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積遜民主

思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傑克遜民主
Remove ads

積遜式民主(英語:Jacksonian democracy)是19世紀美國的一種意識形態政治現象或者說是一種政治運動[1],鼓吹大眾民主[2]美國總統安德魯·積遜是其核心人物,一度風靡美國。積遜及其擁躉形成了一個由唯農論者平民主義者自由主義者民族主義者等群體出於政治上的考量而組成的聯盟。[3]總之,積遜式民主使得美國政治大眾化,給後世帶來的影響是民主從啟蒙時代的菁英掌控轉向了平民(雖然當時平民指的是中產階級白人男性)廣泛參政。

快速預覽 積遜式民主, 代表人物 ...
Thumb
安德魯·積遜
Remove ads

發展歷程

積遜時代,這種民主思潮約始於1828年積遜獲選總統;直至1858年後美國奴隸制度問題趨向熾熱,以及美國政治因為南北戰爭而轉為第三政黨體系,象徵該時代結束。積遜的政策因跟從前總統湯瑪士·傑佛遜主導上個政治時代的傑佛遜民主而得名。1820年代,傑佛遜派別將民主共和黨派別化的同時,積遜的支持者亦開始組織現代的民主黨;同時也有以約翰·昆西·亞當斯及積遜派別為競敵的派別,之後合為輝格黨

更為廣義,積遜民主亦可定義為第二政黨體系的時代,這時代以民主精神見稱。這與傑佛遜民主的特色相異。積遜民主即積遜的平等政治政策,令他歸類為由精英主導的獨佔政府的結束。傑佛遜雖然也不支持精英制,但他樂意任用知識分子,本質上還是啟蒙時代以來的少數精英民主政治;相反,積遜很少重視教育程度。輝格黨則繼承傑佛遜民主,推廣學校和高等學府。而積遜之後的時代下,美國的投票門檻開始降低,民主進入平民草根時代,幾乎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獲選舉權。

異於傑佛遜時期,積遜民主以美國國會作代價,換取提倡總統和行政機關的權力,甚至嘗試擴大公眾參與政府事務。積遜派為求彰顯新價值觀,要求選舉(非任命)的陪審團以及重寫許多州憲法;國家層面,由昭昭天命可證,他們贊同擴大版圖。無論是積遜派或是輝格黨員,幾乎所有人都認同不用奴隸打仗。

Thumb
Remove ads

相關爭議

關於積遜民主究竟只是一種單純的政治哲學思潮、還是一項政治運動,學術界歷來頗有爭議。「積遜民主」一詞的較早使用者、美國歷史學家費德烈·積遜·特納認為,此種政治現象是一場美國政治權力中心從東部轉移到西部的政治運動,因為積遜總統是第一位被選舉出來的來自西部的總統。在積遜之前,美國歷屆總統均出身東部擁有相當政治權力的保守的貴族精英;但此後平民、鄉下地區出身的人開始參與政治,歷史學家卡爾·費什則將積遜統治時期看作是「普羅大眾的時代」。

第二種觀點認為,歷史學家小亞瑟·史列星則將這種政治現象看作是一場由美國東部工人階級領導的試圖改善工作條件的勞工運動。第三種觀點以歷史學家李察·霍夫施塔特為代表,他認為這場運動由中產階級商人發起,他們希望掌控國家的經濟發未來與發展方向,以達到整個中產階級掌握國家經濟發展之未來。

最後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以歷史學家馬文·美雅絲為代表,他認為這是一場社會運動,它試圖協調美國傳統農業價值體系與以商業為主導的新的美國秩序之間的關係,[4]

以上觀點似乎各有千秋、但也許不完整正確,因為歷史的真相往往比描述的要複雜得多。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積遜的所作所為為美國社會的統治與管理帶來了革命性變化,迄今有兩位美國總統被公認對此有此貢獻:一位是19世紀的積遜,另一位是20世紀小羅斯福

隨着積遜執掌政權,發生了深刻而持久的政治變革:其一,政治權力核心由東部轉移到西部;其二,組織嚴密的政黨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三,政治機器——奧爾巴尼攝政團——越發成熟;其四,民主政治越來越普及。[5]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