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美尼亞知識分子大驅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亚美尼亚知识分子大驱逐
Remove ads

1915年4月24日,經鄂圖曼帝國內政大臣塔拉特帕夏下令,政府迅速行動,逮捕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等地的亞美尼亞社區領袖並押往安卡拉(今安卡拉)附近兩家收容所,當晚首輪行動逮捕的君士坦丁堡亞美尼亞知識分子就有235到270人。5月29日政府通過《搬遷安置法》,隨後把被捕的知識分子「安置」在該國其他地區並將絕大多數殺害,僅弗塔內斯·帕帕齊安阿拉姆·安多尼安科米塔斯等80餘人生還。鄂圖曼帝國的行徑史稱亞美尼亞知識分子大驅逐,歷史學界普遍認為此事代表亞美尼亞種族滅絕拉開帷幕。[1]

快速預覽 驅逐亞美尼亞知識分子, 位置 ...

歷史學家將此事比作「斬首行動[2][3],意在清除亞美尼亞領袖,確保該民族無法組織抵抗[4]。學界普遍認為亞美尼亞種族滅絕從1915年4月24日開始,為紀念受害者,4月24日定為亞美尼亞大屠殺紀念日,1919年(四周年之際)在君士坦丁堡首度舉行紀念活動。亞美尼亞阿爾察赫共和國把這天定為國家假期,世界各地的亞美尼亞僑民也在這天紀念逝去同胞。

Remove ads

驅逐

Thumb
1915年4月24日鄂圖曼帝國內政部指令原件

拘禁

鄂圖曼帝國內政大臣塔拉特帕夏1915年4月24日下達指令,當晚八點拉開抓捕帷幕[5],君士坦丁堡警察局長貝德里貝伊負責該市行動[6]。24日晚到次日凌晨,該市根據內政部指示抓獲首批共235至270名亞美尼亞領導人,如神職人員、醫師、編輯、新聞工作者、法律工作者、教師、政治家等[7][注 1]。警方囚禁的部分人員姓名相似,由此可能導致總數尚無定論。

帝國首都的驅逐還遠遠沒有結束,警方首要任務是查明身份。被捕人員在警局(當地稱「公安局」)和中央監督關押一天,第二波行動又抓獲五到六百人。[7][9]:63[10][11]

截至1915年8月,鄂圖曼帝國把約150名亞美尼亞人從君士坦丁堡押至收容中心,其中不乏俄國公民[12]。作家亞歷山大·帕諾西安等少數被捕人員在被捕同一個周末獲釋,沒有像其他同胞一樣移交安納托利亞[13]。估計當局拘押直至驅逐的共有2345名亞美尼亞名流[14][15],絕大部分既非民族主義者,又無任何政治背景[14]

Remove ads

收容中心

Thumb
昌克勒
昌克勒
阿亞什
阿亞什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
代爾祖爾
代爾祖爾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
主要地點

1915年5月29日政府通過《搬遷安置法》,把兩間收容中心關押的亞美尼亞人趕到鄂圖曼敍利亞薩拉基里奧角中央監獄關押的大部分亞美尼亞人乘67號輪船抵達海達爾帕夏車站,等待十小時後再於次日用專列送往安哥拉(今安卡拉)方向,車上共載有220人。[16]亞美尼亞裔列車長取得驅逐人員名單後轉交君士坦丁堡亞美尼亞大主教扎文·德耶吉亞揚,後者馬上開展救援,但徒勞無功。各國大使只有美國的亨利·摩根索向德耶吉亞揚伸出援手。[9]:58火車20小時後於周二正午抵達安卡拉附近的辛坎科伊,君士坦丁堡中央監獄負責人在亞伯拉罕站把犯人分成兩組。

