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藤氏蓮座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伊藤氏蓮座蕨(學名:Angiopteris itoi)又名伊藤氏原始蓮座蕨,為合囊蕨科蓮座蕨屬下的一個台灣特有種。僅分布於南投蓮華池及烏來雲仙樂園,數量十分稀少,野生種群不到100株,極度瀕臨滅絕。[1]
Remove ads
發現及命名
由前國立中興大學教授謝萬權博士於1968年2月25日採自南投縣魚池鄉蓮華池(海拔 700米), 並於1970年發表為新種, 並以其日籍植物學老師伊藤(Hiroshi,Ito)之姓氏作種名。[2]
形態特徵
- 外觀:根莖短匍匐狀,葉叢生,植株可達1.5m
- 葉柄:長60~100cm中下段具鱗片,基部有兩枚全緣、厚革質之託葉
- 葉:長50~70cm,一回羽狀複葉;葉柄基部、中段及羽片基部具膨大之葉枕;羽片4~9對,基部具柄,頂端略形成尾尖,長25~40cm,寬3~3.5cm,葉緣多少呈齒緣;葉脈單一或分岔一次,具回脈;孢子囊40~100枚集生,著生羽片側脈上,孢子囊群位於羽軸與葉緣之間偏外側,長可達1cm
親緣關係
伊藤氏原始蓮座蕨具有原始蓮座蕨屬的一回羽狀複葉與膝狀關節;而同時具有蓮座蕨屬的回脈,而其生育地同時可出現台灣原始蓮座蕨與蓮座蕨,故推測其為兩者之天然雜交種[4]。而經染色體套數分析,蓮座蕨為二倍體(2n = 80)、台灣原始蓮座蕨為四倍體(2n = 160)、伊藤氏原始蓮座蕨為三倍體(2n = 120),更加支持伊藤氏原始蓮座蕨為其兩者之雜交種。[5]
保育
由於雲仙樂園內之生育地屬雲仙樂園所有,無法以劃設國家公園與自然保留區來達到保育的效果,於是林試所和雲仙樂園達成共識,共同合作並保育伊藤氏原始蓮座蕨。雲仙樂園方面負責現生野外種群和棲地的保存維護,林業試驗所研究團隊則負責保育研究和往後的技術移轉。[6]
人工繁殖
由於伊藤氏原始蓮座蕨野外種群相當稀少,於是林試所研究團隊決定以人工復育的方法增加其數量,再移至野外復育。但因其孢子在人工培養下,孢子無法發芽,必須另覓其他繁殖方法。其後,研究團隊利用其葉片脫落之託葉基部之不定芽進行無性繁殖,正常狀態下這些不定芽在植株上非常不易萌芽,於是研究團隊在不傷及母株的狀態下並取得雲仙樂園的同意與協助,少量切取其托葉並帶回實驗室培養。三個月後,長出了孢子體幼苗,一年後,其存活率高達90%。[6]
參考資料
參考數據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