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侯賽因·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穆罕默德的外孫子和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布的兒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侯赛因·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map
Remove ads

侯賽因·伊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阿拉伯語:حسين ابن علي ابن أﺑﻲ طالب羅馬化Ḥusayn ibn 'Alī ibn Abī Ṭālib,626年-680年10月10日),阿拉伯帝國哈里發阿里·本·阿比·塔利卜次子。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外孫

快速預覽 侯賽因·本·阿里الْحُسَيْنُ بْنُ عَلِيٍّ, 第三位什葉派伊瑪目 ...
Thumb

阿里死後,其長子哈桑·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被迫放棄哈里發繼承權,由穆阿維亞一世建立烏邁耶王朝,自己率阿里宗族退居麥地那。哈桑死後,侯賽因繼位為阿里家族領袖。

680年,葉齊德一世繼位為哈里發,侯賽因不承認他的地位,拒不向其效忠,率眾遷往麥加。不久,庫法發生針對葉齊德的反抗,邀請侯賽因前往主政。途中,侯賽因和其200餘名擁護者被葉齊德派賽義德·本·阿比·瓦卡斯之子歐麥爾率軍6000人包圍於卡爾巴拉。侯賽因和其隨從拒絕投降,全體於10月10日卡爾巴拉戰役中戰死。當天是伊斯蘭曆穆哈蘭姆月10日,被什葉派定為阿舒拉節紀念。

為了紀念侯賽因的殉難,什葉派穆斯林穆哈蘭姆月月(伊斯蘭曆中的戰爭日期)的前十天定為哀悼日(見 ʿ阿舒拉節ʾ)。對侯賽因之死的復仇變成了一種戰鬥口號,幫助瓦解了烏邁耶王朝哈里發政權,並推動了強大的什葉派運動的興起。

侯賽因的生平細節被圍繞他殉難的傳說所掩蓋,但他的最後行動似乎受到一種明確的意識形態的啟發——建立一個政權,恢復「真正的」伊斯蘭政體,而不是他認為的烏邁耶王朝不公正的統治。

侯賽因之死標誌着伊斯蘭教什葉派遜尼派的徹底決裂,他也被什葉派穆斯林一致追認為第三位伊瑪目。他的墓地伊瑪目侯賽因聖陵也成為什葉派的第四大聖寺。

Remove ads

早年生活

據大多數記載,侯賽因於伊斯蘭曆4年3月3日(公元626年1月11日)[9]出生於麥地那。穆罕默德去世時,侯賽因尚在襁褓之中。[10] 他是穆罕默德的堂兄阿里與女兒法蒂米的小兒子,二人同屬古萊什部落的哈希姆家族。[11] 哈桑與侯賽因的名字皆由穆罕默德所取,儘管阿里心中另有想法,如「哈布」。為慶祝侯賽因的誕生,穆罕默德宰殺了一隻公羊,法蒂米則剃去他的頭髮,並以等重的銀子施捨。[12] 按伊斯蘭傳統,侯賽因在《妥拉》中被稱為「舒拜爾」,在《福音書》中被稱為「塔布」。摩西的兄弟亞倫得知真主為阿里的孩子們選擇的名字後,也為自己的兒子們取了同樣的名字。[13]

侯賽因最初在穆罕默德家中成長。[9] 阿里與法蒂米婚後建立的家庭多次受到穆罕默德的讚揚。在如MubahalaAhl al-Kisa等事件及聖訓中,穆罕默德稱他們為ahl al-bayt。在《古蘭經》如淨化詩節中,ahl al-bayt亦被讚美。[14] 據馬德隆所述,有許多傳說展現了穆罕默德對哈桑和侯賽因的慈愛,如將他們扛在肩上,或抱在懷中親吻他們的腹部。馬德隆認為,這些記載中有些或許暗示穆罕默德對哈桑稍有偏愛,或指出哈桑更像其祖父。[12] 其他相關聖訓包括:「愛他們的人也愛我,恨他們的人也恨我」,以及「哈桑和侯賽因是天堂青年的領袖」。什葉派以近期聖訓證明穆罕默德後裔的伊瑪目權。Sayyid shabab al-djanna[a] 是什葉派用以稱呼穆罕默德每位孫子的尊號。[15] 另有記載稱,穆罕默德將阿里、法蒂米、哈桑和侯賽因聚於斗篷下,稱他們為「ahl al-bayt」,並宣稱他們純潔無瑕。[16] 穆罕默德還多次預言卡爾巴拉事件;例如,他曾將一小瓶泥土交給Umm Salama,並告知她:侯賽因遇害時,瓶中的土將變為鮮血。[17]

