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俞正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俞正燮
Remove ads

俞正燮(1775年—1840年),字理初,安徽黟縣人,清代學者。

Thumb
俞正燮像,出自《清代學者像傳》第二集

生平

俞正燮自幼隨父親在江蘇句容縣讀書,「讀書過目不忘」,刻苦自勵,好友許瀚稱他「有晉人風度,而不以書名,亦奇事也」,嘗「擁籍數萬卷,手翻不輟,輟已成誦,地人名、事蹟本末,見某庋某冊某篇行,語輒中」,可謂學問淵博[1],十八歲開始著述[2],二十歲撰寫《唐律疏義跋》。北上兗州謁孫星衍,聲名大起[3],科考屢試不中,舉債度日[4],替人編書校書為生,曾為彭元瑞劉鳳浩撰輯《五代史記補註》,為黟縣知縣吳甸華編纂《黟縣誌》,林則徐聘其編纂《兩湖通志》。[5]遍游全國各地,「足跡半天下」。[6]道光元年(1821年)中舉人。[7]道光十九年,江蘇學政祁寯藻聘其主講於惜陰書院,不久卒於金陵寓館。

家族

父俞獻於乾隆四十二年拔貢生,官句容縣訓導。

著作

著有《癸巳類稿》、《癸巳存稿》、《四養齋詩稿》[8]等,死後七年由其友人張穆等捐資刻印成書。

他先後編校的書有《五代史補註》、《大清會典》、《黟縣誌》、《兩湖通志》、《古天文說》等十餘種,然「手成宏巨書不自名」。[9]

評價

梁啓超在其所著《清代學術概論》中將「癸巳兩稿」列為清代札記「最可觀者」。[10]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於清儒中,特揭黃宗羲、戴震、俞正燮三家學說,[11]強調「已漸脫有宋以來理學之羈絆,是殆為自由思想之先聲」。戴、黃二氏前人已有所注意,俞氏學說則是蔡元培首先提出來的。[12]

李敖:「在鴉片戰爭的時候,中國有名的思想家死掉了,他的名字叫俞正燮,他是替中國婦女受到不人道的待遇講話的。」[13]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493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