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何西·馬莫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何西·佩德羅·克里索洛戈·馬莫爾(西班牙語:José Pedro Crisólogo Mármol,1817年12月2日—1871年8月12日)阿根廷小說家、詩人、記者、政治人物、圖書管理員、外交官,拉丁美洲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早年因反抗考迪羅羅薩斯的統治而被監禁,並因此被迫流亡烏拉圭,羅薩斯下台後返回阿根廷從政。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阿瑪莉亞》等。
生平
何西·馬莫爾於1817年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父母分別是胡安·安東尼奧·馬爾莫爾(Juan Antonio Mármol)和瑪麗亞·何西法·薩瓦萊拉(María Josefa Zavalera)[1]。1831年,他隨家人遷往他母親的出生地烏拉圭蒙得維的亞,之後,馬莫爾進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學習法律,但後來放棄學業,轉而從政[2]。當時,埃斯特萬·埃切維里亞、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米恩托、胡安·包蒂斯塔·阿爾韋迪等青年作家組建的文學沙龍「1837年一代」在阿根廷年輕世代間具有影響力,這些作家鼓動社會變革,批判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獨裁者胡安·文路爾·德·羅薩斯的統治,倡導國家採取單一制、建立社會精英為核心的憲政體制、推動自由貿易、言論自由、發展國民教育[3]:7-9,但馬莫爾並沒有參與,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考迪羅胡安·文路爾·德羅薩斯的不滿,1839年4月,他因散發反羅薩斯的宣傳物而被當局拘留6天,獲釋後流亡烏拉圭蒙得維的亞[2]。三年後,胡安·文路爾·德羅薩斯的盟友文路爾·奧里韋圍攻蒙得維的亞,馬莫爾再次逃到里約熱內盧,1846年又返回蒙得維的亞,繼續創作詩歌、從事新聞出版,抨擊羅薩斯的統治,在此期間,他創作了詩歌《十字軍》及小說《阿瑪莉亞》等作品[2][4]。
胡安·文路爾·德羅薩斯倒台後,馬莫爾返回阿根廷,擔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省議員[1]。1861年,巴托洛梅·米特雷擊敗邦聯軍,自任總統,他隨即任命馬莫爾為駐巴西帝國全權公使[5],離開巴西後,於1868年出任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後因失明退休[1][6]。1871年8月9日,馬莫爾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去世,《民族報》於第二天刊登了他的訃告,並對其反抗暴政的創作生涯予以肯定[7]:5。今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一座圖書館以他的名字命名,以向他致敬[8]。
Remove ads
作品
19世紀初期的阿根廷文壇深受古典主義之影響,但埃斯特萬·埃切維里亞等人則反對因襲西班牙文學傳統,主張走出傳統,創造生動、活躍而感動人心的作品,從而帶動了浪漫主義潮流在阿根廷興起[9],而與之同時代的馬莫爾也受其與一些歐洲浪漫主義作家的影響,作品具有浪漫抒情的特點[7]:8,其創作高潮亦正值羅薩斯獨裁統治時期,因此作品也具有反獨裁倡導民主的特點,而在羅薩斯倒台後,馬莫爾的創作靈感也日漸枯竭[2]。
馬莫爾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阿瑪莉亞》,小說敍述了在1840年5月4日當天,考迪羅羅薩斯大肆搜捕反對派人士,反羅薩斯的一元黨人艾杜亞度遭當局擊傷後脫逃,並與看護他的阿瑪莉亞發生戀情,正當他們秘密舉行婚禮時,警察突然破門逮人,艾杜亞度最終也在與警察的搏鬥中身亡[10]。其撻伐了羅薩斯壓迫統治下的阿根廷社會,亦與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米恩托的《法昆多》、埃切維里亞的《屠場》被合稱為拉丁美洲浪漫主義文學三大傑作[11]。另外,馬莫爾亦長於詩歌及詩劇創作,著有詩歌《巡禮者》(El peregrino)、詩集《和聲》(Armonias)、詩劇《十字軍》(El Cruzado)等。《巡禮者》記敍了作者自己從烏拉圭前往智利旅途中的見聞及感想,這部作品深受拜倫勳爵《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的影響,其對自由的歌頌貫穿全詩[7]:8-10[12]。《十字軍》則是一部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為題材的戲劇,其創作受到了另一位英國作家華特·司各特《十字軍英雄記》的影響[13]。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