Remove ads

穆巴哈拉事件

伊斯蘭曆10年(公元631–632年),來自納季蘭(今也門北部)的基督教使團來到穆罕默德面前,討論雙方在耶穌教義上的分歧。穆罕默德將耶穌的神奇誕生比作亞當的創造--亞當既無父也無母。當基督徒不接受伊斯蘭關於耶穌的教義時,據說穆罕默德得到了啟示,命令他邀請他們進行穆巴哈拉儀式,在那裏雙方應請求真主懲罰說謊的一方及其家人在你們獲得知識之後,如果有人在這件事上(關於耶穌)與你們爭論,你們就說:來吧,讓我們叫我們的兒子和你們的兒子,我們的女人和你們的女人,我們自己和你們自己,然後讓我們發誓,讓真主的詛咒降臨那些說謊的人。(《古蘭經》3:61)}} 從什葉派的角度來看,在穆巴哈拉詩句中,「我們的兒子」指哈桑和侯賽因,「我們的女人」指法蒂米,「我們自己」指阿里。塔巴里所引用的大多數遜尼派敍述並未指明參與者姓名。其他遜尼派歷史學家則提到穆罕默德、法蒂米、哈桑和侯賽因參與了穆巴哈拉,一些人也同意什葉派的說法,認為阿里也在其中。[18]

Remove ads

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和奧斯曼時期

在阿布·伯克爾和歐麥爾的哈里發時期,侯賽因曾參與一些事件,例如在法達克事件中作證。[19]據一則傳述記載,當第二任哈里發坐在穆罕默德的講壇上發表演講時,侯賽因曾對他坐在穆罕默德的講壇上提出異議,歐麥爾也因此中斷了演講,從講壇上下來。[20] 在奧斯曼時期,侯賽因為阿布·宰爾·吉法里辯護,後者因反對一些暴政的行為而被驅逐出麥地那。[21] 據多種傳述,阿里在奧斯曼之圍期間,曾讓哈桑和侯賽因保護第三任哈里發,並為他送水。根據Vaglieri的記載,當哈桑進入奧斯曼家中時,奧斯曼已經遇害。[22] 另一則記載稱,奧斯曼曾請求阿里幫助,阿里則派遣侯賽因前往。奧斯曼隨後問侯賽因是否能抵抗叛軍,侯賽因表示不能,於是奧斯曼讓他返回。據傳,奧斯曼的堂兄馬爾萬·伊本·哈卡姆曾對侯賽因說:「你走吧,你父親在煽動百姓反對我們,而你卻和我們在一起!」[9] Haeri在《伊斯蘭世界百科全書》中寫道:據部分傳述,侯賽因或哈桑在保護奧斯曼時曾受傷。

阿里與哈桑哈里發時期

在阿里擔任哈里發期間,侯賽因與兄長哈桑、弟弟穆罕默德·伊本·哈نافیه以及堂兄阿卜杜拉·伊本·賈法爾是阿里最親近的盟友之一。[9] 他始終陪伴阿里,隨其征戰沙場。 據塔巴里記載,侯賽因是阿里的重要支持者之一,曾因穆阿維亞一世的命令在公開場合被詛咒。[9] 阿里遇刺後,人們向哈桑效忠。穆阿維亞拒絕向哈桑效忠,並準備開戰。為避免內戰之苦,哈桑與穆阿維亞一世簽訂了和約,約定穆阿維亞在世時不指定繼承人,哈里發的繼承權由伊斯蘭社群(ummah)自行決定。[23] 簽署和約後,穆阿維亞一世在庫法發表演講,宣布自己已違背和約所有條款,並侮辱了阿里·本·阿比·塔利卜。侯賽因本欲回應,但哈桑未同意,並親自發表演講回應。即便在哈桑去世後,侯賽因依然遵守和約。[24] 隨後,侯賽因與哈桑、阿卜杜拉·伊本·賈法爾一同離開庫法前往麥地那。哈桑去世後,他仍恪守和約。[9]

