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修昔底德陷阱
國際關係理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修昔底德陷阱(英語:Thucydides Trap)是美國政治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創造的術語,用來描述當新興強國崛起威脅到現有強國的國際霸主地位時,雙方越可能直接爆發戰爭衝突[1]。該術語是安全困境理論的一例,現時主要是為了描述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間的潛在衝突。[2]

修昔底德陷阱基於古雅典名將及歷史學者修昔底德的一段話,修昔底德認為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不可避免,因為斯巴達對雅典實力的增長心生恐懼。[3][4]為支持這論點,艾利森在哈佛大學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領導了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在新興大國與現有霸主競爭的16件歷史實例中,有12件最終以戰爭告終,然而這研究受到了相當大爭議,學術界對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意見不一。[5]
起源

修昔底德陷阱最早是格雷厄姆·艾利森在2012年在金融時報發表一篇探討中美間潛在衝突的文章中提出[2]。文章引用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一句話︰[6][7]
正是因為雅典的崛起引致斯巴達的恐懼,最終使戰爭不可避免。
艾利森在其著作《注定的一戰》(Destined For War)中進一步闡述,用這術語描述當時快速崛起的大國雅典,挑戰現有強國斯巴達國際霸主的地位時,戰爭最後無可避免地爆發。他認為「中美兩國目前正處於通往戰爭衝突的進程」[8][2]。
定義
該術語描述了這樣一種理論,即當大國的霸權地位受到新興大國挑戰,兩大國間很可能發生戰爭。[1][2]用格雷厄姆艾利森的話來說:[9]
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當快速崛起的大國威脅了現有霸主時,便自然會發生不可避免的混亂……當崛起的大國威脅要取代現有霸主地位時,由此產生的結構壓力使暴力衝突成為必然。
為了證明這理論,艾利森引用了哈佛大學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的一項研究,該研究結果表明:在近代歷史上新興強國與既有強國爆發的16次沖突中,其中12次導致了戰爭。[3][10]
影響
該術語和圍繞它的論點已經在國際媒體(包括中國官媒[11])以及美國和中國的政治家中產生了影響。 由美國國防大學軍事研究機構國家戰略研究所發表的艾倫·格里利·米森海默(Alan Greeley Misenheimer)的案例研究稱,「自從進入國際關係詞典以來,就受到了全球關注」[12]。
中國領導人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引用了這詞,並警告說「我們需要共同努力,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13]2018年和2025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單方面向中國發起貿易戰,對幾乎一半的中企輸美商品徵收關稅,美中緊張局勢加劇,該詞的影響再次擴大。[14]
批評
美國外交政策學者哈爾·布蘭茲和米高·伯克利主張,艾利森指為修昔底德陷阱的例子中,導向戰爭的動力並不是現有強國被超越的威脅,而是新興強國因為高速發展轉入停滯而開始胡來。[15]他們寫道:
引發戰爭的各種考慮——特別是促使謀求改變勢力(此處指尋求動搖現有體系的勢力)進行暴力攻擊的各種考慮——比單純的修昔底德陷阱更複雜。 一個相對財富和實力不斷增長的國家肯定會變得更加自信和雄心勃勃。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它將尋求更大的全球影響力和威望。 但如果它的地位正在穩步提高,它應該推遲與衛冕霸主的致命對決,直到它變得更加強大……現在想像一下不同的場景。 一個不滿的國家一直在增強其實力並擴大其地緣政治視野。 但隨後這個國家的顛峰期過去,也許是因為經濟放緩,也許是因為它自己的過度自信挑起了競爭對手的堅決聯盟,或者也許是因為這兩件事同時發生。 未來開始顯得相當嚴峻。 迫在眉睫的危險感開始取代自己有無限可能性的感覺。 在這種情況下,謀求改變勢力可能會採取大膽甚至激進的行動,在為時已晚之前攫取其所能的一切。 世界政治中最危險的軌跡是長期上升,然後出現一個急劇衰退的預期。
他們認為艾利森的好幾個例子實際上是按這個模式發展的——而不是修昔底德陷阱——包括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他們此外還舉了南北戰爭由南方突襲而開戰和當代的普京統治下的俄羅斯的例子)。他們還進一步主張這個因素才更可能是導致中美衝突的原因,因為中國現在「經濟增長放緩,而且面臨國際抵制」。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