍官陳納德少將獲得美國空運司令部向中國空運物資的優先權,從而阻礙了史迪威對橫跨戰區的印緬、雲南的中國軍隊進行重新武裝和重組的努力。[9]:3~4

Remove ads

協同設施

印度藍姆迦訓練中心

Thumb
1944年在訓練中心的中國士兵。
Thumb
標記中國通往蘭伽中心之間路線的地圖。

1942年5月緬甸戰役失敗後,中國和英國的軍隊被迫沿着滇緬公路撤退,但中國第五軍相當一部分被趕到了緬甸再穿越河流山脈去到印度,6月獲分派於藍姆迦駐留(改統稱為 X Force),利用那裏原本戰俘營地設施,接收中國方面需要重新訓練的部隊。依照英國方面移交的配置有供步兵、炮兵和裝甲兵的訓練場地,同時供應為部隊食物折算的銀盧比作為中國士兵工資[34]。而美國方面則為訓練中心提供各種設備、軍械裝備、場地器材以及教官,追加受訓的中國士兵都經過駝峰從中國被空運過來接受訓練。藍姆迦所有工作的目標是創造一支可以和日軍面對面較量,並最終可以獲得勝利的現代戰鬥部隊。[35]該設施被譽為美國本土以外第一個美國主管的軍事訓練中心[34]

作戰環境

中緬印戰線涵蓋了分散且補給不足的中國、印度、尼泊爾廓爾喀等地方[3]:31,該劃定區域當時不僅覆蓋廣闊區域,而且還處於12,000哩的供應路線的盡頭,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荒涼的軍事行動區域之一,地面主力部隊作戰針對的日方控制地區屬於極度堅固的地形,更有利對方防守,相較同盟國投入作戰的資源更顯劣勢。當時地面部隊主要推進方向為北部和中部緬甸,為被溪流割斷的茂密的森林及山脈地帶,需要穿越欽敦江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三個主要河流,而季風與持續下雨還有各種昆蟲、疾病,都會影響到部隊士兵作戰能力。[6]:57~58而該戰線在當時盟軍統籌軍需分配的補給清單上都排在最後,英軍派予支援緬甸克欽人別動隊作戰的唯一兩個將官,被迫使用原始改造的武器,而後來空投的軍用武器大部分還是從印度東部茶園的英國殖民軍獵人那裏購買或借來的雙管霰彈槍。[3]:53

相關戰役

1942年初日軍進攻緬甸,滇緬公路受到直接威脅。仰光是滇緬公路的入口,日軍佔領仰光就等於切斷了中國唯一與外界相連的國際運輸通道。美國不希望看到中國因為滇緬公路被切斷而退出戰爭,更不希望日本人攻下緬甸後揮師進攻印度與德軍會師。然而當時英軍在緬甸的兵力僅僅有3個師之多,這些部隊顯然不足以抵擋日軍的進攻。所以,美國政府希望中國能出兵與英美軍隊一起保衛緬甸。但是英國人並不想邀請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來緬甸。[註 3]

1942年1月,英國在馬來亞半島被擊敗;30~31日,日軍出人意料地以18,000人打敗了30,000裝備精良的英軍,迅速攻下緬甸的第2大港口城市毛淡棉,駐守當地的英軍及印度、緬甸部隊遭受嚴重損失,被迫穿越薩爾溫江撤退。[6]:58這時,英國政府緊急派員求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最高統帥蔣中正,請求中國趕快出兵緬甸。蔣中正派出了中國唯一的機械化軍第5軍。隨同第5軍出征的還有第6軍和66軍,組成了抗戰歷史上著名的「中國遠征軍」。

Remove ads

同古阻擊戰

1942年3月中國軍隊沿着滇緬公路開進了緬甸,200師率先到達緬甸北部城市臘戍。正當200師登上火車出發時,前方傳來戰報:仰光陷落了,英國軍隊已毫無鬥志,正向北部撤來。這是英國政府猶猶豫豫、貽誤戰機的結果[來源請求]。仰光港的大批中國物資[來源請求]全部落入敵手。