穆阿維亞一世哈里發時期

什葉派認為,在哈桑於670年去世後,侯賽因成為第三任伊瑪目,任期長達十年。這段時期除最後六個月外,均與穆阿維亞一世的哈里發時期重合。[25] 在哈桑於伊斯蘭曆41年(660年)退位至伊斯蘭曆49年(669年)去世的九年間,哈桑和侯賽因退隱麥地那,儘量避免捲入支持或反對穆阿維亞一世的政治活動。 支持聖裔(Ahl al-Bayt)統治的情緒偶爾以小團體的形式出現,多為庫法人前來拜訪哈桑和侯賽因,請求他們擔任領袖--對此他們均未作出回應。[26] 當哈桑被毒害時,他拒絕告訴侯賽因自己懷疑的人名(很可能是穆阿維亞一世),以免引發流血衝突。[27] 關於哈桑遺體安葬在穆罕默德墓旁一事,也曾引發爭議。馬爾萬·伊本·哈卡姆發誓不允許哈桑與穆罕默德、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合葬,而奧斯曼則葬於巴基墓地[28] 哈桑去世後,伊拉克人曾就起義一事請示侯賽因,但侯賽因因哈桑與穆阿維亞一世簽訂的和約,勸他們在穆阿維亞一世在世時耐心等待。[29] 與此同時,馬爾萬向穆阿維亞一世報告什葉派頻繁拜訪侯賽因。穆阿維亞一世命馬爾萬不要與侯賽因發生衝突,同時致信侯賽因,「一邊許以厚禮,一邊勸其勿加挑釁」。後來,穆阿維亞為其子葉齊德爭取效忠時,侯賽因是五位拒絕效忠的著名人物之一, 因為指定繼承人違反了哈桑與穆阿維亞一世的和約。[9] 680年4月穆阿維亞一世去世前,他告誡葉齊德,侯賽因和阿卜杜拉·伊本·祖拜爾可能會挑戰其統治,並指示他若遇挑戰就鎮壓之。同時,他還囑咐葉齊德對待侯賽因要格外謹慎,不可流其血,因為他是穆罕默德的外孫。[30]

Remove ads

起義

拒絕向葉齊德效忠

穆阿維亞於60年拉賈卜月15日(公元680年4月22日)去世後,葉齊德立即命令麥地那總督瓦利德·伊本·烏特巴·伊本·阿布·蘇夫揚,必要時可用武力迫使侯賽因效忠。[31][32]葉齊德的目的是在城市居民得知穆阿維亞一世去世之前控制局勢。他尤其擔心哈里發的兩位競爭對手--侯賽因和Abd Allah ibn al-Zubayr,他們此前已拒絕效忠。[33]

侯賽因應召前往,但拒絕在秘密環境下效忠,建議應在公開場合進行。馬爾萬·伊本·哈卡姆建議瓦利德將其監禁或斬首,但由於侯賽因與穆罕默德的親屬關係,瓦利德不願對他採取行動。幾天後,侯賽因離開麥地那前往麥加,未向葉齊德效忠。[34]他於680年5月初抵達麥加,[35]並在那裏停留至9月初。[36]隨行的有他的妻子、子女和兄弟,以及哈桑的兒子們。[9]

來自庫法的邀請

侯賽因在庫法有相當大的支持,這座城市在他父親和兄長在位時曾是哈里發的首都。庫法人在第一次內亂期間與伍麥亞王朝及其敍利亞盟友作戰,這場長達五年的內戰最終確立了伍麥亞王朝的統治。[37] 他們對哈桑的退位感到不滿,[35] 並強烈憎恨烏邁耶的統治。[37] 侯賽因在麥加期間,收到了庫法親阿里派的來信,信中稱他們厭倦了烏邁耶的壓迫統治,認為自己沒有合法的領袖,請求侯賽因帶領他們反對葉齊德,並承諾如果侯賽因同意支持他們,就會罷黜烏邁耶的總督。侯賽因在回信中表示,合法的領袖應當依照《古蘭經》行事,並承諾會以正道引領他們。隨後,他派遣堂兄穆斯林·伊本·阿吉勒前往庫法考察局勢。伊本·阿吉勒獲得了廣泛支持,並向侯賽因報告情況,建議他前往庫法。葉齊德因庫法總督努爾曼·伊本·巴希爾·安薩里消極應對而將其罷免,改任時任巴斯拉總督的烏拜德·安拉·伊本·齊亞德。隨着伊本·齊亞德的鎮壓和政治手腕,伊本·阿吉勒的支持者逐漸瓦解,他被迫提前發動起義,最終起義失敗,伊本·阿吉勒被殺。[38] 侯賽因還曾派使者前往伊拉克的另一座駐軍城鎮巴斯拉,但該使者未能獲得支持,很快被捕並處死。[39] 侯賽因並未得知庫法局勢的變化,決定啟程前往。阿卜杜拉·伊本·阿巴斯阿卜杜拉·伊本·祖拜爾勸他不要前往伊拉克,或者如果堅持,也不要帶着婦女和兒童。[39][36][38] 然而,伊本·祖拜爾雖提出建議,但許多歷史學家懷疑其誠意,因為他有自己的領導計劃,並希望侯賽因離開。儘管如此,他表示如果侯賽因願意留在麥加並在那裏領導反對葉齊德的行動,他會支持侯賽因。侯賽因拒絕了這一建議,理由是他厭惡在聖地流血,[40] 並決定繼續自己的計劃。[38]

