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乙酸亞鉻

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乙酸亚铬
Remove ads

乙酸亞鉻化學式:Cr2(OAc)4(H2O)2),IUPAC名稱為乙酸鉻(II),是常見的(II)化合物之一。通常情況下為深紅色的反磁性固體,以二水合物和無水物的形式存在。在水和甲醇中的溶解度較小。以二聚體分子存在,分子內含有Cr-Cr四重鍵。是Cr(II)化合物中比較穩定的一個,但對空氣敏感,容易被氧化為Cr(III)化合物而發生顏色變化。乙酸亞鉻的製備和性質分析通常是無機化學課程中的實驗之一。

快速預覽 乙酸亞鉻, 識別 ...
Remove ads

結構

Cr2(OAc)4(H2O)2是有羧結構的雙核分子(D4h)。鉻原子為八面體型配位,乙酸根作橋通過其兩個氧原子把兩個鉻原子連在一起。每個鉻原子分別與來自乙酸根的四個氧原子在同一平面配位,並與另一個鉻原子發生作用。兩個水分子占上下,分別與一個鉻原子配位。Cr-O(羧氧)鍵長197pm,Cr-O(水)鍵長220pm,Cr-Cr距離為236.2±0.1pm。不存在軸向配體或羧酸根被等電子的含氮配體替代後,Cr-Cr距離可以減短至184pm。[1]

Cr-Cr之間為強的金屬-金屬四重鍵),σ鍵由兩個鉻原子的軌道重疊形成,π鍵由重疊形成,δ鍵則由重疊形成。分子較小的磁矩及兩個鉻原子之間較短的距離都證實了Cr-Cr四重鍵的存在。

Cr(II)為構型,因金屬-金屬鍵而完全成對,所以乙酸亞鉻在室溫時為反磁性的。其他羧酸的亞鉻化合物,以及乙酸銅乙酸銠(II)都具有乙酸亞鉻的「中國燈籠」式結構,但中的金屬-金屬距離都不及乙酸亞鉻中的Cr-Cr距離短,因此兩個金屬原子之間的作用較弱。[2]

乙酸亞鉻的二聚體結構導致了它特殊的穩定性,也導致了它具有與其他Cr(II)化合物不同的顏色。Cr(II)化合物一般呈藍色。

Remove ads

歷史

乙酸亞鉻首先由法國化學家皮里哥(Eugène-Melchior Peligot)在1844年合成,[3][4] 但該分子特殊的成鍵性質卻是在100年之後才發現的。

1950年,King和Garnet[5] 注意到乙酸亞鉻較反常的顏色和溶解度性質,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分子中存在不同的成鍵類型而導致的。因此他們用實驗測定羧酸亞鉻的磁化率,結果發現羧酸亞鉻無論是無水物還是水合物,都不含任何未成對電子,與普通的Cr(II)化合物(含4個未成對電子)形成了明顯反差。為了解釋這個反差,他們很明顯是受了當時雜化軌道理論的影響,認為鉻原子為雜化,提出了一個現在看來有些古怪的理論。

乙酸亞鉻的結構於1951年闡明。[6] 1956年Figgis和Martin提出四重鍵模型,[7] 但該分子中的四重鍵直到1970年準確測定分子中Cr-Cr距離後才得到廣泛重視。[8]

Remove ads

製備

在水溶液中還原三價鉻為二價鉻的藍色溶液,[9] 然後加入乙酸鈉溶液,便會很快沉澱出亮紅色的乙酸亞鉻晶體。

生成的乙酸亞鉻極易被少量混入的氧氣所氧化,從而使亮紅色的顏色褪去,因此製備反應一般都在隔絕空氣的情況下(如Schlenk裝置)進行。[10] 此外,無水的羧酸的亞鉻化合物也可以以二茂鉻作為原料製取。

Remove ads

應用

乙酸亞鉻是亞鉻化合物中相對較穩定的一個,因此常作為其他鉻(II)化合物的製備原料。比如它與氯化氫反應可以得到氯化亞鉻,與乙酰丙酮反應可以得到Cr(acac)2,等等。

此外乙酸亞鉻也用作有機試劑(對α-溴代酮和α-氯代醇進行脫鹵)[11]、氧氣吸收劑及聚合物工業上的試劑[12]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