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當氏毒氣
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亞當氏毒氣(Adamsite)或二苯胺氯砷(diphenylaminechlorarsine),簡稱DM,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可作防暴用途。DM屬於化學戰劑,被認為是嘔吐戰劑或者噴嚏性毒氣[1]。1915年,德國化學家海因里希·奧托·威蘭第一次成功合成DM,1918年美國化學家羅傑·亞當斯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也自主成功合成DM。美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生產和儲備DM,但從未在戰場上使用。然而它曾用於對抗1932年7月美國補償金事件中在華盛頓遊行示威的補償金大軍,多個陪同家長示威的兒童據報死亡或重傷。
Remove ads
DM是一種無臭晶體狀化合物,揮發度很低,20℃時為0.02mg/m3。晶體顏色根據純度高低從深綠到淡黃之間變化。DM易溶於一些有機溶劑,如丙酮、二氯甲烷,但幾乎不溶於水,水解極慢。DM的戰鬥形態為淡黃色或微綠色煙霧,持續時間約十分鐘。[2]
二苯胺鹽酸鹽與三氧化二砷於140℃進行縮合反應即可製得DM。
通常亞當氏毒氣以氣溶膠方式散發,使上呼吸道成為初始作用部位。雖然亞當氏毒氣產生的效果和常用鎮暴劑(如CS催淚性毒氣)相似,但是它的見效速度慢,而且持續時間長,通常會持續幾個小時[1]。5至10分鐘的潛伏時間過後,眼睛、肺部和粘膜會出現疼痛,接着出現頭痛、噁心和持續嘔吐症狀[1]。
現在DM被認為是過時產品,它已廣泛被其他毒性更低且見效速度更快的鎮暴劑替代,如CR催淚性毒氣。早期戰場上亞當氏毒氣的使用是通過發煙筒實現的,該裝置由中型金屬管組成,金屬管內部以含約25%DM的發煙劑裝填,使用時DM將在高溫下氣化而分散至環境中。通過在順風條件下引燃一定數量的發煙筒,大量亞當氏毒氣可迅速飄向目標。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