Remove ads

前往庫法之旅

Thumb
在侯賽因營地遺址上建造的聖地
Thumb
卡爾巴拉之戰,伊朗畫作,19世紀油畫,藏於阿姆斯特丹熱帶博物館

儘管穆罕默德·伊本·哈納菲亞(Muhammad ibn Hanafiyya)、阿卜杜拉·伊本·歐麥爾(Abdullah ibn Umar)以及阿卜杜拉·伊本·阿巴斯(Abd Allah ibn Abbas)在麥加的再三勸告,侯賽因依然沒有放棄前往庫法的決定。 伊本·阿巴斯指出,庫法人曾拋棄過他的父親阿里和哥哥哈桑,並建議侯賽因前往也門而非庫法,或者如果一定要去伊拉克,至少不要帶婦女和兒童同行。 侯賽因堅持自己的決定,並在一封著名的信件或遺囑中向穆罕默德·伊本·哈納菲亞闡述了自己的動機和目標:

「我不是為了玩樂、私慾、腐敗和壓迫而出發;我的目標是糾正祖先民族中出現的腐敗。我想倡導善行、禁止惡行,並遵循我祖父的傳統和我父親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的道路。因此,凡是接受這個真理(並跟隨我)的人,就是接受了真主的道路;而拒絕(不跟隨我)的人,我將以耐心和毅力走我的路,直到真主在我與這個民族之間作出裁決,而他是最好的裁決者。 隨後,尚未收到庫法新事態來信的侯賽因,於公元680年9月10日或12日(伊斯蘭曆60年杜爾·哈賈月8日或10日)準備動身前往庫法。他沒有完成朝覲,而是只進行了副朝(烏姆拉),並在麥加總督阿姆爾·伊本·賽義德·伊本·阿斯因在城郊朝覲而不在城中時,秘密帶着同伴和家人離開了麥加。侯賽因的親屬和朋友中有五十名男性——如有需要可作戰——隨行,其中包括婦女和兒童。[41] 他選擇了穿越阿拉伯沙漠的北線。[42] 在侯賽因的堂兄阿卜杜拉·伊本·賈法爾的勸說下,麥加總督阿姆爾·伊本·賽義德派他的兄弟和伊本·賈法爾去追趕侯賽因,保證他在麥加的安全並勸他返回。侯賽因拒絕返回,並表示穆罕默德在夢中命令他無論後果如何都要前行。途中,他得知伊本·阿吉勒被處決以及庫法人冷漠的消息。[b][43][36] 他將情況告知追隨者,並勸他們離開。途中加入他的人大多離去,而來自麥加的同伴則決定繼續追隨他。[43] 在途中,侯賽因遇到了許多人。當侯賽因詢問伊拉克局勢時,詩人法拉茲達克明確告訴他:「伊拉克人的心與你同在,但他們的劍卻為伍麥亞王朝效力。」儘管如此,侯賽因的決心絲毫未動,他在回應勸阻者時表示,一切都在真主手中,真主為僕人選擇最好的,不會對正義之人懷有敵意。穆斯林·伊本·阿基勒哈尼·伊本·烏爾瓦被殺的消息首次在薩拉比亞由一些旅人傳來。 當侯賽因抵達扎巴拉地區時,他得知自己派往庫法通報即將抵達的信使凱斯·伊本·穆沙爾·賽達維——或其姐夫阿卜杜拉·伊本·雅克塔爾——在庫法宮殿被揭發並從樓頂摔下身亡。得知此事後,侯賽因允許支持者因庫法人的背叛等令人沮喪的局勢離開隊伍。一些途中加入的人選擇離開,但那些從希賈茲與侯賽因一同出發的人並未離去。來自庫法的消息顯示,局勢已與穆斯林們最初報告的完全不同,政治評估也使侯賽因明白繼續前往庫法已不合時宜。[45] 在沙拉夫或祖赫薩姆地區,庫法的軍隊在胡爾·伊本·亞齊德·塔米米的帶領下出現。天氣炎熱,侯賽因命人給他們送水,並向對方闡明自己的動機:「你們沒有伊瑪目,我成為團結穆斯林的紐帶。我們的家族比任何人都更有資格領導,而當權者無德無能,治理不公。如果你們支持我,我就前往庫法;如果你們不再需要我,我就返回原地。」 伊本·齊亞德在通往庫法的道路上布置了軍隊。侯賽因和隨行者在庫法南部靠近卡迪西亞被亞齊德軍隊的先鋒部隊(約1000人,胡爾率領)攔截。侯賽因對他們說: > 「我本未欲前來,直到你們的書信和使者到我這裏,說『來吧,我們沒有伊瑪目……』既然如此,我就來了。如果你們履行誓約,我就進城;如果你們不願意,我就回到來時之地。」[46]

