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亨利四世號戰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亨利四世號戰艦(法語:Henri IV)是法國海軍所建造的前無畏艦,其艦名來自法國波旁王朝君主亨利四世。艦體的設計案由白勞易親自主持,艦艉的上層建築被移除,僅保留4呎(1.2米)的乾舷;在138.6毫米(5.46吋)口徑1893年型火炮配置上首次採用背負式佈局,是世界上首艘應用背負式炮塔配置的軍艦。本艦配備2門274公釐口徑1893/96年型火炮在2座單裝炮塔內,水線裝甲帶最大厚度為280毫米(11吋),排水量落在8,807噸(8,668長噸),最大航速可達17節(31公里每小時;20哩每小時)。法國海軍在本艦造艦費用上共耗費15,660,000法郎,並於1897年7月15日在瑟堡兵工廠鋪設龍骨,1899年8月23日時首次下水,最後在1903年9月正式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法國海軍將亨利四世號派往比塞大擔當護衛艦。當英法聯軍在加里波利海戰遭受重創後,為了重組海軍勢力,法國海軍於1915年將調遣亨利四世號前來支援達達尼爾海域的協約國海軍勢力。不過在1914年時,艦上3門138.6毫米(5.46吋)口徑火炮被卸除,並運往支援塞爾維亞。戰爭中後期,亨利四世號逐漸退居二線,最後在1918年以倉庫艦名義調往塔蘭托。法國海軍最後在1920年將亨利四世號從海軍名錄上除籍,並在1921年拆解。
Remove ads
設計
亨利四世號戰艦由著名的法國軍艦設計師白勞易親自設計,他本人在設計時加入許多構想,其中之一是試圖降低艦體被敵人炮火擊中的面積,因此一反當時造艦設計,盡可能地減少船後半部的上層建築,僅留下一部分確保後主炮塔不會被海浪拍打。船艦艉端僅保留4呎(1.2米)的乾舷,但在船舯與船艏部位仍保有上層建築,確保能提供足夠的空間為船員提供良好的服務。船艦的上層建築整體很窄,並從船艏為起始點,截止在主甲板上方船體處。[1]
亨利四世號戰艦艦體全長108米(354呎4吋),艦寬22.2米(72呎10吋);滿載時吃水深度為7.5米(24呎7吋),正常排水量為8,948噸(8,807長噸)。[2]其尺寸比前一型查理曼級還要小,排水量也比查理曼級少了2,300噸(2,260長噸)。[3][a]艦上可搭載26名軍官及438名船員。[2]
亨利四世號戰艦的推進系統由3組垂直型三脹式蒸汽機,每一組蒸汽機各推動一船軸。整個推進系統的動力由24台尼克勞斯式鍋爐組成,為艦體提供11,500匹指示馬力(8,600千瓦特)。本艦最高航速達17節(31公里每小時;20哩每小時),在攜帶1,100噸(1,080長噸;1,210短噸)的燃煤下,若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哩每小時)航速航行,巡航半徑可達7,750海里(14,350公里;8,920哩)。[2]

在主炮配置上,亨利四世號僅有2門274毫米(10.8吋)40倍徑1893/96年型火炮,這2門炮分別以單裝方式配置於主炮塔內,2座主炮塔則分別配置在前甲板與後甲板上。274公釐口徑火炮的槍口初速為865米每秒(2,840呎每秒),並使用255公斤(562磅)重的穿甲彈。[4]
艦上的次要武器包括7門138.6毫米(5.46吋)口徑1893年型火炮,其中4門分別安裝在主甲板下方的炮廓內,2門在加裝炮盾後架設在遮蔽甲板上,最後1門直接配置在遮蔽甲板炮塔內,以背負形式架設於後主炮塔之上。這是首艘軍艦以背負形式配置火炮,但因為138.6公釐口徑火炮的炮管太短,以至於瞄準罩使用時無法清楚的瞄準目標,因此這艘最初採用背負式炮塔設計的軍艦並不是非常成功。[1]138.6口徑火炮的槍口初速為730—770米每秒(2,400—2,500呎每秒)之間,使用35—30公斤(77—66磅)的炮彈進行攻擊。[5]
