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雲雀高飛 (佛漢·威廉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雲雀高飛》(The Lark Ascending,又譯《雲雀飛翔》[1])是英格蘭作曲家雷夫·佛漢·威廉士所作古典音樂作品,其篇幅較短,僅一個樂章,受英格蘭詩人喬治·梅瑞狄斯於1881年所作同名詩歌啟發而創作。本曲最初為小提琴與鋼琴而作,完成於1914年,然而直到1920年方得到演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曲家將其改寫成為獨奏小提琴與管弦樂團而作的版本。這一版本初次演出於1921年,本作之廣為人知者,多為這一版本。本作有副標題為「浪漫曲」,佛漢·威廉士喜好用此術語形容沉思性的緩慢樂曲。

本作在英國乃至英國之外都頗受歡迎,自1928年來得到多次錄音。
背景
雷夫·佛漢·威廉士對詩歌與小提琴頗有熱情。自幼他就接受小提琴訓練,對小提琴的喜愛遠遠超過鋼琴,他對鋼琴從不曾有多少愛好。[2][3]佛漢·威廉士又有廣泛的文學品味,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初的英語詩人中,他珍賞的有丁尼生、斯溫伯恩、加百列與克里斯蒂娜·羅塞蒂兄妹、哈代、A·E·豪斯曼與喬治·梅瑞狄斯。[4]在創作《雲雀高飛》之前,佛漢·威廉士曾在較早的樂譜上題過梅瑞狄斯的詩句,這份樂譜如今已經散佚。[5]
作曲家的第二任妻子烏爾蘇拉本身也是詩人,寫到在音樂《雲雀高飛》中她的丈夫「採用了文學性的點子,從這往上建起了他音樂的思緒……使得小提琴既化而為鳥兒的歌唱,又成其為它的飛翔與生靈本身,而不是給那首貢獻了標題的詩作解說」。[6]在曲譜的開頭,佛漢·威廉士抄錄了梅瑞狄斯同名之一百二十二行詩篇中的十二行: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The Lark Ascending
如今並不知道佛漢·威廉士在何時何地譜寫了這首作品。[註 2]原作的手稿已經丟失。[10]
這首作品所題獻給的獨奏小提琴家是瑪麗·霍爾(Marie Hall),原本也是為她而寫。霍爾是當時英國一流的小提琴家,曾在愛德華·艾爾加門下學習,演出過他的小提琴協奏曲,因此聲名大振。[11]在這部新作首演之前,霍爾曾與佛漢·威廉士合作修改,曲譜的一些細節可能受到她的影響,然而即使如此,其程度幾何也並不清楚。[12]
Remove ads
初次演出
本曲的小提琴與鋼琴版首演由霍爾與鋼琴家傑弗里·門德姆(Geoffrey Mendham,1899年-1984年)在夏漢普頓(Shirehampton)公共會堂呈獻,時為1920年12月15日。[13][14][註 3]1921年6月14日,本曲管弦樂團版的初演再一次由霍爾負責小提琴獨奏,演出於倫敦女王音樂廳進行,是在一次由英國音樂協會演奏的音樂會上。當時的管弦樂團為不列顛交響樂團,由阿德里安·鮑爾特指揮。《泰晤士報》的音樂評論員[註 4]提到《雲雀高飛》並不是音樂會上主要的節目,而是作為霍爾斯特《行星組曲》的前導上演,然而這首音樂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評論員評價道:
“ | 會上唯一體現出那無視今日或昨天所風行者的安寧,而遺於其他樂曲獨立不遷的作品。它一路做着自己的夢,延伸着「一環一環接續不絕」,儘管它始終沒有上升到那些詩行「他是孩童的舞蹈,是播種者的感謝,是那報春花盛開的河岸發出的呼喊」所具有的能量,這是屬於清新的鄉野的那種音樂,不屬於精雕細琢的音樂廳。[17] | ” |
評論家A·H·福克斯·斯特蘭韋斯(A. H. Fox Strangways)在《音樂與通訊》中寫道:
“ | 小提琴飛揚在長久的狂喜之中,飄在伴奏具有本土氣息的旋律之上,不時將那些旋律中的一小點加進自己的歌唱。小提琴的華彩段常傾向於千篇一律,但這首曲子的歡樂之情很難讓誰想起其他的什麼。幾乎不見有益無害的不可避免的琶音,也幾乎沒有巧妙絕倫的雙音。曲子純粹地唱着歡歌。[18] | ” |
Remove ads
音樂分析
典型而言,本曲的演奏時長在13到16分鐘之間。[註 5]樂曲起頭是兩小節的引子,以 拍的節奏響起木管及溫柔的弦樂,隨後獨奏小提琴加入,擦出無伴奏的華彩段,此處的樂譜上有標記pianissimo(「極輕柔地」)及 sur la touche[註 6]。[27]華彩段還有標記 senza misura 即「無小節線」,按《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的定義,其為「自由地」「對節拍沒有嚴格限制」之意。[28]