他隨後出示了庫法人寫給他的書信,其中包括胡爾軍隊中的一些人。胡爾否認知曉這些信件,並表示侯賽因必須跟他去見伊本·齊亞德,侯賽因拒絕。胡爾回應說,他不會允許侯賽因進入庫法,也不讓他回麥地那,但可以去其他地方。儘管如此,胡爾並未阻止四名庫法人加入侯賽因。侯賽因的隊伍開始向卡迪西亞移動,胡爾隨行。在奈納瓦,胡爾收到伊本·齊亞德的命令,要強迫侯賽因的隊伍停在一個沒有防禦、沒有水源的荒地。侯賽因的一位同伴建議襲擊胡爾,轉移到有防禦的阿克爾村,但侯賽因拒絕,表示不願首先發動戰鬥。[43]

據瓦利里記載,胡爾原本打算不戰而將侯賽因帶到伊本·齊亞德面前,並勸說他就範。但當他發現侯賽因繼續前行時,不敢阻攔。然而,馬德隆和巴赫拉米安則記載,侯賽因準備離開時,胡爾擋住去路,說如果侯賽因不接受伊本·齊亞德的命令,他就不會讓其去麥地那或庫法。胡爾建議侯賽因既不去庫法也不回麥地那,而是給亞齊德或伊本·齊亞德寫信,等待回復,以期化解僵局。但侯賽因未採納,繼續前往阿扎德或卡迪西亞。胡爾告知侯賽因,他這樣做是為侯賽因好,否則一旦開戰,侯賽因必死無疑。但侯賽因無懼死亡,最終在庫法郊外的卡爾巴拉停下。 侯賽因在某地發表演說說:「我視死亡為殉道,與暴政者共處則是苦難。」他還回憶庫法人背棄對其父兄的效忠,解釋自己反對當權者的原因:「這些人順從惡魔,背離仁慈的真主。」途中,有人建議他前往泰部落,但侯賽因因與胡爾的約定未予採納。[47] 之後,伊本·齊亞德的使者帶信給胡爾,信中命令不得讓侯賽因停在有水源的地方。歐拜杜拉意在逼迫侯賽因應戰。[39]祖海爾·伊本·凱因建議侯賽因襲擊胡爾的小軍隊並佔領阿克爾村,但侯賽因拒絕,因為他不願挑起戰爭。 公元680年10月2日(伊斯蘭曆61年穆哈蘭月2日),侯賽因抵達卡爾巴拉,在庫法以北約70公里的沙漠地帶紮營。[48][42] 次日,庫法方面由烏馬爾·伊本·薩阿德率領的4000人大軍抵達。[49]他原本被任命為雷伊總督以鎮壓當地叛亂,但後被召回對付侯賽因。起初他不願與侯賽因作戰,但在伊本·齊亞德威脅撤銷其官職後,最終服從命令。雙方談判後,伊本·薩阿德致信伊本·齊亞德稱侯賽因願意返回。伊本·齊亞德回信要求侯賽因投降,否則就用武力制服他,並命令斷絕侯賽因及其同伴對幼發拉底河的水源。[39] 伊本·薩阿德派500騎兵守住通往河流的道路。侯賽因和同伴斷水三日,直到其同父異母兄弟阿巴斯·伊本·阿里率五十人突圍取水,僅能裝滿二十個水袋。[43][50] 伊本·齊亞德遂命舍姆爾帶信要求侯賽因再次效忠,否則就進攻、殺害並毀其屍體,稱其為「叛亂者、煽動者、強盜、壓迫者,死後不得再受傷害」。[43]若伊本·薩阿德不願動手,則交由舍姆爾指揮。伊本·薩阿德詛咒舍姆爾,指責其破壞和平努力,但最終還是執行命令。他說侯賽因不會屈服,因為「他有一顆高傲的靈魂」。[43][39] 10月9日傍晚,大軍向侯賽因營地推進。侯賽因派阿巴斯請求伊本·薩阿德寬限至次日,以便再做考慮,伊本·薩阿德同意。[51]侯賽因告訴隨從,他們可以在夜色掩護下帶家人離開,因為敵人只針對他本人。很少有人選擇離開。防禦準備就緒:帳篷連在一起,帳篷後挖壕溝,填滿柴火以備防守。侯賽因及追隨者整夜祈禱。[52][39]

