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伽利略定位系統
歐盟建置的衛星定位系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伽利略定位系統(意大利語:Galileo),是一個正在建造中的衞星定位系統,該系統由歐盟通過歐洲太空總署和歐洲導航衞星系統管理局建造[3],總部設在捷克共和國的布拉格。該系統有兩個地面操控站,分別位於德國慕尼黑附近的奧伯法芬霍芬和意大利的富齊諾。這個造價五十億歐元[4]的專案是以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的名字命名的。伽利略系統的目的之一是為歐盟國家提供一個自主的高精度定位系統,該系統獨立於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和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在這些系統被關閉時,歐盟就可以使用伽利略系統。該系統的基本服務(低精度)是提供給所有用戶免費使用的,高精度定位服務僅提供給付費用戶使用。伽利略系統的目標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提供精度1米以內的定位服務,並且在高緯度地區提供比其他系統更好的定位服務。[5]
![]()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7年2月12日) |
![]() |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7年2月12日) |
Remove ads


伽利略系統是中地球軌道搜救衞星系統的一部分,可提供一種新的全球搜救方式。伽利略系統的衞星安裝有轉發器,可以把求救訊號從事故地點傳送到救援協調中心,救援協調中心就會開始組織救援。同時,該系統還會發射一個返回訊號到事故地點處,通知求救人員他們的訊號已被收到,相應的救援也正在展開。現有的全球衞星搜救系統是不具備反饋訊號功能的,所以伽利略系統這個發訊息功能被認為是對全球衞星搜救系統的一個重要升級。[6]2014年,研究人員對伽利略系統的搜救功能進行了測試,該系統是作為當時的全球衞星搜救系統的一部分工作的,測試結果顯示,該系統對77%的模擬求救位置定位精度在2公里以內,95%的求救位置定位精度在5公里以內。[7]
伽利略系統的第一顆試驗衞星GIOVE-A於2005年12月28日發射,第一顆正式衞星於2011年8月21日發射。該系統計劃發射30顆衞星,截止2018年7月,已有26顆衞星發射入軌。[8]伽利略系統於2016年12月15日在布魯塞爾舉行啟用儀式,提供早期服務。於2017年到2018年提供初步工作服務,最終於2019年具備完全工作能力。[9] 該系統的30顆衞星預計將於2020年底前發射完成,其中包含24顆工作衞星和6顆備用衞星。[10]
Remove ads
系統目的
建造此系統的目的有以下幾點:
歷史
伽利略系統的的三大投資方(德國、法國和意大利)[11]對該系統的發展提出了不同的目標。1999年,這些目標被這三國工程師組成的聯合小組精簡為一個。2003年5月26日,歐盟和歐洲太空總署正式批准了這個專案的第一階段計劃。伽利略系統主要用於民用,而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和中國的北斗系統更加偏向軍事用途。伽利略系統僅僅在一些極端情況下才會因為軍事目的而關閉(比如武裝衝突[12])。對於軍用和民用終端來說,該系統都提供最高的定位精度。
2001年11月,有幾份據稱是該專案「年度」銷售預測的表格被揭發,它們實際上是「累計」銷售預測,所謂的年銷售額實際上包含了以往年份的銷售總額。然後,歐盟委員會對伽利略系統下一階段的投資遇到了麻煩。人們對這個高達數十億歐元的預測錯誤的關注,引發了歐盟委員會和其他相關組織普遍的擔憂,人們開始懷疑伽利略系統並不能產生之前向投資者和決策者預示的那麼多收益[13]。2002年1月17日,伽利略系統的一名發言人表示,由於美國的壓力以及經濟問題,伽利略系統的計劃「接近死亡」[14]。
然而,幾個月後事情出現了轉機。歐盟成員國認為,在政治衝突中擁有一個不會被美國輕易關閉的衞星定位授時系統是很重要的[15]。
