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內陸國家
完全被陸地包圍的國家,或唯一的海岸線位於封閉的海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內陸國家(英語:Landlocked country)指四面均與陸地接壤而完全沒有海岸線的國家。目前,世界上有44個內陸國家,其中兩個是雙重內陸國家(列支敦士登和烏茲別克斯坦),還有三個事實上的內陸國家。哈薩克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而埃塞俄比亞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內陸國家。兩個雙重內陸國家,即本國是內陸國家而且周圍鄰國也均為內陸國家的國家。島嶼國家是內陸國家的相對概念,意指一個國家的四周皆鄰靠海洋而完全不與其他陸地接壤。[1][2]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10月10日) |

兩個雙重內陸國
其它42個內陸國家
內陸國家的英語名稱中,「Landlocked country」解作「陸地封鎖的國家」。
歷史
1990年,全世界只有30個內陸國家。然而,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解體,南斯拉夫解體,南奧塞梯(事實上的國家)、厄立特里亞、黑山、南蘇丹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事實上的國家)的獨立公投,以及科索沃(事實上的國家)單方面宣布的獨立,產生了15個新的內陸國家和5個事實上的內陸國家,而原內陸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於1993年1月1日不復存在。[3]
2022年9月30日,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事實上的國家)被俄羅斯吞併,不再作為內陸事實上的國家存在。[4]
2023年9月19日,阿塞拜疆對阿爾察赫共和國(事實上的國家)發動了新的攻勢並取得決定性勝利。 [5]阿爾察赫共和國政府於2024年1月1日正式解散。結果,阿爾察赫不復存在作為內陸事實上的國家,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重新併入阿塞拜疆。[6]
截至2024年4月1日,世界上共有44個內陸國家和三個事實上的內陸國家(科索沃、南奧塞梯和德涅斯特河沿岸)。
缺點
對於一個現代國家而言,沒有海岸線傳統上被認為是一種缺點,因為不靠海除了讓該國無法利用如漁業之類的海洋資源之外,最重要的是這樣的國家無法發展海運。這樣的缺點在以往的海權時代,代表這國家很難在海外探索與殖民方面佔有優勢,而在今日則代表它缺乏發展航海貿易的空間,而影響到國家的國際貿易能力。
進入海洋的通路
第六任美國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首先提出「一切國家都有與海洋交往的權利」的概念。內陸國家有三種方法與海洋取得聯繫:一、利用國際性江河;二、取得沿海鄰國的過境權;三、獲得通往海洋的領土走廊。其中只有第三種方法在實際上可以結束一個國家的內陸國狀態。
根據國際公法,內陸國家在臨海鄰國擁有過境權,即其人員、運輸工具和貨物擁有不受阻撓地通過鄰國領土的權利。內陸國家利用國際性江河通往海洋的情況則需要取決於該國境內是否具備可以通航的國際性河流。1919年,《凡爾賽和約》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可以自由利用易北河航道和漢堡港口。奧地利和匈牙利則通過國際性條約獲准使用多瑙河航道進行江海航運。此外,根據1986年《聯合國船舶登記條件公約》,每個國家,不論是沿海國或內陸國,均有權使懸掛其國旗的船舶在公海上行駛。
內陸國家類型
依照內陸國家與鄰國之間的地理關係,內陸國家有幾種不同的類型,其中有幾種較為特殊的分佈:
Remove ads
雖然不算是內陸國家,但這類國家因海岸線太短、佔不到5%的國界長度,特性類似於完全沒有海岸線的內陸國家:
內陸國家和部分承認的內陸國列表
下表列出的是世界上各內陸國家與具有內陸國家特性但受到有限承認的政治實體名單,與各國/地區的面積與人口。
它們可以按以下方式分組為「連續」組:[7]
- 東非、中非和西非集群(10個):布基納法索、布隆迪、中非共和國、乍德、埃塞俄比亞、馬里、尼日爾、盧旺達、南蘇丹、烏干達
- 東歐、南歐和西歐集群(9個):奧地利、捷克、匈牙利、科索沃(有限承認國家)、列支敦士登、北馬其頓、塞爾維亞、斯洛伐克、瑞士。
- 中亞和南亞集群(6個):阿富汗、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斯坦
- 東非和南部非洲集群(4個):博茨瓦納、馬拉維、贊比亞、津巴布韋
- 西亞集群(2個):亞美尼亞、阿塞拜疆
- 南美集群(2個):玻利維亞、巴拉圭
注:#如果德涅斯特河沿岸(有限承認國家)被包括在內,那麼摩爾多瓦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就組成了自己的東歐集群。
- 如果沒有莫安達附近約40公里的海岸線,那麼剛果民主共和國將把兩個非洲集群合二為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毗連內陸國集群。
- 中亞南亞集群和西亞集群可以被認為是毗連的,由內陸湖裏海連接。蒙古幾乎也是這個集群的一部分,與哈薩克僅隔着約30 km(19 mi)的中國或俄羅斯領土。
- 在1975年印度吞併錫金之前,喜馬拉雅國家不丹、尼泊爾和錫金形成了自己的南亞集群。
有以下14個「單一」內陸國家(每個國家都不與其他內陸國家接壤):
註釋:
Remove ads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