Remove ads

卡爾巴拉之戰

Thumb
卡爾巴拉之戰,伊朗畫家穆罕默德·莫達貝爾繪

10月10日晨禱後,雙方列陣準備戰鬥。侯賽因任命祖海爾·伊本·凱因為右翼指揮官,哈比卜·伊本·穆扎希爾為左翼指揮官,異母兄弟阿巴斯為旗手。[52] 據大多數記載,侯賽因的隨從包括三十二名騎兵和四十名步兵。[c][53] 伊本·薩阿德的軍隊有四千人。[d][54] 壕溝中堆滿木柴並點燃。[55] 侯賽因隨後向對方發表演講,提醒他們自己是穆罕默德的外孫,並譴責他們先邀請後背棄。他請求離開,但被告知必須先向亞齊德效忠,侯賽因拒絕。[52] 侯賽因的演講感動了胡爾,使其倒戈加入侯賽因陣營。[55]

侯賽因演講後,祖海爾·伊本·凱因試圖勸說伊本·薩阿德的士兵不要殺害侯賽因,但未果。伊本·薩阿德軍隊首先發射數輪箭雨,隨後展開單挑[52],侯賽因的多位同伴戰死。庫法人右翼由阿姆爾·伊本·哈賈吉指揮,向侯賽因部隊進攻,但被擊退。近戰暫停,雙方再次互射箭矢。舍姆爾指揮的烏邁耶軍左翼發起攻擊,雙方都有損失,最終被擊退。[52][56] 隨後展開騎兵衝鋒。侯賽因的騎兵頑強抵抗,伊本·薩阿德增派重甲騎兵及五百弓箭手。侯賽因的騎兵戰馬被箭射傷後,便下馬步戰。[57]

由於烏邁耶軍只能從正面進攻,伊本·薩阿德下令焚燒帳篷,除了侯賽因和家人所在帳篷外,其餘全部被點燃。舍姆爾還想燒掉侯賽因的帳篷,但被同伴阻止。計劃反而阻礙了烏邁耶軍的推進。午禱後,侯賽因的同伴被包圍,幾乎全部陣亡。侯賽因的親屬,此前未參戰者,也加入戰鬥。侯賽因之子阿里·阿克巴爾戰死,隨後異母兄弟包括阿巴斯殉難[58][52][58] 著名記載由什葉派學者伊本·陶斯(Ibn Tawus)及著名什葉派神學家Al-Shaykh Al-Mufid在《Kitab al-Irshad》中稱: 是被侯賽因口渴孩子們的哭聲所觸動,[59] 阿巴斯在阿舒拉中午前往幼發拉底河,,阿巴斯在阿舒拉中午前往幼發拉底河,他到達了幼發拉底河,非常口渴,想喝水,但他想起了侯賽因孩子們的口渴,於是沒有喝水。他成功裝滿水袋,朝着營地走去。,但在靠近河岸、遠離侯賽因營地處被敵軍攔截。據稱,阿巴斯一直英勇奮戰至最後一刻。[60][61] 他孤身奮戰,[60] 後被圍困雙臂被砍斷,最終戰死。[62][62][60] 阿布·米赫納夫(Abu Mikhnaf)在其著作Maqtal中補充道,侯賽因在阿巴斯殉難時來到他身旁,悲痛欲絕,痛哭流涕[63] 。 另一悲劇是胡賽因懷中嬰兒被箭射中頸部。[64][62] 侯賽因在卡爾巴拉戰役裏帶着缺水的阿里·阿斯加爾向敵軍請求給予食水,箭矢刺破了阿里·阿斯加爾的喉嚨,導致他的死亡[65]。 《魯達特·沙赫達》記載,胡賽因對庫法軍說:「若你們認為我有罪,至少給這無辜嬰兒一口水喝。」[66] 《納法·馬胡》也有類似記載,胡賽因說:「若不憐憫我,至少憐憫這嬰兒。」[67] 關於胡賽因嬰兒遇害後的反應,多數史料提到他詛咒了暴虐之人,也有的記載他將嬰兒遺體與其他遇害者安置在一起,還有記載稱他用嬰兒的血塗抹自己。部分史料提到胡賽因用手接住嬰兒割喉流下的血,有的說他將血灑向天空,有的則說灑在地上,記載略有分歧。根據伊本·賈茲維的記載,嬰兒遇害後,天空傳來聲音對胡賽因說:「將這孩子交給我吧,他在天堂有寄託。」[68] 阿里·阿斯加爾逝世時年僅6個月,死亡當天被定為阿舒拉節[69]

