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親陌
2022年电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親陌》(法語:Close,中國大陸、台灣譯《親密》)是2022年上映的成長題材劇情片,為法國、比利時、荷蘭三國合拍,由比利時導演魯卡斯·當執導,東特與安傑洛·蒂森斯編劇,是兩人自2018年電影《夢女芭蕾》後再度攜手,演員陣容則包括伊登·丹布林、古斯塔夫·德·瓦埃勒、艾美莉·德紀妮和莉亞·德卡。電影講述13歲的萊奧和雷米在漫長的暑假期間發展出一段天真無邪的親密關係,回到學生後被身邊人投以別樣的眼光,讓兩人變得十分慌亂。面對時不時出現的侮辱、侵犯性言論,萊奧決定和雷米保持距離。
影片首映禮於2022年5月26日在第75屆康城影展上舉行,最終憑藉不俗的口碑拿下評審團大獎[3]。影片於2022年11月1日在法國上映,由Diaphana Distribution負責發行,11月2日由Lumière在比荷盧聯盟發行。影片獲提名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獎,此外贏得比利時影評人協會的安德烈·卡文斯最佳影片獎[4]。
Remove ads
劇情
![]() | 此章節的準確性有爭議。 |
在某個偏遠的小鄉村,同樣13歲的男生里奧和雷米發展出一段親昵關係,他們習慣互相依偎着小睡,會一起出外遊玩和上下學,互相談心事,晚上也經常睡在同一張床上,兩人比親兄弟還親。雷米是蘇菲唯一的孩子,愛屋及烏,蘇菲也把里奧當成自己的孩子,對兩人這段關係看待十分坦然。
就這樣,兩人無憂無慮地度過了暑假,開學後在同一個教室上課。也是在這個時候,兩人的親昵關係開始起了變化,同學向他們投來異樣的眼光,當中甚至有女生公開問他們是不是一對。面對敏感的提問,里奧極力否認,雷米則是一言不發。里奧對這種氛圍感到極為不安,開始從表面上和雷米保持距離,努力結交新朋友,還參加屬於「男子漢」的冰棍球運動,不讓雷米加入,希望融入環境,不被人排斥。到後來即便兩人獨處,里奧也不願意和雷米親近。
雷米覺得自己受到忽視,尤其是里奧拒絕讓他睡在同一張床上,刻意不和他一起上學,以及對他來看他打冰棍球試探想加入表現的不情願。里奧仍然在乎雷米,但卻希望和雷米保持一段「距離」,而不去尋找一個兩人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兩個人也沒有找信賴的人幫助。這種情感上的衝突最終演變成激烈的爭吵,雷米心灰意冷,決定完全退出這段關係。他不再和里奧搭話,每天茶飯不思,深鎖在自己的房間裏。後來雷米沒有參加學校組織的旅遊,班裏的同學這才知道雷米自殺了。
里奧很清楚這是雷米退出感情後引發的,但後來學校為班上的人提供心理輔導,他沒跟任何人說這件事。然而同學在雷米的訃告中說他是一個活潑開朗的男孩,里奧看到後十分鬱悶。他極力壓抑內心的痛苦,利用冰棍球隊和父母的園藝生意轉移注意力,希望能擺脫這種情緒。他開始與同學建立初步的友誼,結果發現這些友誼根本無法替代他跟其他人建立的關係。出於本能,里奧知道自己應該和蘇菲聊聊,但又擔心會刺激到她。由於雷米沒有留下遺書之類的線索,蘇菲也不知道他為什麼會自尋短見。
直到第二年暑假剛開始,里奧才鼓起勇氣,直接找到蘇菲的公司吐露真相。蘇菲開車送里奧回家,里奧突然責怪起自己,說不應該就此離他而去。蘇菲也無法冷靜下來,要里奧下車。里奧發狂似地跑進樹林,蘇菲見情況不妙立馬追上去,發現里奧正拿着一根棍子,神情十分慌張。里奧預感到蘇菲會就雷米的死責怪自己,但意外的是,蘇菲溫柔地擁抱了他,而且還耐心地安撫他的情緒。兩人相擁而泣,蘇菲沒有責怪里奧,里奧壓抑的緊張情緒終於得到釋放。
不久後,里奧再次找蘇菲,但蘇菲家已經人去樓空,應該是搬走了。里奧走過雷米跑過的田野,帶着寬慰的心情接受好友的離去。
Remove ads
陣容
- 伊登·丹布林 飾 里奧(Léo)
- 古斯塔夫·德瓦勒(Gustav De Waele) 飾 雷米(Rémi)
- 艾美莉·德紀妮 飾 蘇菲(Sophie),雷米的母親
- 莉亞·德卡 飾 娜塔莉(Nathalie)
- 奇雲·詹森斯 飾 彼得(Peter)
- 馬克·魏斯(Marc Weiss)飾 伊夫(Yves)
- 伊戈爾·范·德塞爾 飾 查理(Charlie)
- 萊昂·巴特爾(Léon Bataille)飾 巴蒂斯特(Baptiste)
製作
「我讀這150個不一定是酷兒的男孩的證言時,我覺得(電影)光講酷兒的經歷會有局限性......應該不僅講酷兒的經歷,還要講青年男性的經歷,因為青年男性不會那樣地敞開心扉說話。這就給了觀眾一定空間去解釋你想要(說)的那種經歷。但這電影不講兩人的性愛,而講他們的親密關係,講他們感性的一面受到關注,講我們應該怎麼去習慣看待這種事情,講我們恨不得給所有人分類裝進盒子,打上標籤,給那種愛蓋上標籤,而不讓它以真正自由的方式存在。」