一邊是野心勃勃[來源請求]的日本軍隊在北上,一邊是志在必勝[來源請求]的中國軍隊在南下,1942年3月29日這兩支軍隊在仰光以北260公里的同古相會了。 由於英軍在連續幾次敗給日軍之後,已毫無鬥志[來源請求],一與日軍交火就潰不成軍。3月中旬英軍在不打一聲招呼[來源請求]的情況下倉皇撤退,一下把中國軍的右翼暴露給敵人,接着日軍乘勢佔領了遠征軍背後的機場,把退路也斷了。

200師的退路被切斷以後,仍繼續頑強作戰。戴安瀾立下遺囑準備與同古城共存亡[來源請求],經過20多天的激戰,200師與日軍第55師團都已精疲力盡,日本第56師團趕來,攻破了200師的防線,並形成分割包圍之勢。鑑於這種情況,第5軍軍長杜聿明將軍命令新22師火速趕往同古救出200師。經過奮勇奮戰,新22師終於幫200師殺出一條血路,突圍而出。但此時這支最精銳的中國部隊已經傷亡過半,元氣大傷。

仁安羌戰役

200師撤出同古,並沒有影響曼德勒會戰計劃。根據這個計劃中國軍隊的第5軍將布防在曼德勒以南的正面方向,第6軍布防在第5軍以東,英軍布防在第5軍以西,當時中美英聯軍的總兵力近200,000,日本3個師團的總兵力是100,000,如果盟軍齊心協力共同對敵的話,曼德勒會戰就有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在這時,西線的英軍又出了問題。 4月中旬日軍第33師團出人意料地迅速包圍了西線仁安羌的英軍,英國軍隊一被包圍,馬上就亂成一團[來源請求],這支部隊由亞力山大將軍率領。亞力山大在兩年前的敦克爾刻大撤退中統帥英軍,他匆匆組織了多次突圍,但毫無效果,軍心大亂的英軍在敵人強大的火力下一觸即潰[來源請求],眼看數萬英軍幾個月前在新加坡向日本投降的一幕就要在仁安羌重演。

4月16日中國軍隊新編第38師趕到仁安羌,這支部隊的一個團在坦克的掩護下向日軍陣地發起猛攻,半天以後,包圍圈被撕開,救出了被圍多日的英軍。中國軍隊又在他們身後堅守了3天,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和新聞記者500多人。

仁安羌戰役是中國軍隊入緬參戰後的第一個勝仗,把英軍救出來的新38師師長是孫立人孫立人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來赴美國弗吉尼亞軍校攻讀軍事,並以優異的成績從這所著名的軍校畢業。1932年淞滬會戰(一·二八事變)中,孫立人就因為戰功突出而屢受嘉獎,但是真正使他展露頭角的還是這次仁安羌戰役。

反攻

從1943年開始, 美英空軍取得此地區的制空權。[4]

經過在印度蘭伽的休整訓練並更換美國裝備,1943年3月新38師的114團即先行開進野人山區,掩護中美部隊修築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區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師和新38師主力乘車到達胡康河谷邊緣,駐印軍緬北反攻戰正式開始。經過血戰之後,新38師於12月29日攻克於邦。隨後在新38師的配合下,新22師於1944年3月5日攻克孟關。後來兩師合作攻下瓦魯班。1944年4月份新22師、新38師、第30師、第50師與美軍聯合圍攻下了密支那。1944年12月15日新一軍(新一軍下轄新30師和新38師,軍長孫立人)攻克了八莫

1945年1月15日新一軍攻克南坎,並繼續前進,於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蘭茜進的中國遠征軍會師。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車典禮在畹町城舉行。會師後新一軍與第50師南下,新一軍先後拿下了新維臘戍,第50師先後攻克了南渡、西保、南燕、皎麥等市鎮。3月30日中國遠征軍攻克喬梅,與英軍勝利會師。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遠征軍傷亡18,000餘人,殲滅日軍48,000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0,000平方公里。

備註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