Shimir率軍接近胡賽因,但不敢進攻,僅有言語衝突。此時胡賽因55歲,體力不支,仍準備戰鬥。他的隨從只剩三四人,向Ibn Ziyad軍發起進攻。胡賽因擔心死後屍體被棄荒野,身穿多件衣服,但被殺後衣物被搶,遺體裸露於卡爾巴拉荒原。Ibn Sa'd靠近時,Zaynab對他說:「歐麥爾·伊本·薩阿德,你難道只是站在那裏,看着阿布·阿卜杜拉被殺嗎?」伊本·薩阿德流下了眼淚。胡賽因英勇作戰,據Ya'qubi及部分什葉派史料稱他殺死數十人,但也有史料稱Ibn Ziyad軍本可立即殺死他。[64]胡賽因試圖前往幼發拉底河喝水時,被箭射中下巴或喉嚨。[9]據Najm Haider,葉齊德軍士兵對殺害胡賽因猶豫不決,不願承擔責任。[17]最終,胡賽因在警告敵人真主的懲罰後,被頭部和手臂重傷,面朝地倒下。Sanan ibn Anas al-Nakha'i命令Khuli ibn Yazid al-Asbahi斬首胡賽因,但Khuli猶豫未果,Sanan再次出手,將其頭顱割下並交給Khuli,送往Ibn Ziyad。[64] 卡爾巴拉之戰自伊斯蘭曆61年穆哈蘭月第十天(公元680年10月10日)清晨至黃昏持續一天。[9]Matthew Pierce將胡賽因及其家族的屠殺描述為什葉派歷史上最著名的不公事件。[70]

Remove ads

卡爾巴拉戰役後的事件

Thumb
伊朗克爾曼沙赫Mu'awin ul-Mulk husayniyya內部的瓷磚畫,描繪了Ali al-SajjadZaynab bint Ali及其他俘虜被帶往耶齊德法庭的情景

在胡賽因一方,有七十或七十二人陣亡,其中約二十人是Abu Talib ibn Abd al-MuttalibAli之父)的後裔。這其中包括胡賽因的兩位兒子、六位同父異母兄弟、三位哈桑·本·阿里的兒子、三位賈法爾·本·阿比·塔利卜的兒子,以及阿吉勒·本·阿比·塔利卜的三位兒子和三位孫子。[39] 戰後,胡賽因的衣服被剝去,劍、鞋和行李也被奪走。婦女們的首飾和披風同樣被搶走。謝姆爾(Shemr)曾試圖殺死胡賽因唯一倖存的兒子Ali al-Sajjad,但因其病重未參戰,被伊本·薩阿德(Ibn Sa'd)阻止。[62][55] 據記載,胡賽因身上有六十多處傷口,[55] 之後其遺體按照伊本·齊亞德(Ibn Ziyad)的命令被馬踐踏。[39] 胡賽因同伴們的遺體則被斬首。[71] 伊本·薩阿德軍中有八十八人陣亡,他們在離開前被就地安葬。[72] 伊本·薩阿德離開後,附近加迪利耶村(Ghadiriya)的巴努·阿薩德(Banu Asad)部落成員為胡賽因同伴們的無頭遺體安葬。[62] 胡賽因的家屬連同陣亡者的頭顱一起被送往伊本·齊亞德。[71] 他用棍子戳胡賽因的嘴,並意圖殺死Ali al-Sajjad,但在胡賽因之妹Zaynab的懇求下放過了他。[73] 隨後,頭顱和家屬又被送往耶齊德(Yazid),[71] 耶齊德同樣用棍子戳胡賽因的嘴。歷史學家Henri Lammens認為,這一記載與伊本·齊亞德的行為重複。[74] 耶齊德對婦女和Ali Zayn al-Abidin表現出同情,[71] 並詛咒伊本·齊亞德殺害胡賽因,聲稱如果自己在場,會饒恕胡賽因。[75][76] 他的一位侍臣曾請求娶胡賽因家族的俘虜女子,引發了耶齊德與Zaynab之間的激烈爭執。[77][78] 耶齊德家中的婦女也加入了俘虜婦女的哀悼行列。幾天後,這些婦女得到了在卡爾巴拉被掠奪財物的補償,並被送回麥地那。[79] 穆罕默德的孫子被殺震驚了穆斯林社會。[80] 耶齊德的形象受損,人們普遍認為他不虔誠。[81] 在卡爾巴拉戰役前,穆斯林社會已分為兩個政治派別,但尚未形成具有獨特神學和儀式的宗教教派。[82][80][83] 卡爾巴拉事件賦予了早期的阿里派獨特的宗教身份,並促使其轉變為一個獨立的宗教教派。[84][85] Heinz Halm寫道:「公元680年之前,什葉派並無宗教屬性。第三任伊瑪目及其追隨者之死,標誌着什葉派宇宙的『大爆炸』,使其迅速發展並走向獨立。」[85]