歐盟與歐洲太空總署於2002年3月同意為該計劃注資,並計劃於2003年稽核該報告(最終於2003年5月26日完成)。按計劃,這一階段持續到2005年,需要的初始投資預估為11億歐元。該專案所需的衞星(需30顆)計劃於2011年至2014年之間發射,並開始建造、執行該系統,最終於2019年轉為民間控制。這份報告預估伽利略系統最終將花費30億歐元,這包括了地球上的基礎設施,它們將於2006年至2007年間建造完成。按照這份投資計劃,三分之二的資金來自私人企業及個人投資,剩下的部分由歐盟和歐洲太空總署來承擔。伽利略系統的開放服務提供給所有安裝有用戶免費使用,只需要用戶安裝一個相容的接收器即可。付費用戶可以使用經過加密的大寬頻高精度商務服務。到了2011年初,該專案的實際花費已超出了最初預算的50%[16]。
德國航空太空中心對伽利略系統的注資是最多的,它位於新施特雷利茨的地球觀測中心、通訊與導航研究院對伽利略系統的研發與應用是至關重要的。[17]
Remove ads

歐盟的伽利略系統旨在建立一個向所有用戶開放的民用全球衞星導航系統。GPS是美國的軍用全球衞星導航系統,為美國軍事用戶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務,同時也為其他用戶提供低精度定位服務。GPS可以在其軍用訊號(M波段)不被干擾的情況下關閉民用訊號。建造伽利略系統的一個初衷便是歐盟擔心美國會在政治衝突中禁止其他用戶使用GPS訊號。[15]
伽利略系統的目的是為所有用戶提供儘可能高的定位精度(比GPS還高),因此,美國擔心其敵人會利用伽利略系統的訊號對美國及其盟友進行軍事打擊(一些武器使用衞星導航系統進行導引)。伽利略系統最初選用的頻率使得美國無法在不干擾GPS訊號的的情況下屏蔽掉伽利略系統。美國打算在阻止敵人使用衞星導航系統(GNSS)的同時自己依然能使用GPS。當有報道指出中國對伽利略系統也很有興趣後,美國官方對此更是擔憂。[18]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歐盟官員稱,美國官員暗示,如果敵人在衝突中使用裝備了伽利略系統的武器攻擊美軍,美國也許會考慮擊落伽利略衞星[19]。歐盟的立場是,伽利略定位系統是中立的技術,可以被任何國家、個人使用。開始時,歐盟官方並不想改變伽利略系統的計劃,但是最終還是達成了妥協,伽利略系統改用另一種頻率。這將使得對一個系統的屏蔽不會影響到另一個系統(屏蔽伽利略系統的同時不影響GPS,或者屏蔽GPS不影響伽利略),這使得美國在衝突中擁有巨大的優勢,因為他們的電子戰能力佔優勢[20]。
Remove ads
應美國軍方的要求,GPS使用了選擇可用性機制,其定位資訊被故意加入了誤差,這是歐盟意圖獨立發展伽利略系統的一個原因。GPS在全球範圍內廣泛用於民用,包括飛機導航和着陸裝置,伽利略系統的支持者認為這些民用設施不能完全依賴於一個有漏洞的系統。
2000年5月2日,時任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停止了GPS的選擇可用性機制。2001年底,管理GPS的機構證實他們將不再啟用選擇可用性機制[21]。但這時的GPS系統仍然具備選擇可用效能力,到2007年9月19日,美國國防部宣布,新的GPS衞星不再具備實施選擇可用性機制的能力[22];聲明稱,將於2009年發射的Block IIF系列衞星,以及後續的所有GPS衞星都不支援選擇可用性機制。所有的老式衞星將在Block IIIA計劃中被替換掉,屆時,GPS將再也不能實施選擇可用性機制。這個現代化的專案包含了一些標準化的功能,使得第三代GPS能和伽利略系統合作工作,另外,利用這些標準可以開發出同時使用GPS和伽利略系統的定位終端,這將構建出一個更加精確的全球衞星導航系統。
Remove ads
2004年6月,歐盟與美國簽署了協定,同意在伽利略系統中使用「二進制偏置載頻1.1」標準,就此GPS和伽利略系統互相容合,這也使得人們有可能在將來同時使用這兩個系統進行定位。
伽利略系統的第一顆試驗衞星GIOVE-A於2005年12月發射,隨後,第二顆測試衞星GIOVE-B於2008年4月發射。在軌驗證階段完成後,有更多的衞星被發射升空。2007年11月30日,來自歐盟成員國的27個交通部長達成協定,伽利略系統將在2013年投入營運[23],但是,會後的新聞稿表明,它將被推遲到2014年[24]。