犯人分別送往昌克勒(及當地與阿馬西亞之間的喬魯姆)和阿亞什,前往阿亞什還需再乘車數小時,這部分大多數月後在安卡拉附近的峽谷被害[17],僅10(或13人)[6]獲許從阿亞什返回君士坦丁堡[注 2]。5月7或8日,又有20名4月24日被捕的亞美尼亞人送到昌克勒。[18]。阿亞什關有約150名政治犯,另外150名知識分子關在昌克勒[19]:318

軍事法庭

納扎雷特·達格瓦里安醫生、薩基斯·米納西安等名人5月5日從阿亞什監獄轉出,軍方把兩人同哈魯廷·揚古利安卡雷金·哈賈格魯彭·扎塔瑞安押到迪亞巴克爾,準備送軍事法庭審判。估計他們抵達迪亞巴克爾前不久便被切克斯·艾哈邁德為首、哈利勒與納齊姆擔任副手且有國家支持的準軍事組織殺害。[13]同樣遭驅逐的馬茲貝德5月18日在開塞利軍事法庭受審[20]

1915年9月,傑馬爾帕夏在大馬士革審判並處決謀殺納扎雷特等人的武裝分子,1916年鄂圖曼議會授權阿勒頗代表阿廷·博什格澤尼安負責調查此事。軍事法庭裁定馬茲貝德罪名不成立,他先以假身份在阿曼努什鐵路隧道為德國人工作,逃到努賽賓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不久騎馬時摔死。[20]

釋放

Thumb
亞美尼亞領導人帕帕西安看着1915至1916年代爾祖爾恐怖屠殺留下的遺骸

部分囚犯經位高權重者干預獲釋[9]:66,美國大使亨利·摩根索促使昌克勒五人重獲自由[6],此地獲釋返回君士坦丁堡的一共只有12人[注 2],分別是科米塔斯、皮尤贊特·基奇安、瓦赫拉姆·托科米安醫生、帕塞夫·迪納尼安醫生、黑格·霍加薩里安、恩山·卡爾法揚、耶萬特·托拉揚、阿拉姆·卡蘭德里安、諾亞格、德斯蒂潘尼安、弗塔內斯·帕帕齊安、卡尼克·英吉健、小貝勒里安。科尼亞只有四人獲許返回首都[注 2],分別是阿皮格·米尤巴何吉安、阿塔米安、赫貝基安、諾斯里吉安。[12]

安卡拉州州長馬扎爾貝伊違抗塔拉特布夏的驅逐令,保護剩下的亞美尼亞人[21],結果1915年7月結束前就被中央委員會的阿蒂夫貝伊取代[22]

倖存者

1918年10月30日穆茲羅斯停戰協定簽署後,倖存亞美尼亞知識分子返回協約國佔領的君士坦丁堡。他們開展短暫而激烈的文學運動,但1923年土耳其重新控制該市,運動隨即中止。把驅逐經歷寫入著作或回憶錄的亞美尼亞知識分子包括格里戈里·巴拉希揚阿拉姆·安多尼安耶萬特·奧迪安、特奧托羅斯、米卡耶爾·沙姆坦奇揚。[23]科米塔斯等倖存者患上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科米塔斯在精神病院治療20年後於1935年辭世[24]

Thumb
葉里溫亞美尼亞種族滅絕博物館紀念昔日驅逐同胞的展覽

紀念日

鄂圖曼帝國1915年4月24日開始驅逐亞美尼亞知識分子,學界把這天視為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的開始,後定為亞美尼亞大屠殺紀念日。1919年4月24日,倖存者團體在伊斯坦堡聖三一亞美尼亞教堂首度舉辦紀念活動,眾多亞美尼亞名流參與。亞美尼亞阿爾察赫共和國把這天定為國家假期,世界各地的亞美尼亞僑民也在這天紀念逝去同胞。[25]

驅逐人士名單

下表列出1915年4月24日君士坦丁堡驅逐的首波亞美尼亞知識分子、社區領袖及其他公眾人物名單,根據鄂圖曼檔案館資料及各種亞美尼亞文獻編譯:

更多資訊 姓名, 出生 ...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資料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