Remove ads

為胡賽因復仇

庫法人在卡爾巴拉之戰後立刻感到極度懊悔,隨後爆發的懺悔者起義穆赫塔爾起義便證實了這一點。[17] 第一場以悔過和為胡賽因·本·阿里復仇為目的的起義,是由蘇萊曼·本·蘇爾德·胡زاعی領導的懺悔者起義,口號為「Ya Latharat al-Husayn」(哦,為胡賽因復仇者)。 懺悔者軍隊被伍麥亞王朝軍隊擊敗,大多數領袖陣亡。 懺悔者起義失敗後,庫法親阿里派的領導權落入穆赫塔爾·薩卡菲(Mukhtar al-Thaqafi)手中。685年10月,穆赫塔爾及其支持者佔領了庫法,他的勢力範圍擴展到伊拉克大部和伊朗西北部地區。[86] 穆赫塔爾處決了參與殺害侯賽因的庫法人,包括伊本·薩阿德和謝姆爾,成千上萬的人逃往巴斯拉。[87] 隨後,他派遣其將領易卜拉欣·伊本·阿什塔爾(Ibrahim ibn al-Ashtar)對抗由伊本·齊亞德率領、前來重新征服該省的烏邁耶軍隊。烏邁耶軍在686年8月的哈齊爾戰役(Battle of Khazir)中被擊潰,伊本·齊亞德被殺。[88] 不久後的687年4月,穆赫塔爾本人也被殺。[89][90] 穆赫塔爾掌控庫法後,處決了參與殺害胡賽因的相關人員。[17] 在伊斯蘭曆第二世紀上半葉,扎伊德·本·阿里(卒於公元740年),即阿里·本·胡賽因之子,也以為胡賽因·本·阿里復仇、反抗伍麥亞王朝暴政為口號,在庫法發動起義。然而什葉派伊瑪目並未參與這些起義,甚至勸誡什葉派信徒不要支持扎伊德·本·阿里。扎伊德死後,其子孫繼續其道路。由此,一系列反對伍麥亞王朝的起義接連爆發,極大削弱了烏邁耶政權。阿布·穆斯林·呼羅珊尼利用這一局勢,發動了黑衣軍運動,最終導致伍麥亞王朝的覆滅。[90]

墓地

胡賽因·本·阿里的陵墓位於卡爾巴拉市,距離巴格達西南約90公里。該陵墓大約在卡爾巴拉事件發生兩百年後形成,並在伊斯蘭曆十三世紀前後經歷了多次重建與擴建。最初,這裏並無建築,僅以簡單標誌標記。至伊斯蘭曆三世紀,陵墓建築得以建立,並在部分阿拔斯哈里發德萊米酋長伊爾汗王朝鄂圖曼帝國時期受到重視,卡爾巴拉城市也逐漸在陵墓周圍形成並擴展。[91] 關於胡賽因頭顱的埋葬地存在多種說法,包括:與其父阿里同葬於納傑夫、在庫法城外但非與阿里同處、與全身一起葬於卡爾巴拉、葬於巴基墓地、葬於大馬士革某處不明地點、葬於拉卡,以及葬於開羅一座名為「穆赫森·阿明」的清真寺。[64]


參考文獻

Books
Encyclopedia
Blog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