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

常見病毒感染性疾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
Remove ads

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英語:Infectious mononucleosis,縮寫「IM」,別名mono、glandular fever、Pfeiffer's disease、Filatov's disease)是一種由EB病毒造成的傳染病[1][2]。大部分人是在孩童時期被感染,當時症狀輕微或沒有症狀[2]。罹患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在青壯年族群會造成發燒、喉嚨痛、頸部淋巴結腫大以及疲倦感[2]。大部分人會在兩到四週後痊癒,然而疲倦感會持續數月[2]肝臟脾臟也會腫大[1],在1%案例中會造成脾臟破裂英語Splenic injury[3]

Remove ads

EB病毒又稱為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是皰疹病毒家族成員之一[1]。除了EB病毒外還有一些其他病毒會造成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1]。此疾病主要是經由唾液傳播,但也可能經由精液血液傳播[2]。主要傳播的原因可能像是共用杯子或是牙刷造成[2]。罹病者在出現症狀前幾周就有傳染力[2]。主要診斷方式是經由觀察臨床症狀及血液抗體檢查[1]。另外典型的診斷方式是血液中淋巴球的增加英語Lymphocytosis,其中有1成是非典型淋巴球(活化型淋巴球)[1][4]嗜異性抗體測試英語Heterophile antibody test的準確性低,所以現在較不推薦使用[5]

EB病毒目前並沒有疫苗[2]。預防此疾病的方式是不共用個人物品或是親密接觸被感染者[2]。患者多半會自己康復[2]。建議多喝水及充足的睡眠,可使用止痛藥物像是普拿疼(乙酰胺酚)或是布洛芬[2][6]

發達國家中,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主要影響15到24歲的民眾[4]。在開發中世界中的民眾則常在孩童時期感染,當時症狀輕微[7]16到20歲的年輕人喉痛中,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佔了百分之八[4]。美國每年每10萬人中約有45人會得到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8]。百分之95的成人曾被EB病毒感染[8]此疾病不分季節,全年流行[4]。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首先在1920年被描述,並且被口語稱為接吻病[9]

Remove ads

症狀

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症狀和流感頗為相似,病毒入侵後感染呼吸道和肺部,造成發熱咽喉疼痛。因此許多感染了此病的患者常會以為自己不過是得了感冒。此外它還會引起頸部、腋下或鼠蹊部的淋巴腫大,脾臟腫大和肝臟腫大。[10]診斷時則通過發熱、咽喉疼痛、淋巴腫大的症狀及化驗血液。一般無需治療數天至半年就可以自行痊癒,痊癒後常伴隨有疲勞感,一些患者的疲勞感可持續很久。同時感染過的患者會獲得免疫能力,日後便難以再感染此病,因此在青少年時期患過此病成年後患病幾率就會大大減小。嚴重時可能會導致腫大的臟器破裂,只有在很罕見的情況下才會引起腦膜炎等併發症。[11]除飛沫傳播外還可由血液進行傳播。[12]

治療

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屬於良性自限性淋巴組織增生疾病,大多數患者只需要多休息,注意衛生便可自行痊癒,免疫力低的人群應該避免和患者接觸。如果被誤診為感冒並服用錯誤一般的感冒藥如阿士匹靈,反而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脅。[13]如果需要藥物治療,則可使用干擾素更昔洛韋阿昔洛韋抗病毒藥物,對於細菌引起的併發症則多用抗菌素治療。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