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九號風球 (澳門)
澳門熱帶氣旋信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九號風球(葡萄牙語:Sinal n.º 9[1]、英語:Signal No.9),為澳門第二高的熱帶氣旋警告。普遍市民稱它為「九號信號」或者「九號波」[註 1],高一級的信號為十號風球,低一級為八號風球[2]。

受颱風韋帕即將正面吹襲澳門,最近一次九號風球於2025年7月20日上午11時正發出。
Remove ads
意義
熱帶氣旋中心正進一步接近澳門,澳門的持續風速已達每小時63至117公里,且現正或預測將顯著加強[2][3]。
有別於香港的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九號風球於澳門的定義經歷多次改變,惟一共通點是保留像香港九號信號般的慣例,只在提升信號時懸掛,除下十號風球時會直接改掛八號風球而跳過九號風球。
歷史
在2000年之前,當氣象台懸掛九號風球時,大炮台即連續鳴笛約2分鐘,並隔2分鐘,再嗚笛兩次。[4]
九號風球的信號形狀
日間
晚間
2017年或之前九號風球的定義為「當熱帶氣旋中心繼續逼近澳門,預料其強度足以使澳門受嚴重影響」。在1993年強烈熱帶風暴貝姬影響下,澳門持續吹颶風,氣象局緊急懸掛九號風球,但未有把貝姬升為颱風並進一步懸掛十號風球,成為歷來惟一一次強烈熱帶風暴導致懸掛九號風球的案例,至今仍惹來極大爭議。事隔多年,在2017年強烈熱帶風暴帕卡影響澳門時,時任氣象局代局長梁嘉靜卻表示需以「颱風」級別正面襲澳,才可懸掛九號風球。
另外九號風球當中定義的「嚴重影響」一詞沒有客觀標準。在回歸前,氣象局台長會以進入100海浬,其強度對澳門受嚴重影響的颱風懸掛九號風球,但在回歸後,懸掛九號風球標準變得甚為嚴格,在2008年颱風鸚鵡影響澳門期間,氣象局在懸掛八號風球時,首次提及懸掛九號風球需要直接趨向澳門[5];而在2009年9月颱風巨爵正面吹襲澳門時即招來爭議,巨爵在氣象局總部之西南偏南約70公里掠過,澳門多處風力大幅增強至暴風程度,然而氣象局未有懸掛九號風球。事隔3年後氣象局終為更接近澳門的2012年颱風韋森特懸掛九號風球,但當時澳門3條大橋已受颶風影響,氣象局遲掛九號風球和拒絕懸掛十號風球的做法再惹公憤。2017年天鴿風災後,氣象局作出多項改制,當中九號風球定義被再次修訂,改為與香港的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一致。
澳門氣象局一般會對預計或進入澳門50公里範圍內的颱風或以上級別的熱帶氣旋,發出九號風球。但2023年超強颱風小犬卻是例外,氣象局指,由於小犬風圈非常集中,環流相當細小,且移速較緩慢,因此雖然已相當接近澳門,但風力約等於三號風球[6],如採取更偏北的路徑正面吹襲本澳,才將有需要發出九號風球。[7]
2023年9月2日起,由於東望洋燈塔位處高點,風勢較為強烈,燈塔的風訊桿亦曾因颱風天鴿損毀。而隨着資訊科技發展,現時市民有多種多樣的方式獲取天氣消息,因此,為保障颱風期間人員的人身安全,在氣象局發出九號或以上風球時,海事及水務局會暫停派員更換風訊桿實體的熱帶氣旋信號。[8]
Remove ads
發出時間點
在2000年之前,澳門氣象局若需改掛九號風球,其慣常做法是當氣象局預測熱帶氣旋將對澳門構成嚴重影響,在熱帶氣旋移入澳門100海浬時,方可發出九號風球。
在2000年至2017年,澳門氣象局會根據澳門境內任意一個站點的每小時平均風速持續已達到110公里或以上,風勢持續上升中,以及其強度達到颱風等級,並且預測或已移入澳門約50公里範圍內,風眼進一步靠近澳門才會改掛九號風球[9],氣象局會提前約半小時作出預告在某個指定時間或稱「在短時間內改掛九號風球」。[10]
在2018年之後,澳門氣象局發出九號風球較以往更早生效,並且未必需要已達到烈風程度才發出九號風球。在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澳門期間,由於山竹對澳門構成嚴重威脅,氣象局先在9月16日上午6時作出預告表示,「將於早上8時至10時改掛九號風球」[11],40分鐘過後,明確表示上午9時改掛九號風球,[12]預告時間超過兩小時,在發出九號風球時,山竹集結於澳門之東南約210公里,當時澳門境內風力只間中達到烈風程度下限。在2020年颱風海高斯吹襲澳門期間,由於海高斯有機會在澳門50公里內掠過,氣象局提前約一小時作出預告改掛九號風球[13],在改發九號風球時,澳門境內仍未有站點錄得烈風程度。[14]