2006年中,為伽利略系統注資的政府社會資本共同體瓦解,歐盟委員會決定將伽利略系統國有化[25]。
2007年年初,歐盟還未決定如何負擔這個專案的經費,據說伽利略系統由於缺乏公共經費支援陷入了「深層次的危機」。當時只有一顆測試衞星被發射升空,德國交通部長Wolfgang Tiefensee特別擔憂財團在爭論中結束該專案[26]。
2007年6月13日,歐盟討論了一個方案,在下一年從相互競爭的經費中削減出五億四千八百萬歐元來用到其他財政專案上[27],此舉將有可能部分滿足伽利略導航系統的開支。歐盟的研究與開發計劃有可能因為經費短缺而被終止。
2007年11月,歐盟同意將從農業和行政預算中重新分配資金[28],以降低招標標準來邀請更多的企業來投資伽利略系統[29]。
2008年4月,歐盟的交通部長批准了伽利略系統實施條例。這使得歐盟從農業和行政預算中撥款34億歐元用來招標[30],以啟動地面站和衞星的建設。
2009年6月,歐洲審計院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管理不力、嚴重拖延和預算超支這些問題,導致了專案於2007年停擺,並導致了進一步的延遲和失敗[31]。
2010年,智庫「開放歐洲」估計,伽利略系統從啟動到建成後20年的花費共計222億歐元,這些經費將完全由納稅人來承擔。根據原先在2000年做出的估算,該系統將花費77億歐元,納稅人承擔其中的26億,其餘由私人投資者承擔[32]。
2009年11月,伽利略系統在法屬圭亞那庫魯太空中心的地面站正式落成[33]。
按計劃,前四顆「在軌驗證衞星」(IOV)將於2011年下半年發射,「完全執行能力衞星」(FOC)將於2012年年末發射。
2010年3月,據證實,由於伽利略系統的經費有限,到2014年最多能提供4顆「在軌驗證衞星」和14顆「完全能力衞星」。有人提議就使用這18顆衞星組網,對此,歐盟委員會衞星導航專案的主管Paul Verhoef舉了個例子來說明經費短缺的後果有多嚴重:「直觀的說,在這種情況下,一年中將有3個星期沒有導航訊號」。
2010年7月,歐盟委員會評估,伽利略專案的額外費用將上升到15億至17億歐元,專案的建成日期要推遲到2018年。伽利略系統建成後,政府每年還需要補貼7.5億歐元[34]。另外,還需19億歐元將衞星數量補充到30顆(27顆工作衞星,3顆備用衞星)[16][35]。
2010年12月,歐盟部長在布魯塞爾舉行投票,將捷克共和國的布拉格作為伽利略系統的總部[36]。
2011年1月,據估計,截止2020年各項基礎設施的花費將達到53億歐元。就在這個月,維基解密透露,德國衞星公司OHB-System的CEO,Berry Smutny說伽利略系統「是一個主要服務法國利益的愚蠢計劃」[37]。BBC獲悉,2011年伽利略系統將獲得5億歐元用於採購,使用數年時間將18顆工作衞星增加為24顆[38]。
2011年10月21日,伽利略的前兩顆在軌驗證衞星由聯盟ST-B火箭在圭亞那太空中心發射[39] ,另外兩顆於2012年10月12日發射。[40]
另外22顆「完全能力衞星」從2012年開始採購,其中的前四對衞星分別於2014年8月22日,2015年3月27日,2015年9月11日,2015年12月17日發射[41]。
2019年7月11日至18日期間,伽利略系統失效,所有衞星訊號中斷。官方網站顯示所有衞星不可用(NOT USABLE)。[42]訊息指,事件是由於地面的精確計時裝置故障,導致系統無法計算衞星的位置及時間。
2020年12月14日,伽利略系統發生持續6小時的嚴重故障。[43]事件起因是地面的精確計時裝置出現異常,令定位誤差上升至80公里。
國際參與
2003年9月,中國加入了伽利略計劃,並將以後為該專案投資2.3億歐元(約合23.4億元人民幣)[44]。
2004年7月,以色列與歐盟簽訂了協定,成為了伽利略系統的合作夥伴。
2005年6月3日,據報道,歐盟與烏克蘭簽署了一份協定,烏克蘭也加入到了伽利略計劃。
2005年9月7日,印度也與歐盟簽約,加入「伽利略計劃」,參與建設基於歐洲地球同步衞星導航增強服務系統的區域增強系統[45]。
2005年12月,摩洛哥加入了伽利略計劃。
2006年9月9日,韓國同歐盟簽訂了有關韓國參與伽利略計劃的協定[46]。