華彩段接近尾聲時,作曲家引進一條旋律,獨奏小提琴在這條旋律上繼續演奏,而樂團的伴奏重新進入,此時的節拍是 拍。[29]

接近樂曲中間時又一段無伴奏華彩段出現,比第一段短些,引而走向一段色彩鮮明的插曲(Allegretto tranquillo quasi andante,「安靜的小快板,准行板」),長笛奏出新的旋律。[30]

不久後樂曲又進入新的部分,標記為Allegro tranquillo(「沉靜的快板」),[註 7]音樂起於獨奏小提琴的顫音,三角鐵(整首樂曲只有三角鐵一種敲擊樂器)在弱拍處輕輕提醒。音樂的調性此前都是有幾分模糊的G大調,[32][註 8]這時轉而為F大調,節拍切到 拍。五個小節後,雙簧管進入,帶來另一段新的旋律,有標記scherzando(「諧謔地」)。[31]

此前由長笛引出的旋律再次出現(這時其記號為Allegretto molto tranquillo,「極安靜的快板」),以獨奏小提琴奏出,其後前半段的 拍部分進入再現部,接續上來。全曲在最後一段無伴奏的小提琴華彩中結束,音調達到altissimo的D音(altissimo意為比高音部再高兩個八度)[33],隨之又回落一個小三度到B音上。[32]
樂評人克里斯托弗·馬克(Christopher Mark)對作曲家於《雲雀高飛》中調式的使用作了一番分析,發現音樂從多利亞調式開始,而在這一調式和愛奧里亞調式之間往復,輔以大量的五聲調式作點綴。[34]
不同版本
本曲的管弦版為獨奏小提琴和管弦樂團而作,樂團由兩支長笛、一支雙簧管、兩支單簧管、兩支巴松、兩把圓號以及三角鐵和弦樂組構成。[35]作曲家也為室樂團作了一個版本,這一版中樂團由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巴松各一支,圓號和三角鐵各一把,以及三四把第一小提琴、同樣數量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各兩把以及一把低音提琴構成。[35]
各方評論及反響
《雲雀高飛》在審美上於分析家和評論者群體中引起了一系列迴響。音樂批評家米高·甘迺迪(Michael Kennedy)在對佛漢·威廉士音樂的分析中評論本作是非常獨特的作品,然而卻常被低估,「可能是因為它有非常質樸的特性,而給人錯覺」。[36]評論者保羅·康韋(Paul Conway)寫道這部作品「描繪出牧歌式的情景,中間小提琴摹仿了標題中的鳴鳥,管弦樂團則……代表着底下的風景」。[13]克里斯托弗·馬克也觀察到飄舞的獨奏部分同管弦樂團部分的差別,發現長笛所演奏「民樂式的旋律」「將焦點從天空中一轉而到地平面上和人們的活動中」。[37]
音樂學學者劉易斯·福爾曼(Lewis Foreman)評論道「在英國1914年的音樂中,人們可能會忘記這部作品是多麼地具有革命性,(看)它的韻律自由而流淌,它避免主屬音之間的頓挫,它還描繪出形象的畫面」。[5]傑弗里·戴維斯則寫道「某種程度上這首曲子像是鄉間英格蘭的田園詩,(但)考慮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夜寫成的事,音樂中可能潛藏着一層哀傷。像是愛德華時代從一戰另一端回望,對那已經消逝、有些神話意味的純真時光它似乎映出了一種懷想。」[38]中提琴家菲利普·博格-惠勒(Philip Borg-Wheeler)在2014年的文章中提到這部作品「充盈着與自然相通的深廣的感受」,他又補充說「與其像伊利沙伯·勒琴斯(Elisabeth Lutyens)之流發表『牛糞堆派』一類言論那樣輕視英格蘭的田園牧歌,我們更應該尤其珍視這種被佛漢·威廉士表現得如此完美的傑出品質。」博格-惠勒還注意到佛漢·威廉士和巴托之間的相似點,他認為二人對民歌的特點吸納得非常徹底,自身寫出的旋律變得難以從中區分——《雲雀高飛》並沒有借用實存的民歌。[27]