為了加強反魚雷艇能力,艦上加裝12門哈其開斯47毫米(1.9吋)口徑1885年型火炮,這些火炮全配置在前桅的上部平台,以及主桅與船艛建築上。47公釐口徑火炮的槍口初速為610米每秒(2,000呎每秒),可將1.49公斤(3.3磅)重的炮彈拋至4,000米(4,400碼)遠的目標上。理論上47公釐口徑火炮的最大裝填速度為每分鐘15發,但實際上僅每分鐘7發。[6]艦體水面下方另裝設2組450毫米(18吋)口徑魚雷管[1],目前無法得知當時使用的的是哪種型號的魚雷,但在當時在戰場上大多數魚雷的彈頭重110公斤(240磅),最高速度為36節(67公里每小時;41哩每小時),最大射程可達6,000米(6,600碼)。[7]
Remove ads
亨利四世號艦體部位擁有一水線裝甲帶,其高度為2.5米(8.2呎),整體厚度在中央區域達280毫米(11吋),延伸至船艉時裝甲厚度已減至180毫米(7.1吋),並在尾端與100毫米(3.9吋)厚的橫向艙壁連結。裝甲帶下緣部位的厚度變化從180至75毫米(7.1至3.0吋),裝甲帶上緣部位的厚度大部分維持在100毫米(3.9吋),並從船艏延伸至從船艉往前9.1米(360吋)的中段部位。整個裝甲帶高度大多在2米(6.6呎)左右,但在前段則增加至4米(13呎),尾端連接橫向艙壁處則減至75毫米(3.0吋)。艦體的裝甲甲板最大厚度為60毫米(2.4吋),但在船艉處則減至30毫米(1.2吋)。在此下方另設有一層較薄的裝甲甲板,此層甲板在中心線厚度為20毫米(0.79吋),到艦體邊緣時則增至35毫米(1.4吋),同時此甲板彎曲了91厘米(36吋)長度並連接到內船底,形成一魚雷艙壁。此設計曾在1984年進行過實驗,儘管在亨利四世號的設計上仍太過於靠近船側面,但這整個設計佈局比俄國皇太子號戰艦採用的系統更為現代化。在主炮塔上,其裝甲厚度為305毫米(12.0吋),彈藥井則以240毫米(9.4吋)厚的裝甲保護。138毫米(5.4吋)口徑火炮所在的炮廓區域裝甲厚度在75—115毫米(3.0—4.5吋)之間,其彈藥井以164.7毫米(6.48吋)厚的裝甲保護。[1]
Remove ads
服役歷程

亨利四世號戰艦於1897年7月15日在瑟堡兵工廠鋪設龍骨,並在1899年8月23日首次下水,但直到1903年9月才開始服役[1],比次型耶拿號還要晚1年多才服役[8][b],法國海軍共耗費15,660,000法郎建造本艦。[9]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亨利四世號先是被派遣至比塞大執行防禦任務,1915年2月後轉調至新成立的敘利亞分艦隊,此艦隊的主要任務是襲擊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和西奈半島的鄂圖曼陣地及海上交通要道。由於英法聯軍在加里波利海戰中損失慘重,法軍的高盧人號在此戰中被鄂圖曼的岸防炮重創,布韋號甚至誤觸水雷而沉沒,因此法國海軍在1915年3月18日將亨利四世號轉調於此,以便能彌補2戰艦損失的空缺。亨利四世號隨後向位在亞洲一側的庫姆卡萊要塞(Kum Kale)進行炮擊,牽制鄂圖曼軍隊並間接支援1915年4月25日法軍的搶灘登陸。接着在這一個月的剩下時間裏,亨利四世號持續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但本艦同時也被鄂圖曼的炮火擊中8次。[10][11][12][13]
1914年11月,艦上3門138.6毫米(5.46吋)口徑1893年型火炮被拆除,並在代號為《任務D》的行動中由火車從塞薩洛尼基運往塞爾維亞。[14]1916年,亨利四世號被調至第3戰鬥分艦隊後備總隊,隨後又換到在埃及的法國東地中海總隊,然後在1918年以倉庫艦為名調往塔蘭托。[15]1920年,法國海軍將亨利四世號從海軍名錄上除籍,並在隔年拆解。[2]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