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侯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是中國古代爵位名,一些鄰近國家受中國影響也以此為爵位名。歐洲中世紀以後,在中文裏也用「侯爵」來翻譯歐洲貴族爵位中相應等級的稱號(例如法國的 Marquis、英國的 Marquess、德國的 Markgraf(藩侯)等)。

東亞

中國

中國先秦時代開始,已有君主賜封侯爵,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二等。《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凡五等」。周朝諸侯國中侯爵國有魯國齊國陳國等。

秦朝漢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內,侯爵作爲非宗室人員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兩等,即關內侯列侯,其中列侯又分數等。唐朝宋朝縣侯爵;明朝有侯爵;清朝有侯爵,分三等。

中國歷代侯爵

女侯爵

中國的侯爵爵位一般只封給男性,但仍有幾位例外的女侯爵:

西漢時期

魯侯:奚涓的母親底氏(一做「疵氏」)

陰安侯:劉邦的嫂子

鳴雌亭侯:許負,漢初著名相士

酇侯:蕭何的夫人,名「同」

臨光侯:呂嬃呂后的妹妹

明朝

明朝著名的女將秦良玉,因戰功而獲明思宗封為忠貞侯。

日本

更多資訊 家名, 受爵者 襲爵者 ...
Remove ads

歐洲貴族

歐洲國家貴族爵位中,從最低級貴族爵位以上的第四級一般在中文裏譯作「侯爵」,在公爵之下,在伯爵之上。近代歐洲各國的「侯爵」名稱相對統一,多數與法語Marquis同源(例如英語MarquisMarquess、意大利語Marchese等),一部分國家保留了與德語Markgraf同源的名稱(但在德國也通用與第一組同源的Marquis)。

法語Marquis等稱號來自拉丁文marca(邊疆),原意為封於邊疆的諸侯歐洲中世紀邊疆與內陸的概念區別源自於古羅馬帝國時期對帝國行省管理的劃分,比較穩定的內陸省份歸於元老院管理,而不穩定的邊疆省份歸於皇帝管理。中世紀早期,原本是羅馬官員的隨從官(Comes)、都督(Dux)以及中世紀形成的邊境長官(Marches)原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撤換的官員,但隨着王權的衰退,它們開始世襲並自治,中文中借用自己歷史上的術語譯作「伯爵」、「公爵」、「侯爵」德語Markgraf等稱號也有相似的來源,其原意為「[管理]邊疆mark)的官員(graf,相當於Comes)」。同樣的頭銜在拜占庭帝國也有使用,不過它們沒有演變成世襲貴族,而繼續作為官員存在。都督(dux,與公爵同源)用於省督軍,隨從官(comes)授予沿邊境的現役軍隊的領袖。

Remove ads

英國

在英國(歷史上在愛爾蘭也是)這個等級的貴族頭銜的正確拼寫是 marquess。但在歐洲大陸和加拿大,使用英語書寫時也使用法語拼寫marquis。在蘇格蘭,有時也使用法語拼寫。 英語「marqueess」法語單詞源自marche(「前沿」),本身源自中古拉丁語marca(「前沿」),現代英語單詞march也源自該詞。女侯爵或侯爵夫人稱爲「machioness"。

英國的侯爵位低於公爵,高於伯爵。侯爵、女侯爵享有「The Most Honourable」(「最尊貴的」)前綴。

雖然在中世紀以前的封建制度下,英格蘭的侯爵領有邊疆領地(march),相對伯爵領有的內地郡(county),且侯爵有較大的軍權,用以防禦例如威爾斯、蘇格蘭等鄰邦,但在中世紀以後這一區別就基本淡出,除了禮儀上的排名之外侯爵和伯爵的頭銜並不代表其特權有任何區別。在近代,英國較少冊封侯爵。19世紀和20世紀英國國王領有印度皇帝頭銜時期,印度總督卸任後一般獲封侯爵,高於英國本土首相卸任後封伯爵的慣例,以示帝國對印度的重視。此外,佐治五世的一些德國親戚在1917年(由於對德戰爭關係)放棄德國頭銜後也獲封侯爵。英國至今最後冊封的侯爵是1936年冊封的維林頓侯爵(Marquess of Willingdon)。當代英國除了皇室直系之外已不冊封世襲貴族,而皇室新冊封的頭銜主要使用公爵、伯爵和子爵,不使用侯爵頭銜。

Remove ads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