2006年12月,中國選擇獨立自主開發北斗導航系統。 [47]早期,伽利略系統被看作是一個政府財政參與的私營專案,專案主管積極邀請中國加入,這樣在短期內可以獲得中國的投資,從長遠看還能在中國的定位授時市場獲得獨特優勢。然而,由於歐盟委員會的安全與技術獨立性政策,中國實際上被伽利略系統排除在外,中國之前的投資也沒有得到任何回報。這促使中國決定建設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統——北斗衞星導航系統。
2006年12月12日,歐盟與摩洛哥簽署了伽利略計劃的合作協定[48]。
2007年11月30日,歐盟的27個成員國一致同意將推進伽利略專案的建設,該計劃基於德國和意大利提出的方案。在第一輪投票中,西班牙並不贊成該方案,但在當天的晚些時候還是批准了。這次會議大大提高了伽利略專案的可行性,歐盟執行委員會曾經說過:如果到2008年1月還未就伽利略系統達成任何協定,那麼這個陷入長期困擾的專案實際上將會終結。[49] 2009年4月3日,挪威也加入了伽利略專案,承諾將投入6980萬歐元用於開發,並允許本國的企業投標建設合同。儘管挪威不是歐盟的成員,但其是歐洲太空總署的成員。[50]
2013年12月18日,瑞士簽署了一份合作協定,全面參與伽利略計劃,並為2008年到2013年之間的費用補交了8000萬歐元。作為歐洲太空總署的成員,瑞士之前已經參與了伽利略專案,提供了本國最先進的氫微波激射器時鐘。在加入歐盟研究框架後,瑞士在2014到2020年之間承擔的財政將根據標準公式來計算。[51]
除此之外,不少國家如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巴基斯坦、俄羅斯等,也有可能加入「伽利略計劃」。[來源請求]
Remove ads
系統概述
- 數量: 30顆
- 軌道半徑: 29599.8公里(中地球軌道)
- 離地面高度: 23222公里
- 軌道數目:三條,傾角56°,升交點相隔120°經度(每條軌道有八顆工作衞星,兩顆後備衞星)
- 衞星壽命: 12年以上
- 衞星重量: 每顆675公斤
- 衞星尺寸: 2.7米 x 1.2米 x 1.1米
- 太陽能集光板寬度: 18.7米
- 太陽能集光板功率: 1500瓦
- 衞星列表
- 斜體代表測試中。
- 括號代表不可用。
- GSAT 0201及0202進入了錯誤軌道,因此不包括在上表。
「伽利略系統」將提供以下四種導航服務:
- 開放服務:開放服務提供任何人自由使用,開放服務的訊號將會廣播1164-1214MHz 及 1563-1591MHz 兩個頻帶上。同時接收兩個頻帶的訊號水平誤差小於4米,垂直誤差小於8米,如果只接收單一頻帶仍然有小於15米的水平誤差及小於35米的垂直誤差與GPS的C/A碼相當。
- 商業服務
- 公共規範服務
- 生命安全服務
每顆衞星都有兩個銣原子鐘和兩個被動氫原子微波激射器時鐘,它們對於衞星導航系統是至關重要的,另外伽利略衞星還包括一系列其他組件。這些時鐘將提供精確的時間訊號,可以計算出這些訊號從發出到接收花費了多長時間。利用不同衞星發射來的資訊,結合三邊測距原理,就可以計算出接收器所在的位置。
進度
首七次發射(L1到L7)均由聯盟ST-B火箭執行,每次發射兩枚衞星。其中,第三次發射失敗,衞星未有進入正確的軌道。
從第八次任務(L8)開始,歐洲太空總署改用亞里安5型執行發射任務,每次發射四枚衞星,L8到L10全部發射成功。L11將改用研發中的亞里安6型執行,每次發射兩枚衞星。
- 2011年10月21日,第一組實驗衞星IOV PFM和FM2發射入軌成功。
- 2012年10月12日,第二組實驗衞星IOV FM3和FM4發射入軌成功。
- 2014年8月22日,第三組衞星FOC FM1和FM2發射成功,但未正確入軌。衞星發射到離地面高度25900km,但其後跌至13713km。由於衞星上的燃料不足以完全修正軌道,歐洲太空總署只能把兩枚衞星調整到半徑27977.6km,離心率0.162的橢圓形「擴展軌道」,用作測試用途。正常的軌道半徑是29599.8km,離心率為0。
參見
- 全球定位系統(GPS)
- 格洛納斯系統(GLONASS)
- 多普勒衞星涮軌和無線電定位組合系統(DORIS/朵麗絲系統)
- 北斗衞星導航系統(BDS)
- 印度區域導航衞星系統(IRNSS)
- 准天頂衞星系統(QZSS)
- 輔助全球衞星定位系統(AGPS)
- 北斗衞星導航試驗系統
- GPS誤差分析(Error analysis for the GPS)
- 多時段定位法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