樂評家弗蘭克·豪斯(Frank Howes)在佛漢·威廉士去世前幾年寫成作品《雷夫·佛漢·威廉士的音樂》(The Music of Ralph Vaughan Williams),於中他注意到《雲雀高飛》是佛漢·威廉士特為明顯的個人作品,「在音樂中獨一無二——貝多芬為小提琴和管弦樂團而作的兩首浪漫曲或許最為相近」。[32]作曲家在曲中選擇使用「浪漫曲」這一術語,豪斯與其他論家一道,也評述了此事。在佛漢·威廉士所寫出最深刻的幾段抒情段落中,都可見作曲家加上的「浪漫曲」一詞,如其鋼琴協奏曲的慢樂章、其第五交響曲都是實例。[27]豪斯並補充到「對佛漢·威廉士而言『浪漫曲』是不見欲愛內涵的……雲雀或許是在呼喚它的伴侶,但聽來更像是在春天清早,空氣中薄霧彌散,這時的一種 joje de vivre[註 9]。」[32]
2011年BBC評選當年英國的荒島唱片,組織聽眾票選,公推《雲雀高飛》最受歡迎。[39]從2007年到2010年,本曲在英國Classic FM每年舉辦的「名曲堂」投票中得票連年第一,超過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莫札特的單簧管協奏曲以及佛漢·威廉士的另一部作品《塔利斯主題幻想曲》。2011年至2013年的票選中,《雲雀高飛》的地位被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取代,然而從2014年開始此曲又穩居榜首長達四屆,到2018年則位列第三。[40][41]
英國之外,在9·11恐怖襲擊十周年之際,對用以紀念的音樂,紐約曾組織廣播投票調查偏好,《雲雀高飛》排名第二。[42]新西蘭古典音樂廣播頻道RNZ Concert每年有新年倒計時節目 Settling the Score[註 10],組織聽眾票選最受歡迎的古典音樂,《雲雀高飛》常年高居榜上,自2007年到2012年其每年都是第一,其他年份也排在高位。[43]
Remove ads
錄音
本曲常獲得錄音。最先的錄音作於1928年,由小提琴家伊索爾德·門格斯(Isolde Menges)和由馬爾科姆·薩金特所指揮一個未記名的管弦樂團演奏。[25]後來在1940年代及1950年代早期,78轉唱片錄音得到發行。2015年《留聲機》雜誌的一篇比較評論文章中,作者大衛·古特曼(David Gutman)將24部錄音列成短清單,上至1952年由讓·普涅(Jean Pougnet)獨奏、鮑爾特指揮、倫敦愛樂樂團伴奏的單聲道錄音,下抵2014年塔姆辛·韋利-科恩(Tamsin Waley-Cohen)獨奏、大衛·柯蒂斯(David Curtis)指揮、天鵝交響樂團伴奏的版本。文中提到的獨奏者包括妮可拉·本內德蒂(Nicola Benedetti)、張永宙、希拉里·哈恩、奈吉爾·甘迺迪、塔斯明·利特爾(Tasmin Little)和平夏斯·祖克曼;指揮者則包括丹尼爾·巴倫邦、科林·戴維斯、伯納德·海汀克、內維爾·馬里納、安德烈·普列文以及西門·力圖。評論家所得出最推薦的唱片是1967年EMI錄音的版本,由休·比恩(Hugh Bean)獨奏、新愛樂管弦樂團伴奏、鮑爾特指揮。[25]樂評人羅伯·考恩(Rob Cowen)在其1997年所作樂評作品中同樣以此版本為偏好。[44]
本曲的小提琴鋼琴版本也有錄音,其一是2013年馬修·特拉斯勒(Matthew Trusler)與伊恩·伯恩賽德(Iain Bernside)的版本,[45]其一是2020年詹妮弗·派克(Jennifer Pike)與馬丁·羅斯科(Martin Roscoe)的版本。[46]
Remove ads
註釋、文內引注及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