注意事項
- 停止一切戶外及海上活動
- 非必須外出的人士應逗留在安全的室內場所,並遠離當風的門窗
- 熱帶氣旋會為澳門帶來嚴重的影響
- 當風力減弱或靜止時,表示熱帶氣旋的中心正經過澳門附近。風力在短暫時間內將會急速增強,原本不當風的位置可能會變為當風,公眾切勿掉以輕心,密切注意熱帶氣旋的最新消息
- 注意風暴潮警告的發佈狀態和最新消息
影響
信號歷史及懸掛紀錄
1912年8月31日[15],澳門港務局首次設立1至8號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俗稱風球),代表風暴已進入澳門約480公里範圍內並將移至本地8個不同的方向。信號下方如同時懸有一白旗,表示熱帶氣旋繼續移近澳門,對澳門構成威脅,此乃九號風球的雛型。1920年8月7日港務局參考上海徐家滙天文台最新的中國沿海風暴信號[15],於澳門加入9至12號信號[15],其中9號信號取代先前1至8號風球下方懸白旗的作用,形狀為[15],晚間亮紅燈一枚,表示熱帶氣旋會持續移近,且澳門風力有上升之趨勢。1923年10月23日[15],1至12號信號簡化為1至8號,其中六號風球表示澳門風勢進一步增強,形狀改為
並一直沿用至今,同時懸掛2至5號風球以告知風向,大炮台亦會鳴炮三響。1930年4月底至5月初[15],遠東地區氣象部門舉辦會議,會上統一了區內的熱帶氣旋預警信號,為了跟隨區內的熱帶氣旋信號系統,澳門港務局於1931年6月11日將信號增訂為1至10號[15],六號風球改為九號、晚間燈號轉為綠綠綠
,兩項改變沿用至今。1923至1930年期間,澳門已知曾懸掛六號信號1次;自1931年改制至今,已知當局懸掛九號信號30次,當中有26次在1946年或之後。九號信號及改制前之六號信號合計,一共懸掛31次。
下表為本信號列表,熱帶氣旋套上黃色背景表示最終引致澳門懸掛十號風球,粗體名字表示香港天文台亦為該熱帶氣旋發出九號或以上信號。最接近距離用羅盤方位及公里表示、最高平均風速及最高陣風以km/h計算、瞬時最低氣壓以百帕斯卡表示、雨量則以毫米量度,歷年數據均以澳門氣象總部所錄得為準。【註︰1952-1965年風速及氣壓數據測量在東望洋山站;1966-1995年為大炮台山站,括號的數據為九澳;1996年後的數據於大潭山的氣象局總部錄得,括號的風速數據為全澳其它氣象站之中錄得的最大值(通常是跨海大橋或九澳等地),如沒有括號或只有括號,即其它氣象站的數據不詳或大潭山的數據不詳;# 1901-1952年風速只記載9、15及21點】
六號風球(1923-1930)/九號風球(1931年至今)發出紀錄
Remove ads
九號風球之最
註:紀錄由1952年開始計算。
1989年颱風布倫達,於5月20日11時30分至21:00分發出,維持9小時30分鐘。
1954年颱風柏美娜,於11月6日09時25分至15:30分發出,維持5小時55分鐘。
1973年颱風黛蒂,於7月16日23:10至7月17日10:00發出,維持10小時50分鐘。
2017年颱風天鴿,於8月23日10時45分至11:30分發出,維持45分鐘後緊急改掛十號風球。
1964年及1989年,共2次。
1964年颱風艾黛與颱風露比,兩者相隔時間為25日12小時5分鐘。
2000-2011年,12年10個月7日13小時45分鐘沒有發出九號風球。
1989年颱風戈登,熱帶氣旋中心最接近氣象局總部時在南面約120公里掠過,亦是戰後惟一一次非正面吹襲澳門的九號風球。
1993年強烈熱帶風暴貝姬,在九號風球生效期間,嘉樂庇總督大橋一小時平均風力一度錄得124km/h,達到十號風球標準,同時亦是惟一以強烈熱帶風暴強度令氣象台發出九號風球。
達到九號風球標準而沒有發出九號風球的個案
下述只記載2000年或之後,達到九號風球標準但最終沒有發出九號風球的個案:
- 上述只列出自2000年起強烈熱帶風暴或以上級別進入澳門100公里範圍內,並且為澳門帶來持續暴風;或以颱風級別為澳門帶來接近颶風程度的風力,但未發九號風球的例子。
- 背景顏色(風速)
- 清勁或以下風力(每小時41公里以下)不會配上任何背景顏色
- 藍色為強風(每小時41至62.9公里)
- 黃色為烈風(每小時63至87.9公里)
- 橙色為暴風(每小時89至117.9公里)
- 紅色為颶風(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