2018年12月19日,消息指導演魯卡斯·當將為個人的口碑處女作《夢女芭蕾》拍攝續作,編劇安傑洛·蒂森斯與監製迪克·英彭斯再度攜手合作,影片片名暫未公開。東特表示新片「會有所不同,但會保留《夢女芭蕾》的風格」,「以酷兒為主角」[6]。編劇過程中,東特受到心理學家奈奧比·威(Niobe Way)的著作《深藏的祕密: 男孩的友誼和聯繫的危機》(Deep Secrets: Boys』 Friendships and the Crisis of Connection)啟發,這本書記載了奈奧比對青春期男生之間親密關係的研究[5]。東特以書中反覆出現的「親密友誼」(close friendship)一詞命名電影[7]。
電影的後續發展直到2020年7月23日才傳出,當時消息指東特公開選拔兩名男主角的人選,計劃由素人演員演出,選角工作將在8月底進行。此外,電影計劃在次年夏天上映[8]。試鏡對象面向法語和荷蘭語都懂的人,後來試鏡工作結束後,東特決定採用法語拍攝[9]。2020年10月20日,消息指電影定名為《親密》,國際銷售代理The Match Factory參與製作。東特的兄弟米夏埃爾也參與製作[10]。2021年6月29日,電影入選歐洲電影資助資金一年一度的合拍片資助名單,獲得30萬歐元補助[11]。
主體拍攝於2021年7月9日啟動。當天消息指艾美莉·德紀妮和莉亞·德卡將參與主要角色。提到新作,東特表示:「《夢女芭蕾》收穫滿滿的旅程結束三年後,能這些優秀的演員和劇組回到片場非常開心,尤其是在劇情深得我心的情況下[12]。」
發行
影片於2022年5月26日在第75屆康城影展首映,入選主競賽單元,角逐金棕櫚獎[13],最終收穫評審團大獎。電影還入選2022年悉尼電影節正式競賽單元,應對悉尼電影獎(Sydney Film Prize)[14]。
影片於2022年11月1日在法國上映,由Diaphana Distribution負責發行,11月2日由Lumière在比荷盧聯盟發行。美國發行權由A24收購,2022年12月2日在紐約及洛杉磯部分電影院上映一周,2023年1月27日公映[15][16]。
反響
匯總媒體爛番茄根據87條專業影評打出92%的新鮮度,平均得分8.5/10。網站共識寫道:「《親密》用溫柔有力的表演看待童年純真一面的喪失,雖然操縱人的結局破壞了體驗,但大部分時間還是挺感人的[18]。」Metacritic根據25條影評打出81/100的平均分,表示「普遍好評」[19]。東特的劇本及導演工作讓本片給影評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處理青少年及出櫃議題的表現手法及敍事結構受到讚賞[20][21]。影評人也認可片中男演員的表現[22]。魯卡·加達連奴的作品《以你的名字呼喚我》(2017年)被認為與本片有異曲同工之妙[23]。
《衛報》影評人彼得·布拉德肖打出4/5分,認為電影所講的故事「令人不安」。雖然「幡然醒悟的青少年如今成為了人際關係及LGBT議題的語言,片中友情的結束還是挺打擊人的」。從兩位主角的關係中,他發現兩人都對「沒有堅持自我,對恐同投降」的行為表達憤怒,因為「成年人的生活經驗完全不能解釋這件事」。此外,他對演員們的表演印象深刻,認為德瓦勒和丹布林「非常出色」,德紀妮和德卡的出場「很有價值」[24] 。
《荷里活報道》的萊斯利·費爾珀(Leslie Felperin)認為電影講了一段「自殺與內疚的故事」,「雖然令人心碎,但感情豐富」。他認為「東特和他的團隊雖然知道如何用令人驚嘆的魔法般的鏡頭調高情緒錶盤」,但劇情中的感情外化「處在矯枉過正地邊緣」,還好東特「及時踩下剎車」,以安撫觀眾[23]。《每日電訊報》的羅比·柯林(Robbie Collin)打出5/5星的高分,稱導演的工作「天衣無縫」,場景「用了輕如羽毛的筆觸,處理得非常好」,總的來說就是「一部關於友誼的出色電影,或許也是一部講孤獨的更出色的電影[25]。」
意大利《共和國報》撰稿人羅拔·內波蒂(Roberto Nepoti)認為電影的劇情可以分成兩部分,上半部分講「田園牧歌式」的童年生活,前半部分講青春期,用主角的變革導向戲劇。後半部分,他認為是在「敏感的性問題還不成熟、不明確的情況下,用靈巧的手法來處理」。他稱讚劇本是「大師之作」,認為導演對角色所處氛圍的調配「具象徵性」,雖然後半部分導演過度迎合觀眾的情感,「讓自己被可悲的誘惑束縛了」[26]。
IndieWire對康城的75位影評人進行調查,結果《親密》獲提名電影節的最佳電影[27]。東特與克麗雅·丹妮的《正午之星》共同奪得評審團大獎[13]。影片還在2022年6月舉行的悉尼電影節上獲得大獎[28]。
2022年9月16日,比利時宣布選送《親密》參加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獎的角逐[29],最終入選12月的初選名單[30]。
Remove ads
Remove ads
參見
- 第95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角逐名單
- 比利時電影提名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競賽列表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